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科举会试中进士一甲共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清代二甲第一名,即第四名,俗称传胪;明代三甲第一名亦称传胪。这四个名称的出典,前三个,在赵翼《陔余丛考》第二十八里有讲究,而他并未提到传胪。在《辞源》、《辞海》里也没有讲此称呼的原委。《明史·选举二》讲:“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四月廿五日为大传胪(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之期。皇上于六点钟升太和殿,所有满汉各官皆衣花袍,排列丹陛两旁。旋经二甲第一名、传胪杜君本崇至殿右唱名。状元张君廷勋、榜眼李君盛锋、探花刘君世安率领新进士(该科进士共318名),一律蓝袍挂,在丹墀下,行三跪九叩礼。于是墀上音乐齐奏。
古代以“上传语告下为胪”。宋代进士唱名次在集英殿,皇帝至殿,由阁门承接,转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皆高声传呼,称为传胪。传胪是一种仪式。清人梁章钜《称谓录》第二十四,说:“国朝会典新进士宣制,独以传胪称,可谓名实相称。”也是说的一种仪式,他是清嘉庆十八年进士,当然参加过这种典礼,或因当时制度,司空见惯仅说“名实相符”,而不作记录。他引《仪注》:“鸣赞官立丹陛左右,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以次接传至丹陛下序班,引至左班正六品品级山跪。又唱第一甲第二名某,引至右班,正七品级山跪。唱第一甲第三名某,引至左班从七品级山跪。均三传。又唱第二甲第二名某等若干名……。”所引《仪注》在唱二甲第二名时前不唱二甲第一名。证之1889年《万国公报》的报导,传胪仪式时鸣赞官即由二甲一名担任,因而得名传胪。清代时二甲第一名在殿右唱名。明代俗习“三甲第一”亦称传胪,或唱名时殿左、殿右各一名,分别由二甲第一名、三甲第一名担任鸣赞吧。
《万国公报》那篇报导还报道了披红骑马。披红骑马中描写极多,而一般文献中亦少见。也转录以增兴趣:
礼毕后,礼部堂官(大臣)手捧圣旨,由殿内出,率状元等从正中甬路直出午门、端门、天安门,由金水桥转东,出东长安门。则有席棚一座,棚内悬挂金榜。早有顺天府京兆尹与大(兴)、宛(平)两县令在此拱候。状元等既到,礼部堂官即饬隶役牵马三匹,停于棚外。京兆尹亲为状元换车(原文如此,编者注)。渠顶插金花,十字披红。两县令为榜眼、探花插金花,十字披红。装束已毕,复由京兆尹亲递马鞭于状元,两县令递鞭于榜眼、探花。三人上马后即有“状元及第”旗一对、绿扇一对、红伞一柄、锣鼓音乐排列前行。大吹大擂。从兵部街游行(至)吏部文选司之求贤科内奎星堂行香。礼毕,复骑马出前门,在观音庙、关帝庙行香。然后由西月墙于前门大街入打磨厂,至銮庆胡同粤西会馆下马。盖会馆乃状元寓所也(状元张建勋是广西临桂县人,旧时会试外地举子都借住各省会馆)。是时,该会馆已有历科鼎甲诸君齐在门前,衣冠济楚,恭迎新贵。三人向诸君各施三揖,然后至戏楼中分次序而坐。于是佳肴罗列,笳鼓喧阗。坐未久,榜眼、探花离席言别,诸君恭送至街头,二人则仍骑马各归府第。
可见披红骑马仅仅是到奎星堂、观音庙、关帝庙行香而已,和旧中“落难公子中状元”后游街光耀大有不同。
那么宋朝人中了状元、进士怎么庆祝呢?其实黄梅戏里的戏词都给出来了,和实际情况差不多。
进士着红袍按照宋朝官制,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红袍,即使考中进士初始官职也是很低的,不过八九品而已,是没有资格穿红色官衣的,但是从宋朝开始皇帝特赐进士红袍、笏板。
太宗即位,……太平兴国二年,御殿覆试……。凡五百余人,皆赐袍笏,锡宴开宝寺,帝自为诗二章赐之。
帽插宫花赴琼林宴《女驸马》里说的帽插宫花、也曾赴过琼林宴也是真的,琼林宴也称闻喜宴,为皇帝御赐,自宋太宗朝端拱元年始:
八年(太平兴国),进士、诸科始试律义十道,进士免帖经。明年(端拱元年),惟诸科试律,进士复帖经。进士始分三甲。自是锡宴就琼林苑。由于录取进士人数众多,自宋太宗朝太平兴国九年开始把进士分为三甲,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赐宴名曰琼林宴,因为举办宴会的地点在琼林苑,故名,后来因改变地点琼林宴一度改为闻喜宴,宋人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记录了琼林宴戴花的习俗: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说的就是中进士后参加闻喜宴,帽上插花,司马光觉得这是助长奢侈之风不愿意戴花,其他进士劝他这是皇上恩赐的,君命不可谓才勉强戴了一枝花,和别人戴两枝、多枝的形成了鲜明对比。
