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这个皇太孙正式开始观政,不想此前只是办事、学习,而现在直接走上台前。</p>
新的一天开始,朱允熥早早的就起床,然后赶往奉天殿。</p>
看了一眼乱糟糟的百官,朱允熥咳嗽一声,身后的队列开始有序起来。</p>
在上朝后,百官开始争先恐后的汇报一些情况,这也使得朱允熥有些不太满意。</p>
忽然间他上前,开口,“启奏皇祖父陛下,孙臣有本奏。”</p>
老朱笑着开口,“准。”</p>
“自皇祖父陛下即位以来,屡命儒臣历考旧章,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冠婚丧祭之仪、服舍器用之制,各有等差,著为条格,使知上下之分。”朱允熥一边歌功颂德,一边说道,“然奸臣胡惟庸等,擅作威福,谋为不轨,僭用黄罗帐幔,饰以金龙凤文。再有勋贵不法,家奴至于数百,马房廊房悉用九五间数。”</p>
听着朱允熥的话,老朱眯着眼非常受用,百官心里就不是滋味。</p>
朱允熥开口,继续说道,“孙臣请旨,官民服舍、器用等第,编类成书,申明禁制、不得僭越!”</p>
老朱顿时高兴了,对朱允熥说道,“太孙所言甚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尊礼法难有教化。礼部尚书,汝等协助皇太孙理好规矩。”</p>
任亨泰等人立刻领命,至于朱允熥说的这些事情,他们也都觉得有些必要。</p>
说到底就是大明的规矩在不断的完善,可是开国初期就是这样,很多的礼制还有空缺。</p>
朱允熥又说道,“孙臣上朝以来,屡屡发现百官奏事毫无规矩。百官奏事,也都争先恐后或者察言观色,孙臣以为这样只是浪费工夫。”</p>
老朱就问道,“太孙,你是什么意思?”</p>
朱允熥回答说道,“回陛下,孙臣以为当规范诸司奏事次第。不能刚在商议边塞军事,下一个就是刑部奏案,然后通政司又来掺和。”</p>
听着朱允熥的话,老朱愣了一下,百官也愣了一下。</p>
因为此前大明的朝堂就是如此,基本上是一桩事情商讨完毕立刻就是下一桩。谁能先奏报,或者是谁一直拖着等等,完全就是看臣子们了。</p>
老朱仔细想了想,开心说道,“还是太孙思虑周全,朕上朝二十余年还未想到这些。这事还是太孙来办,只是奏事首为都督府,军国大事不得马虎。”</p>
虽然这都不是什么大事情,可是看到朱允熥的如此表现,老朱自然非常的开心。</p>
储君就应该有储君的样子,虽然明眼人也都看得出来这是老朱对朱允熥的偏爱。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是这位皇太孙没能发现一些不足,没有提出一些比较有见地的建议,皇帝就算是硬扶,那也难以让人心服口服。</p>
老朱开心,站在勋贵班列当中的常升、蓝玉等人也都是眉开眼笑。他们就是不折不扣的太孙党,去年朱允熥韬光养晦的时候常升等人心里也憋屈。</p>
而现在看到太孙在朝堂上持续高光,常升这些太孙党哪能不开心啊。</p>
下朝后老朱将朱允熥叫到武英殿,“今天早朝的时候做的好,威信就该如此。不能只是靠杀人来立威,你得做了事情才能让人心服口服。”</p>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也是祖父偏爱,这些事情都让我来做,这才能立威。”</p>
“能看出来问题,这也是个本事。”老朱笑盈盈的开口说道,“这两桩事情不要只是想着勋贵,还是要召文官多商讨。你不喜欢文官,只是也不能就是靠武夫治国。”</p>
朱允熥连连点头,对于这个道理他自然也清楚,根本不需要老朱多提醒。</p>
对勋贵自然需要重视,可是不代表认为这些人就是可以做好所有的事情。</p>
老朱笑盈盈的看着朱允熥,问道,“听人说你打算修书?”</p>
“是打算修书,弄个武苑教兵法之类的就算了,那是该做的事情。”朱允熥也说道,“怎么说也是要想着民生,以农为本的道理我还是明白。”</p>
老朱就更加欣慰了,“是这个理,只要田多了、粮食多了,百姓的日子才好过。都吃饱喝足了,那江山才算稳了。都能踏踏实实的过下去,谁还去造反?”</p>
朱允熥也是连连点头,“我想着一个是吃饱喝足,还有就是生老病死。五叔这一点好,他喜欢修书,这都一年多了。我们朱家说不定要出一个杏林圣手,和扁鹊、华佗齐名。”</p>
“他没那个本事!”老朱更加开心,说道,“他要是能修个医书,让百姓认识些草药、能找准草药、对症下药,那也是他的功德。”</p>
其实朱允熥也不是很看好他的五叔成为杏林圣手,可是如果能够主编修出来一部好的医书,那也是一个巨大的功德了,这就值得肯定。</p>
老朱就说道,“这些事情要抓紧,现在算是看到了些天下大治的样子了,以后人肯定越来越多,粮食也要越来越多。天下太平了,百姓就想着多吃些、吃好一些。”</p>
这一点朱允熥也非常的认可,人的追求总是在不断提升的。</p>
以前是乱世、朝不保夕,那自然期待着不用打仗。现在安居乐业了,就想着要更进一步国泰民安、吃饱喝足。再然后呢,开始有更高的追求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