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巧娘挎着包袱,送阿圆过来铺子,她已有八岁,多少能帮些小忙。</p>
也为能学些灶上的手艺。</p>
本还担心她几人忙不过来,听说请了程连,稍稍安心一些。</p>
放下包袱与喜月道:“你嫂子在家说本来做饭的活应该是她做,养着身子带着娃走不开,要在别处贴补一些。”</p>
喜月笑:“大哥昨儿也说过这话,还说程连的工钱他也要出一份,要不然大姐哪腾得开手做灶下的活。”</p>
杜巧娘欣慰的笑一声:“这都是小事,难得你们都能想到,事情说开和和气气的,挺好。”</p>
喜月揽住阿圆,笑问她:“可舍得圆月她们?她们两个要在家哭鼻子了吧?”</p>
阿圆露齿一笑:“是有点舍不得,我哄她们说回去给带糖。”</p>
杜巧娘摸摸阿圆的头,同是舍不得,天天在眼前晃的人,猛的一下子住到镇上,家里要冷清多了。</p>
喜月便道:“等镇上房子建好,娘搬过来住吧。”</p>
“到时西屋腾出来,说不得嫂子都要搬到铺里来,娘到时更不习惯了。”</p>
杜巧娘没立即应下:“到时再说吧,家里一摊子事呢。”</p>
偶尔住住行,真搬来镇上住不现实,家里压根丢不开。</p>
总不能都搬过来。</p>
再说都搬了,剩木兰在村里多孤单。</p>
难不成也搬到镇上住?</p>
这不乱了套。</p>
村里离镇上不远,多过来就是,又不是离的十万八千里。</p>
混说一通,倒把杜巧娘的不舍冲淡。</p>
家里还有活,她不能久待,问清没别的事就回村去了。</p>
阿圆打小是喜月领过来的,便是这几年处的少,姑侄感情并未受影响。</p>
早接受要住在镇上帮姑姑,所以杜巧娘一走,她便问要做什么活?</p>
此时半下晌,不用做糕,喜月把她带到铺里,只让她瞧着如何招呼客人。</p>
到傍晚烧夜饭,她主动坐在灶前烧火,这都是她在家常做的。</p>
西屋的床早就加阔过,三人睡着丝毫不挤。</p>
次日清早喜月起来没未刻意叫醒她,和欢儿两人就把活做了。</p>
阿圆已是习惯睡到自然醒。</p>
醒来的刹那还有些茫然,待看清身处哪里,才想到该帮姑姑做活。</p>
忙穿衣起床,奔去灶下。</p>
见宋腊梅都已经从村里赶过来,有些丝丝难为情,觉得自己没帮到什么。</p>
喜月笑着安慰她:“你还小身子要紧,眼下还不忙,不用你早起。”</p>
阿圆这才笑了,嗯一声坐去灶前看火。</p>
有些不解的问道:“姑姑们每天早起不困吗?就不能多做些糕放着,就不用早起了。”</p>
喜月笑着为她解惑:“有些糕可以放几天,有些糕要当日新做出来的好吃。”</p>
初开铺子为能从食香阁抢些生意,主打就是新鲜出锅。</p>
这个习惯便一直延续了下来。</p>
烤的馅饼和一些茶饼,不是日日做,蒸的糕饼却是每日新鲜做出来的。</p>
阿圆听完点点头:“所以姑姑的生意才会越来越好,因为不怕麻烦,糕做的好。”</p>
欢儿笑道:“确实可以这样说。”</p>
这边忙完,宋腊梅去开铺门,喜月也开铺子把糕搬过去。</p>
趁着没什么客人,急匆匆互换着吃早饭。</p>
搬到新铺就这点不好,一定要个人守在铺里。</p>
不像从前,杨应和他们在院里做木活,就能帮盯着铺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