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生的小眼睛滑溜溜的把李正保上下左右转了个遍。
“是这样的,主任。你知道我们大队太在大山里面了,全村人都是文化瞎子,大字不识。想知青去了办个小学堂,让山里的娃子也学习几个字,将来记个工分算个账写封信什么的,也好有个底儿。”
在李家村办个小学校,让村里的娃们认得些字,一直是李正保的心愿。
无法猜到王中生主任当时的心情,他居然爽快地答应了李正保的这件事。把老支书乐得啊,都想抱着他的半光半亮的脑袋亲几口。
下午开完会后,老支书领回来一个城里来的知识青年。
介绍信上明白的写着:平南,杭城人。
白衬衫加军绿色裤子,一张白净的脸,最主要让李正保看上的是鼻梁上的那副深度眼镜。
老支书说,一看就是有学问的人。
4)
老支书从公社带回来一个城里来的知识青年,这事是整个李家村重大事件。
都快后半夜了,像吃了药的老支书把村子里年长一些的老人都叫到了社厂里来,商量他的重大决定。
所谓社厂,其实就是大队部,二间很旧的老屋,据考究也有50年的历史了。
老支书的重大决议有3个。
一是李家村要办第一所小学堂。
二是村口的山神庙改为小学堂。
三是村子里所有8-12岁男女娃子,都得上学。
这不得不说是,老支书思想的前瞻性。
灯下都快瞌睡的那些叼着烟斗老人们,一致同意在村子里办学堂。老支书是权威,是全村的鸵手,大海航行都靠他。
而关于第二条,老人们哗然。一下子热闹起来。
山神庙里是老祖宗李玉青立的山神爷,山神爷是动不得的,动了是会产生天怒的。
李正保竖着的短发,更直了。
“学堂是一定要办的。”
“社厂就这么两间旧房子,一到农忙便不够用。”
“各家各户又没有空闲的房子。”
“只有山神庙还是空置着,山神爷如果知道我们为子孙后代好,会原谅我们的。”
李正保开始折中。折中是中国式的一门艺术。
“山神爷咱们不动,用竹席子把它隔开来。”
“村民需要上香,朝贡啥的,必须得选在学生不上课的星期日。”
老人们不再说什么了,在无法妥协的事情面前,折中后的决定是最好的选择。其实老人们都知道那是李正保早已经想好了的法子,只是为了尊重他们一个集会。
会议的第二天,李大牛就带着4个精壮劳力,开始改建山神庙。
泥塑的山神爷,被竹帘子隔了开去。
书桌是大树锯开后,两头架在竖起来的石板上。
凳子是圆树鼓子。
黑板是拼起来的木板,涂上几层黑油漆。
写字本子是17里外公社所在地的供销社里买的。
书本是跟公社学校对接后,另外给提供的。
学生是全村5个女娃7个男娃共计12人,统一编为小学一年级。
城里来的知青平南,成为李家村第一任的老师。
他的宿舍是庙里作饭房用的小屋子改造了一下,四壁是乱石头垒起来的墙,涂抹着一层黄泥,许多的墙面都已经剥落。除了床头糊上几张旧报纸外,好几处石缝都能看见外面的阳光。
学堂门前的不远处,便是穿村而过的那条叮叮咚咚的小溪流。站在堂前的大石头上往东望,是村子里的山地,那边水稻开始变得鹅黄,一小片一小片的预示着丰盛。往西望,便是村子,弯弯的小路,还有挨家挨户升起来的炊烟。
平老师说,他非常喜欢这个地方。
据说许多的知青,第一次的感受都与平老师一样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