状元游街其实不存在状元游街。在宋朝,公布进士名次当日由皇帝亲口念出一甲三名进士的名字,称为传胪。每当皇帝念出第一名的姓名时,满朝的公卿大臣无不踮起脚来争相观看,然后状元从崇政殿出来,一路上人们争相传诵状元的名字,挤在路上观看犹如过庙会一样摩肩接踵,有的人实现占据有利地形,有些人爬到树上,有些人站在屋顶上,就是为了一睹状元的尊容。北宋状元蔡齐及第后,宋真宗见其“堂堂伟岸、进退有法“,十分高兴,特诏命派金吾卫士七人清道。这就是所谓的状元游街吧。
可见所谓的状元游街不过是状元从崇政殿到东华门在到寓所一路上的过程,在宋朝不存在打马御街前的的情况。但在御街上,万人空巷来看状元,已经是莫大的荣耀了。
除了这些官方的庆祝以外,进士们还会自己组织一些活动,主要是拉近同年们之间的感情,在官场上多些帮衬。出《登科录》,将登科之人的姓名、籍贯、三代先人的名讳收录成册,分发到全国各地,可以收回一点经费。另外就是大家凑钱喝酒,游玩。这些事都有进士们一起选出代表来主持这些事,主其事者称作团司。
宋朝的建立者经过了五代十国的乱世,看惯了武将凭借这手中的兵权谋反叛乱,其中不乏草头代王登基坐殿,为了防止武臣作乱,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当然这还不够必须抬高文人的地位,让他们获得权力。于是经过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以及宋真宗两代三位皇帝的努力,终于将文人抬高到空前的地位。给予进士们诸多荣誉,也是他们采取的手段之一。
这样看来,赵宋时代考中进士甚至状元怎么庆????????????????祝都不过分的,因为皇家是鼓励的,巴不得把文人的地位提高。
说回当下。此时的城墙上,赵祯总算是念完了所有人的名字,而其中,苏轼是状元,曾巩是第二名榜眼,而陆垚则是探花。至于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办法通过这次科举考试的苏辙,虽说没有能够进入到前三甲之中,但是最后也算是通过了考试,能够入朝为官。
总体来说,这个结果还是非常让人满意的。
此时,陆垚所在的四人小队,已经开始互相恭维起来了。
“恭喜东坡兄高中状元。”
“哪里哪里,曾巩你也不错啊。”
其实如果换成是现代,陆垚是非常讨厌这种现象的,他觉得非常的虚伪。但是宋代这种祝贺,陆垚也是听得出来,他们是真的在祝贺自己取得了探花的这一名次。并没有因为这两个是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原因就瞧不起陆垚。
另一边的苏辙则是长舒了一口气。虽说他从刚刚殿试结束后就已经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入朝为官了,而且这些天,就算直到刚才放榜之前,苏辙也在和大家说他应该是过不去的。这其实就是在给自己做一个心理建设罢了,从他现在的神情和反应上来看,陆垚知道,这苏辙也是很想通过这次考试的,毕竟这科举考试对于考生学子们来说是最至高无上的考试和荣誉了。
就在几人准备离开去到樊楼一醉方休的时候,城墙上赵祯的声音再一次传来了。
因为之前已经将所有通过殿试的人名说出来了,现在又要公布什么消息,让大家都觉得有些奇怪。
“之前朕说过,这次考试形式还有成绩公布都是一个新形式,所以,接下来朕要说的,便是对于这前三甲的人授予的官职。当然了,官服和圣旨稍后会有人给你们送去,现在,朕只是将任命说出来。”
这句话可以说是让陆垚、苏轼、曾巩都没有想到。居然,赵祯已经研究好了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官职。不过,陆垚仔细想想,现在前方战事眼看就要发起,所以赵祯提前做好打算也是正常,将这几个成绩好的考生都给分配完成后,再从所有的大名单当中选出自己信任的人,最后一同去到边关。
陆垚这边不用多说,他大概已经猜到了,赵祯一定会给自己一个官职非常高的职位,这样一来,到时候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将自己派出去。即便是朝中有人反对对陆垚的任命,赵祯也可以说让他们看陆垚出使之后的表现再做定夺。所以,赵祯现在的这种做法,更是从侧面说明了他对于陆垚的信任。
随后,赵祯便公布了前三甲的官职任命。其中,苏轼和曾巩的分配其实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骚动,一个是五品,一个是从五品,合情合理,十分正常。
但是到了陆垚这里,显然陆垚没有想到,赵祯会给自己一个这样的官职。
