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
这个问题唐墨直到昨日入寝前都还在思考,最后,还是昨日唐宜和冯及的那场对峙给了他启发。
当时听到冯及的那句“拥兵自重”,他和太傅皆气愤不已,尤其是太傅,这么些年,这是小皇帝第一次见太傅那般失态。
当时不曾留意,事后细细想来,小皇帝不禁有些疑惑,当时……他的母后是何神情来着?
似乎不仅没有愤怒,反而还十分有兴致地继续看冯及侃侃而谈,直到冯及开始着急慌乱时,母后方才出手,之后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狠狠地切中要害,让冯及完全找不到可以辩驳的点。
所以……年幼的天子猛地抓住了这一闪即逝的思绪,而后豁然开朗,扪心自问,生气也好,愤怒也罢,这些情绪,有用么?
很显然,并没有,它除了能让人变得越发失去理智外,一无是处,因此,只有喜怒不形于色,并且捏住对方的软肋,再予以重击,方为上策。
因此,今日的朝堂,不论底下的大臣如何吵闹,小皇帝都不曾因此而皱眉,反而饶有兴致地看着底下慷慨激昂的大臣们。
细细从他们的神情去试着判断对方所想,而正是因为他的喜怒不形于色和漠然的视线,不知何时,所有大臣争论的声音竟是开始逐渐降低,直到所有声音都消失。
方才吵得要干架的大臣们,不知为何,心里都有些打鼓。
奇怪了,平时这个时候,陛下早已让他们住口,今日怎么回事?难道这位年幼的君王心里到底打着别的主意?
一时间,朝臣们皆万般惊疑,而见底下人都安静下来,小皇帝方才慢条斯理地问道:
“众位爱卿可还记得当年母后临危受命出征前,与朕以及众爱卿定下的约定?”
当年的阵前约定?难道是——
一时间,众多朝臣便仿佛被狠狠掐住了脖颈一般,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不仅说不出话,方才争论不休的许多大臣已经开始满脸羞愧。
“当年母后出征前,与朕、与众大臣立下一张军令状……”
随着君王的话语,所有经历过那一幕朝臣,都不禁开始回想当时的情景。
当时的的唐宜,是一名刚从皇后变为太后、又不得不扛起替子出征去捐躯赴国难的一国之母,回想起当年她站在上首掷地有声的画面,那道声音仿佛再次在耳边响起……
“相信众位爱卿知晓,此番出征,不论是于哀家亦或是于所有将士而言,都是九一生之事,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粮草和兵力上的不足,更多是因为——军心不稳,
说来可笑,未见敌军,便先怕了三分,如何上战场?
未曾杀敌,便担心死后家中老小无人照顾,又如何从战场上活下来?
本将军虽是替陛下出征,但众位大臣皆知,吾身上背负的,是吾父之名,是当年父亲从贩夫走卒一路靠赫赫战功走到将军一职的威名。
而吾父之所以能闯出这一片天地,靠的可不仅仅是他的双拳。
靠的是是军中将士对他的信任,更是对他指哪打哪儿的令行禁止,因此,此番出征,京中的这几万士兵,是本将军首战能够告捷、能否在军中立下威信的唯一机会,
对于将士们,本将军自是万分有信心,但……今日我等需要做的,并不是以空乏的信心让那些好男儿抛头颅洒热血,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无任何后顾之忧。
让他们明白,他们身后,是整个康宁国!
但,若是这点朝廷都做不到,那么今日恐怕将是本将军和众位大臣的最后一面,也是整康宁国国破前的最后时光。”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
“将军的意思是……”
“要想打胜战,方法很简单,首先,即日起,朝廷的主要支出,必须以军饷为主,换言之,哪怕你们只能吃糠咽菜,也必须把新收成的粮食送往边疆,
在粮草和军饷上,本将军不允许出现一次纰漏,眼下陛下刚登基,这些事情必然要尔等去操持,众大臣可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