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苏轼一时声名大噪,每逢有新的文章做出立刻就会传遍京师。”</p>
“可正当他们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的时候,家乡却传来了母亲病故的噩耗,俩兄弟只好跟随父亲回家奔丧。”</p>
“23岁这一年,苏轼守丧期满,三苏重返汴京,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兄弟又参加了名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p>
“而苏轼的对策被评为第三等,但第三等实际上就是第一等,因为一二等为虚设。”</p>
“而且这个第三等在之前的宋朝只有一人得过,所以苏轼被称为百年第一。”</p>
好家伙,这是真有实力啊!</p>
考试最屌他是认真的啊!</p>
历代学子汗流浃背,纷纷为与同考试生默哀0.000001秒。</p>
“真是太变态了。”</p>
“这是老天硬追着吃饭啊,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p>
“还好咱们跟他不是同一个朝代科考,不然.......”</p>
心态真的会爆炸啊。</p>
“四年后,苏轼再次通过学士院的考试,任直史馆。”</p>
弹幕刷起一片666——</p>
历代学子们酸溜溜。</p>
“30岁时,父亲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扶柩还乡,守孝三年。”</p>
前朝众人:“?”</p>
李白:“??”</p>
杜甫:“.......”</p>
这娃似乎比他还倒霉点...</p>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都因为反对新法而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p>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他也因为上书谈论新发的弊病而使王安石感到十分愤怒。”</p>
“于是,王安石便让御史谢景点在宋神宗面前诉说苏轼的过失。”</p>
“苏轼也只好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不久之后又被调往诸城。”</p>
.......</p>
北宋。</p>
天幕出现,官员纷纷前往皇宫。</p>
王安石与苏辙不期而遇,两人对视的瞬间,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尴尬。</p>
气氛略显压抑,伴随着时锦初讲解苏轼。</p>
王安石率先打破沉默,微微扬起下巴,语气平淡地问道:“苏学士,尔兄苏轼谪居黄州,不知近况如何?”</p>
苏辙微微一怔,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p>
他稍作停顿,然后拱手回道:“承蒙王大人挂怀,家兄在黄州虽处逆境,然心境豁达,倒也能安之若素。”</p>
“那便好...”</p>
想说什么又欲言又止,最后一切归于沉寂。</p>
双方沉默地迈步向前。</p>
他们都明白,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各自的立场和命运早已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割。</p>
而苏轼的被贬,更是让这种复杂的关系多了几分无奈和沉重。</p>
www.mbeoge.cc。m.mbeoge.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