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大明的百姓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多赚钱(1 / 2)

朱高炽深深叹了口气,“今日特地带我来看冯宏朗测试火车、铁路,原来都是为了讨论攻占倭国之事?”</p>

此时,朱高炽算是恍然大悟,为何今日他刚踏入税署门槛,朱允熥便紧随其后,不容分说地拉着他离开应天城。</p>

这一连串举动,先是抛出大明无法拒绝的利益诱惑,随后提出问题,最终指向解决问题的方案。</p>

而这方案,不言而喻。</p>

攻占倭国。</p>

事实上,无论他是否赞同,朱允熥都会决定对倭国采取全面行动。</p>

这一点,从他过去或明或暗对倭国显露的态度中早已显露无遗。</p>

大明皇太孙对倭国没有一点好感,这在皇族和朝堂的许多人心中已非秘密。</p>

正因为这样,朱高炽感到进退维谷。</p>

朱允熥征求他的看法,这不仅是对他的信任,也是看重。</p>

这份信任如同无形重担,压在他的肩头。</p>

朱高炽的眼神几番变化,思绪万千。</p>

朱允熥轻轻拍了拍朱高炽的肩:“归根结底,战争不过是政治延伸。大明此刻图谋倭国,并非仅凭我个人喜恶,更非因为缺少那些倭国奴隶。”</p>

“那你真正的目的是什么?”</p>

朱高炽一脸疑惑。</p>

朱允熥阐述道:“大明除了正在进行的新政,还需一场由下至上的深刻变革。”</p>

这是一个宏大议题,让朱高炽顿时蹙眉,神色凝重。</p>

“请详细说来。”</p>

朱允熥在朱高炽肩上轻拍两下,随即便率先坐下,双脚悬空于看台边缘,双手撑在背后的木板上。</p>

“大明百姓太苦了,千百年来,中原百姓寻求温饱的路子太狭窄了。朝廷新政如火如荼,确实改变了官僚体系,也改革了军队。那百姓呢?”</p>

“每当我翻阅史籍,都不解为何历代改革者似乎默契地忽略了百姓真正的需求。他们站在庙堂之高,用自己的理念推行变革。”</p>

“但有人问过百姓,这是否正是他们所需?前宋王公算是能臣,但他的新政,真能满足百姓的切实需求吗?他可曾询问过百姓,那些新政是否恰到好处?”</p>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p>

朱允熥眼中满是忧虑。</p>

他不迷信王朝兴衰的宿命论,但在这片以人治为主的大地上,高高在上的权贵们,似乎从未真正弯腰倾听,问问那些终日耕作的农民,他们的切实需求。</p>

“老百姓究竟想要什么?”</p>

朱允熥再次抛出问题,仰望天空。</p>

他轻声道:“百姓要的是温饱,要有余食,要有闲钱置物,要有更敞亮的居所。他们的子女应得学堂教育,而非世代面朝黄土。”</p>

“按丁征税,上林苑监努力提升粮食收成,一切只为填饱肚子。可百姓心中其他的愿望呢?”</p>

“我为何推动文渊阁同意铺设更多公路?为何赋予潘开朗巨大权限,让他在黄河沿线大兴土木?又为何在此时探索铁路建设的可能?”</p>

“我朝子民中,需有人脱离田间,去从事更有意义的工作。更确切地说,是从事能带来更多收入,让生活更加美好的事业。”</p>

“那些重体力活,采矿、挖煤、边境建设,不妨留给外人。而我朝民众,则投身于公路、河道跟铁路的建设中。”</p>

“这些工程,朝廷未强征劳力。即使有所动员,也是给予充足的薪酬跟粮食,不让百姓自己带着干粮,无偿为朝廷效力。”</p>

朱允熥语调平和,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说服力。</p>

朱高炽沉吟许久,缓缓回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