第两百三十四章:影响深远(求月票!)</p>
全椒战役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从开战到结束也不过三天的时间,但是影响却非常的深远。</p>
随着国民政府的大力宣传,中央社以及其他官媒那叫一个不遗余力的宣传战绩,使的全椒大捷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了大江南北,甚至于还传到了国外。</p>
李国耀和暂七师固然是名声大振,但同时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情也受到了鼓舞,一时间民众大量的为国家募捐,支持抗战,甚至于在各地征兵点都有青壮年排起了长队。</p>
然而更为重大的影响则是刺激了日本人,使的原本就矛盾重重的日军内部矛盾近乎公开化了。</p>
事实上日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除了有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矛盾外,陆军内部也存在尖锐的矛盾。</p>
早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关系愈发紧张。如何应对此事,日本军界内部就是否继续扩大对华战争,分化为两个意见相左的阵营——“扩大派”与“反扩大派”。</p>
“扩大派”代表的人较多,且大都为日军中的高层缺乏远见之守旧人物,如当时的陆军大臣杉山元、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参谋总长载仁亲王、参谋次长多田骏、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等。他们基于中国国内“反日”活动的增多,坚持必须“对华一击”。</p>
抗战爆发前夕,日本驻华武官喜多诚一等汇报,“在收复满洲以前,蒋政权的抗日政策恐继续不变。希望以我对华北让步,换取蒋政权取消抗日政策之类的见解是极大的错误。”同时,喜多诚一判断,日苏一旦发生战争,中国亦不会保持中立,需“在对苏开战前,首先予中国一击,用以挫伤蒋政权的基础。”</p>
而后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也上书军部,“如为我军力所允许,首先对南京政权加以一击,解除我背后的威胁,此最为上策。”</p>
与其相对的“反扩大派”以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莞尔为代表,石原莞尔的核心思想是“世界最终战论”,即日、美终须决战。在此之前,日本要全力建设“满洲国”,充实国力,全力对付苏联。对中国,奉行所谓“日支亲善”,让中国成为“东亚联盟”中的一员。</p>
中苏两国国情的变化,也让石原莞尔反对扩大侵华战争。1935年,国民政府在英国援助下进行了“币制改革”,并与英、美签订了商业、铁路等贷款协定,让日本与英美在华利益的冲突更加显现。</p>
另一方面,苏联不断加强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屡屡与日军发生摩擦,使日本的“满洲经营”面临威胁。</p>
基于以上原因,石原莞尔建议,“帝国要放弃其过去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停止运作“华北分治”。</p>
在石原的影响下,林铣十郎内阁在1937年4月制定了一项对华政策:给南京政权以面子,使之抛弃容共、依靠欧美的政策,大力推进经济开发合作。但只过了一个月,林内阁就倒台了。</p>
从“七·七事变”到上海“八·一三”作战,日本军部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加的尖锐。</p>
在大本营内部,一部分人认为日本应该借此机会出兵,在中国真正统一、富强之前予以征服,以实现日本的长久对华目标。</p>
另一种主张是,日本真正的敌人是苏联和美国,而这两个国家,才是日本向外扩张的有力障碍,因此应继续积蓄力量,伺机予以一击,至于目前在中国发生的事件应不再扩大,而就地解决。</p>
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是一个具有多种思想体系的法西斯军人,并有战略家之称号。</p>
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前两年,苏联第1个5年计划已经完成,第2个5年计划正在顺利实施。苏联的军事力量已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在远东地区组成了以骑兵和坦克为骨干的大量快速集群,并构筑了不少边境的筑垒地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