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哼,弘历小儿,莫要在此惺惺作态。你虽口口声声维护,然你那大清文字狱盛行,多少文人墨客因言获罪,噤若寒蝉。苏轼若生于彼时,恐其不羁之才亦难展矣,你又何谈真正护其周全?”
【@朱元璋】:“乾隆啊,你虽为苏轼苏辙辩白,可你朝后期吏治腐败,民生多艰。空有对古人的维护之言,却难掩自身朝政之弊端。莫要以为几句激昂之语,便能显你对贤才的敬重,先把自家朝堂整治清明了再说。”
【@刘彻】:“爱新觉罗·弘历,你且看你那大清,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苏轼一生豪放不羁,心怀天下,若置于你朝,怕也只能徒叹奈何。你如今的维护,不过是事后诸葛,难比朕当年广开言路,任贤用能之风范。”
【@刘备】:“弘历帝,你所言虽似在理,然你之大清,权贵倾轧,百姓受压。苏轼苏辙若身处其间,兄弟情恐亦被那污浊官场消磨。你只在这言语上逞强,却无根本变革之举,实难让人信服。”
【@赵匡胤】:“乾隆,你朝皇权高度集中,文网严密。苏轼这般洒脱随性之人,真到了你那朝代,恐怕处处受限。你如今这般表态,倒像是做做样子,而非真心为其营造适宜之境。”
乾隆颤抖着手指向光幕中的评论。
“你我同为帝王,怎可如此恶意揣测朕!朕对苏公兄弟之敬仰与维护,皆出自真心。朕在这宫中,日理万机,亦不忘品赏苏公之佳作,研习其书法。朕曾多次命人整理苏公文集,刊印流传,此等举动,岂是做做样子?”
“朕之大清,虽有不足之处,但在文化传承与敬仰先贤方面,向来不遗余力!”
一旁的和珅见乾隆盛怒,赶忙上前小心翼翼地说道。
“皇上息怒,此等言论定是那等不明就里之人的胡言乱语。皇上对苏轼苏辙的推崇,满朝文武皆有目共睹。”
“皇上不仅大力推广其文学,还常以其兄弟情义教诲臣等要忠心耿耿、重情重义。在这朝堂之上,谁人不知皇上对苏公的敬重,那些外朝帝王,如何能体会皇上的良苦用心。”
纪晓岚却微微皱眉,心中虽对乾隆此举有几分认可,但仍耿直地进言。
“皇上,其他帝王之言虽有偏颇,然亦提醒吾等,在尊崇先贤之时,亦当反思朝政之瑕。”
“苏轼一生磊落,其于困境亦能坚守本心,为文为民。吾朝若能广纳贤才,如苏公者能畅抒己见,不受拘束,方显皇上对其敬重之真谛。”
“且文化之兴,不应仅在整理刊印,更在于营造宽松包容之境,使才情如苏公者能层出不穷。”
乾隆听此,气消了大半。
至于纪晓岚的话,乾隆并没有放在心上。
......
百姓们看到这些顶着皇帝头衔的评论,一时间议论纷纷。
在京城的茶馆里,一位老者皱着眉头说道。
“当今圣上竟对二苏之事如此在意,还与其他朝代的帝王隔空争辩,这可真是前所未闻啊。”
旁边一位年轻后生却兴奋地接口。
“说不定这是圣上爱才之心的体现呢。苏公兄弟本就是大贤,圣上为他们鸣不平,也是彰显我朝对贤才的敬重啊。”
而在江南的小镇上,百姓们围聚在街头巷尾。
一个妇人担忧地说:“这几位皇帝的言语间似有不和,会不会引发什么不好的事情啊?”
一位教书先生模样的人则摇头晃脑地解释:“诸位莫要惊慌,此不过是对古人评价之分歧。我朝天子既有此等维护贤才之举,定是胸怀宽广,不会因这等事而兴风波。”
(/53549/53549860/142108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