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诏书其实就能看出年轻皇帝刘彻的雄心勃勃。</p>
刘彻要的并不是一时之间的临时解决之策,他要的是皇帝统治的真理,要的是一个能让大汉长治久安千百年的制度和办法!</p>
他希望能有人站出来,解决他的这个问题。</p>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个人脱颖而出,进入了刘彻的视线。</p>
【董仲舒,儒家公羊派学者。】</p>
他年纪大约在四十五岁左右,剑眉凤目,神采飞扬,却又足够成熟稳重,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p>
作为公羊派的学者,董仲舒所治的书籍为《公羊春秋》(又称《春秋公羊传》。)</p>
董仲舒师承出身齐地的大儒,汉景帝时期的儒家博士胡毋生。</p>
三十岁时,董仲舒正式传授弟子。</p>
他传授弟子的方式也很特殊,虽然和弟子们共处一室,但却并不见面。</p>
董仲舒在面前挂上一道帘子,自己在帘子里讲课,弟子们在帘子外面听课。</p>
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许多弟子跟随董仲舒求学多年,却连董仲舒的面都没见过。</p>
由于董仲舒知识过人,许多人闻讯前来拜在他门下求学,这也让他的影响力迅速扩大。</p>
很快,董仲舒也被汉景帝任命为儒学博士。</p>
由于董仲舒所在的公羊派思想过于激进,被其他儒家学派所忌,担心董仲舒会给儒家带来当权黄老学派的雷霆打击,故而董仲舒并没有被选入东宫负责教授当时的太子刘彻。</p>
直到刘彻登基,下达旨意求贤,董仲舒的奏疏才和其他公车上书的士子们奏疏一起 ,送到了刘彻的案头。</p>
御书房中,刘彻打了一个哈欠,放下了手中一名来自法家士子的奏疏。</p>
“这些法家人,想法倒是挺不错的,但晁错……不合实际!”</p>
想到晁错,刘彻就打消了启用法家的念头。</p>
法家做事,急急燥燥,晁错就是前车之鉴。</p>
刘彻可以用法家的人,但绝对不会用法家思想来作为自己的治国纲领。</p>
一名太监走进来,小心翼翼地提醒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