正二品,枢密副使。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宋朝官制,在北宋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势力的专权独裁,大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宋朝官制,在北宋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势力的专权独裁,大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这正二品枢密副使的官职,大家都不理解,如果就算是要给,也应该给状元或者榜眼,为什么会给一个第三名的。而且就算是要任命官职,这上来进入朝堂就做正二品官员,确实是一件十分破天荒的事情了。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很正常。虽然陆垚是年轻了一些,不过之前他其实早就已经入朝为官了,只不过官职稍微低了一些而已。另外,单凭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功绩,皇上给他个高官也很正常,而且,这次的殿试,陆垚也是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所以这皇上也算是名正言顺给陆垚一个好的官职。
“太厉害了,陆兄,你直接就被任命成了二品的官员啊,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就是,我可能一生都没有办法做成正二品的官员,但是你直接起步就是二????????????????品的官员,这可是太厉害了。”曾巩在一旁也是投来了非常羡慕的延伸。
陆垚苦笑一声,说道:“是么,我倒是不这么认为,这正二品官员是枢密副使,也就代表着,我很可能在入朝之后,就直接被派到边关去了。”
苏轼、苏辙和曾巩都是一愣,最快反应过来的是苏辙,他说道:“我懂了,现在宋夏之间的关系这么紧张,此时任命枢密副使,一定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心腹,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更何况,和谈已经进行了这么久,但是朝中和坊间都没有任何的消息传开,如果是进行的顺利,早就已经有消息过来了。这代表着,双方都是在拖延谈判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们都想用战争解决最后的问题。”
“对于刚刚独立的大夏来说,他们自然是想通过战争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可以彰显他们的国威。而对于我们大宋来说,这个时候必须要让他们没有办法成国,或者说是向我们称臣,才可以不损国威。双方这是原则性的问题,没有办法调和,只能开战。”陆垚说出了自己的推测。
苏轼有些明白了,说道:“所以说,你的意思就是,皇上让你做这个枢密副使,就是为了派你道前线去打仗的?我觉得你的产业还有其他的生意做的好好的,皇上应该不知道你带兵打仗的水平吧。”
陆垚苦笑一声,随后将之前樊楼聚会的事情说了出来,并且表示,赵祯就是当时听了自己的建议之后,看中了自己,可能当时就已经想好了要任命自己的决定了。只不过这次因为科举考试,陆垚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所以最后赵祯也就一口气让陆垚做了这个枢密副使。
正二品官员,而且是在殿试后直接任命,这的确是一个破天荒的事情。虽说苏轼、曾巩,苏辙,他们三个在明白陆垚说的话之后,也理解了,为什么陆垚并没有因为这个任命而太过高兴。而曾巩和苏轼,也在为自己的任命而感到庆幸。他们二人的官职,应该是文官类的寻常官职,不涉及到外交和军事领域。也就是说,短时间内,他们两个应该是不会参与到所谓的宋夏战争当中的。
另一边,虽说身旁的这位三位非常理解陆垚,也知道他为什么无奈。但是其他在场的考生们自然是不知道这其中的缘由了。这也就是陆垚之前弄了新蹴鞠大赛和足彩的原因,让这些考生们都赚了些钱财。所以现在他们当中更多的人已经接受了赵祯的这个安排。否则的话,他们在听到赵祯的安排之后,做出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拒绝和抗议。
“好了,朕想说的事情,都已经说完了,已经通过考试的学子们,你们回去做准备吧,不日就会收到通知的。还有,琼林宴正常举行,时间定在三天之后,这几天会有人去到你们的住处给你们发放类似门票的东西,凭门票到时候可以入场,至于地点,等到时候也会通知给你们。”
说完这句后,赵祯便从城墙上消失了,在侍卫的保卫下,离开了现场。
陆垚本来也是打算带着那三位一同离开的,不过现在看来,因为赵祯对于自己的这个正二品官员的任命,自己意外的成了焦点,其中有些考生认出了自己,看样子是要朝着自己这边走过来。
“快走。”陆垚是最害怕这种场面的人,于是低声说了一句后,立刻带着那三人离开了。他们一路躲藏,好不容易甩脱掉了其他的考生,接着,四人分别,各自回到住处,相约晚上的时候去到樊楼相聚。
这也是陆垚提出的建议,本来大家是打算直接去樊楼的。不过陆垚觉得这个时候去吃饭的人肯定会很多,到时候自己又会被认出来,于是让大家各自回到住处,可以先告诉身边人自己的成绩,等到晚上的时候再出来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