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晋王为了继续维持霸主地位,决意南下敲打敲打上次会盟时,反对自己意见的郑国和楚国。
晋王宫殿中,廊桥交错,廊柱的雕饰涂上了金粉,在清晨的的阳光照射中,显得金光闪闪,将整个空间照得明亮异常。
晋王正意气风发地走在其间,自从称霸以来,晋王原本深沉稳重的内心,也变得有点目空一切。
在会盟期间,晋王总是仗着自己强大的军队,不把其他小的诸侯国看在眼里,只有他们低声下气,巴结自己的时候,才勉强应个声。
面对其他强一点的诸侯国,晋王也是从来不给什么面子的,只要不痛快就直接骂回去,那些诸侯国也是敢怒不敢言,只能经常在背地里将晋王大骂一顿发泄。
晋王年轻的时候,因为晋国其他王子登上了王位,自己迫不得已流亡于秦国、郑国和楚国。
后来晋王暴毙而死,流落在各国的晋国王子,纷纷向晋国国都赶回去,路上十分凶险,最后现在的晋王,在秦王和楚王的帮助下得以回国。
后来晋王为了与秦修好,互相结盟联姻。但主要当时秦国相对羸弱,晋国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面对较强的楚国,晋王并没有选择与之联盟,反而处处针对。
最近一次朝拜周天子时,楚王因为怼宋公,把晋国也连带其中,弄得晋王脸色很不好看,却碍于面子,没有主动站出来反驳楚王。
回到晋国后,晋王越想越气,决意要让楚王吃些苦头,这样心里才能平衡些。
现在晋王就是走向前殿内,跟召集过来的群臣商议伐楚大计。
不过晋王也不急,走得很慢,不是欣赏着庭院中的美景。
在晋王心里,楚国确实崛起了,但晋国称霸已久,实力雄厚,兵甲富足,兵强马壮,教训一下楚国还是绰绰有余的。
群臣见到晋王后纷纷站立起来,作揖行礼,礼毕后众人重新坐下。
“众爱卿,孤这次召尔等前来商议的是伐楚大计,不知众爱卿有何计策?”晋王心中虽然对各诸侯王傲慢,但对自己的下臣却表现的十分谦逊恭敬。
众大臣互相交头接耳,晋王也不心急,自己给自己斟了一杯酒,细细品味起来。
不一会,其中一个大臣站立起来。
这人是当时晋王归国上位时,在国内协助的姬希,如果没有姬希的帮助,晋王也没有这么顺利即位的。
所以晋王十分信任姬希,封他为抚安君,权力上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姬希也从来没有让晋王失望过,总能为晋王出谋划策,为晋王渡过好几次难关。
姬希作揖礼,后缓缓走到殿中,“臣认为,伐楚不能急于一时,现在楚国国力日兴,隐隐有称霸之意,为了维护我晋国霸主地位,晋楚必有一战。但晋楚之间毕竟还隔着一个郑国,郑国不强不弱,但也是我们伐楚的一个障碍。所以依臣之意,先拉拢郑国,再伐楚,这样可以避免伐楚期间,郑国出来阻挠,我晋国进退两难。”
晋王也认为有理,其他大臣见晋王也认同了,也都纷纷附和此计可行。
但还坐着的赵恒却并不太认同,也站起来走到殿中,“臣以为,郑国并不好拉拢,郑国早年称霸,一直对我们抢了他们的霸主地位而忿忿不平,一定不会依附我们而让我们顺利伐楚。我们不如向秦国借道南下,从楚国西边进攻楚国,这样我们就能安心伐楚。”
这时群臣又开始议论纷纷,各执一词,众说纷纾
但还是支持姬希的人数多一点。
姬希客气地朝赵恒行了个礼,姬希和赵恒的关系私底下还不错,不过两人经常也在殿中因意见不一,而各自辩解,有时还比较激烈,但大部分时候都是比较温和的。
“不错,向秦国借道南下确实是个好主意,但如果向秦国借道南下,军队前线就拉得过长,后勤补给就成了问题,而且山路崎岖,不利于我们。从郑国直接南下,地势平原,有利于我们骑兵行军作战。同时减少行军日程,避免楚王集结更多军队抵抗。”
赵恒对此也没有再说什么了,默默回到座位上。
晋王见众人没有了反对意见,示意众人坐下,“那就按这个计策,先拉拢郑国。那众爱卿可有出使郑国的人选?”
晋王向众大臣询问出使郑国的使者人选,这时群臣又开始交头接耳,互相讨论起来。
有些大臣不愿意离开晋国,虽然如果拉拢了郑国是大功一件,但毕竟出使他国,虽基本没有性命上的危险,但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挑起两国交恶的罪人。
这高收益高风险的事,不太适合那些已然享受惯了晋国称霸后,带来的国内和平发展的温床中,不愿轻易冒险,只想着保住现在的地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混混日子。
大国庸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那些既有的利益获得者们,不愿意再践行自己在贫苦日子立下的远大理想,纷纷坐在自家的高堂里,和着一些风雅人士一起附庸风雅。
他们只想着自己的爵位官职如何传给下一代,各自盘算着。
律法像是更加“完善”,但随着这“完善”律法建立起来,民众却觉得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在众人还在议论纷纷之时,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臣狐锦愿出使郑国,为晋王分忧。”
狐锦原是姬希门下的一个门客,后跟着姬希在兴修水渠时有功,所以得以进殿坐席。
晋王对狐锦还有一些印象,“狐爱卿既然自荐,那就由狐爱卿出使郑国,为我晋国伐楚开路。望狐爱卿此行顺利。”
商议完毕,晋王让人继续上酒肉,和众大臣宴饮,顺便为狐锦践行。
宴饮完毕,姬希和狐锦离开了宫殿,在回去的路上,两人共乘一辆马车。
“狐锦啊,此番出使郑国,切记不要显示太多我晋国霸主地位,要对郑王恭敬些,郑王近新即位,而且年轻,不免心性年盛气燥。切记切记。”
姬希有些醉意,但还不忘对狐锦谆谆教诲,教着狐锦如何行事。
毕竟狐锦是自己带出来的人,对狐锦的才华甚是欣赏,既为自己在朝中站稳脚跟,也为晋国进荐人才,为晋国注入新鲜血液。
姬希也深感近来晋国腐朽蔓延,到了有些严重地步,自己年事也高了,做事不免过分思前想后,顾忌太多,为晋国进荐更多年轻有为的人才,是帮助晋国继续称霸的有效方式。
“学生明白,谨遵大人教诲。”狐锦也是有意凭借姬希地位和声望,施展自己一身抱负的,所以便拜在了抚安君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