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追思(1 / 1)

悠闲在清朝 弄雪天子 1015 字 2022-09-22

非常非常熟悉……可是,并不是西卿。

大雨消散得也很快,不过片刻,天地间又恢复了往常的宁静,雨后的空气,带着草木的芬芳,滴滴答答的水滴声击打在青石地面上,使得人的心情也不觉变得安宁。

远处青年的脸,已经被丫头们捧来热水,仔仔细细地洗净,此时他正被下人们护送着离开满地飞灰的房屋残骸,芷云把观察眼的清晰度调到最高——那个人的脸很精致,眉目如画,幸好有一双浓眉,到不至于带了女儿态,他的长相比西卿好得多,脸上温柔的神情乍看之下,与西卿有些类似……

不过,芷云的心跳却渐渐平缓,心底激动的潮流,还来不及汹涌,就重新消弭无踪,只留下一点儿余韵——他们是不一样的,尹西卿永远不会露出这种忧郁的,痛苦的,绝望的表情,他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有开怀的笑脸。

别人也许看不出这个青年灰败的心绪,毕竟,只于外表来说,这人太具有欺骗性了,一派的温柔阳光,但区区一个普通人,又怎么可能瞒得过她敏锐的视线,这个人神情间隐藏的痛苦,在她精神力的笼罩下,无所遁形。

芷云捻起一块儿点心,塞进嘴里,掩盖住唇边的苦笑,其实,很容易理解吧,她这会儿已经听见裕亲王府下人们的窃窃私语声了,听说这个裕亲王府的五阿哥保绥十四岁参军,战功彪炳,要不是意外伤了一条腿,将来一定会成为声威显赫的大将军,这样一个人,年纪轻轻遭此重创,哪能不抑郁,哪能不痛苦,纵然为了亲人勉强展露笑脸,大约也是作假而已——

就芷云看来,这个人表面上光鲜得很,实际上只剩下一具空壳了,如果不解开心结,最多熬上两三年,只怕就……

芷云心里一叹,果然不是同一人,也对,哪能那么容易相见,不是有‘前世在佛前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这样的说法吗?尹西卿那样的性情,当然不会去佛前祈求,自己也不会,那么,今生又哪来的好运擦肩而过?

芷云收起观察眼,转回头,不在看了。

现在想来,尹西卿大约也是害怕的,人哪能不怕死亡,只是他掩饰得好,当年的芷云看不出而已,不过,她还是愿意相信,他就算痛苦害怕,依旧是芷云心里的那个人,这一点儿不会变。

在无限世界多年,芷云眼睁睁地看着许许多多的队友被环境改变了,有的变得凶残暴躁,有的变得冷酷残忍,有的变得歇斯底里,更多人从不把人命当回事儿,这些人,往往不知不觉间就走向了绝望的边缘,日子一天天得过不下去,最后疯了,或者死了。

但她始终保有本心,纵然被环境逼得不得不改变,变得和其他人一样,杀人不眨眼,但她从来不轻贱人命,不会为了好玩,享受,出气,发泄一类的于自己无益的原因,去践踏生命,她也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兴趣,愿意享受自己的生活,愿意开开心心地进行炼金术研究,所以,纵使活在不知道明天如何的无限世界,她比别人也活得快活得多,好得多。

芷云本来一个普通的平凡的,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女人,能做到这般,大概就是因为尹西卿,因为尹西卿留给她的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哎,这地方儿灵魂可不好弄……炼制一个一般点儿的义肢就足够了吧。”芷云低声咕哝了句,就为了这人和尹西卿的半分神似,她也该帮个忙。

炼制义肢属于炼金术的小道,随便一个有点儿能耐的炼金师都能干,地球上的人不懂魔法,义肢还五花八门呢,更别说号称能一步成神的炼金师了。

当然,有的炼制出来的比原先的还好用,而有的就总是要时不时出点儿毛病,芷云当然属于前一种炼金师,她以前连人体炼成都玩过——不过,人体炼成属于禁术,是需要灵魂作为祭品的。

灵魂这东西别看说起来,听起来都挺恐怖,很容易让人想到阴森森的东西,实际上,这玩意儿在法师间很流行,简直是硬通货,只要不是太菜的法师,哪怕不精通死灵法术,一般也习惯性地收藏几块灵魂石,一来很多黑魔法都要用到灵魂,二来制作个有智慧的,使得顺手的构装体、傀儡之类的仆人,也要用灵魂,还有一些厉害的,有本事的法师,拿灵魂当货币,跟恶魔交易……

但那是在无限,可以去好多个世界,随便转转就能逮住个把灵魂,这里可不一样,反正芷云在京城生活了好多年,哪怕是去墓地,也只能找着灵魂碎片,从没见过完整的灵魂,要是想用灵魂碎片拼出一个整的来,还不得去百八十个墓地碰运气,她哪来的那儿工夫和耐性——

再说,人体炼成这东西听着就邪恶,芷云可不想给别人留下邪恶的印象,义肢就好得多……对了,康熙发动了不少次战争,军队里伤残的士兵怕是有不少,义肢这东西,完全可以利用一下来收买人心,无论在哪里,和军队搞好关系,总不是坏事儿。

雨过天晴,被大火一闹,贵女们也没兴趣在逛什么园子,于是,裕亲王府的人来赔礼道歉,送这些贵女们出府。

大概因为太忙了,芷云没见到自己的那个姑姑,只有那位姑姑身边的丫鬟,送过来一个小小的首饰匣子,说是瓜尔佳侧福晋送给侄女的见面礼。

崔嬷嬷赶紧道谢,把东西收好,也拿出芷云给瓜尔佳氏准备的一套猎装,请对方代为转交。就和两个丫头一起扶着芷云离开了。

芷云本来想留下一封信,说明一下自己能给保绥安装一个义肢的事儿,只是后来想想,这种事,在大清朝恐怕是头一回,还是要认真想想应该怎么说,就算写信,恐怕也是一封长信,一时半会儿哪能弄明白,也就干脆什么都没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