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1 / 2)

“有什么话题我们可以聊聊,请教那是不敢当啊。”赵佶笑着说道。</p>

他看一下李隆基的年龄,推测李隆基来的时候安史之乱还没发生。</p>

想到李隆基缔造的盛世,他并不觉得李隆基会问自己政治上的问题。</p>

他猜李隆基应该是向他请教书法吧。</p>

事实上李隆基也确实是个热爱书法的人,他的隶书写得很好,许多博物馆都收藏了李隆基隶书的拓本。</p>

不过在其他字体上,李隆基倒是差了些。</p>

赵佶有这个猜想也正常。</p>

“你是我后来之人,安史之乱我就不多说了。</p>

现在藩镇已经被我养起来了,我在努力回收军政财权,你有什么建议吗?”</p>

李隆基是真的虚心请教啊。</p>

史书上也记载了赵佶回收皇权的过程,不见一滴血,没有杀戮,也没有争得你死我活,就连章惇,也只是被他流放后郁郁而终。</p>

他就是一副毫无根基的弱者的的形象,弱弱地跟在向太后和曾布的身后,一副很听话很好操控,并且对向太后很孝顺很害怕的样子……</p>

然后在向太后和曾布一不注意的时候,悄悄使劲,等向太后和曾布反应过来,他已经众望所归了。</p>

清除掉自己的反对势力,他也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p>

他是个大艺术家,书法艺术上是,政治手段上也是。</p>

李隆基的正式手段也很了不得啊,可聪明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好学,他有信心削弱那些被他养起来的节度使,不代表他不愿意多学一些东西。</p>

赵佶怎么收回皇权的,史书上没写的细节,他就想亲自问问本人。</p>

“啊,你说这个啊。”赵佶也是聪明人啊,他哪里不知道李隆基这是在避免安史之乱?</p>

“你的情况比我简单多了啊。</p>

节度使的军政财权那是你给出去的,在你之前他们只有军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