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之!”</p>
尚书令荀彧面色微显诧异,先前居于关中的大司马刘璋屡次拒绝封王之赏,而今却是坦然受之,接受下了秦王之封。</p>
是早先的‘蜀王’不符大司马刘璋的期望吗?还是三辞三让的戏码做完了,所以大司马刘璋才接纳下封王的嘉赏?荀彧眉色揪起,他仔细思索起了个中原由,所谓事出有反必有妖,大司马刘璋不同于早先的举止,让他生出了疑心,不由半眯着眼睛揣摩了起来。</p>
“嘶……”</p>
半晌,荀彧似是想到了一种可能的缘由,他像是明白了大司马刘璋为何这次大大方方接受下‘秦王’嘉赏的原因。</p>
刘季玉果非凡俗之辈!荀彧在心底赞了一声,如果照他推测的缘由来看,刘姓宗室中的第一人-——刘璋刘季玉,确是有一二非凡之处,不可等闲视之。</p>
一念至此,荀彧心有所感,他站起身来,准备前往面见他的明公。而此时门外一名司空府的使者,也恰如其分的登门求见,传达了司空曹操的邀见之命。</p>
‘倒是凑巧。’</p>
对荀彧的计策给予了肯定,曹操遂即行之,着将作大匠孔融为天使,往邺城宣读以袁绍为魏公的旨意。</p>
本+内容‘正确*的版本在6/9*书.吧%读!【6*9*S*H*U-B-A.CX】</p>
‘幸而天子在手,大义在握。’</p>
到如今,即今岁建安五年,袁绍兵发河东,阻于玉璧城下,无功而返于邺城,本就是积郁在心。可曹操这边上赶着加封刘璋为王,不就是明示他有意同袁绍为敌。</p>
荀彧言说至此,以曹操之机敏聪慧,他已然是明悟了个中缘由:“文若之言,使我拨开云雾见青天。”</p>
然自从曹操奉迎天子都许,拒绝了袁绍将天子迁往邺城的提议,他和袁绍嫌隙渐生,两边有了利益冲突,不似早先同袁术对敌时两相和睦的场景。</p>
而曹操本人,早先他委于袁绍麾下,得授东郡太守,后充为兖州牧,虽是曹操未遣家人质任邺城,可在外人或袁绍眼中,他曹操都是袁绍麾下派系,是袁绍的铁杆小弟。</p>
“所故当借天子之命,掀起河北、关中二地的纷争,不使袁绍、刘璋觊觎中原,窥探王室……因袁绍性忌,又有篡逆之心,是以众议加封刘璋为王,诱使袁绍西进,与刘璋纷争于河东。”</p>
循着司空府使者的脚步,荀彧来到了司空府的议事厅外,见到了静候等待他的司空曹操。</p>
“魏公…”曹操抚着下巴的长须,露出沉思的姿态,片刻后,他抚掌赞叹:“妙也,当如是行之,当如是行之。”</p>
此时安座的荀彧微微侧过身子,向着主位的曹操拱手言道:“以彧之愚见,刘季玉此举盖顺水推舟也。”</p>
北有袁绍,西有刘璋,南有刘表、孙策,居于中原四战之地的曹操,日子说起来过的不太好,毕竟他需要应付的是四方之敌,不似袁绍和刘璋,只需应对一面之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