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六百三十九章 思想(1 / 1)

锦衣为王 淡墨青衫 1606 字 2022-09-25

时光荏苒而过,时间在很多人来说,如飞燕掠水一般,根本了无痕迹。但对有些人来说,又是格外的难熬。

在锦衣卫的实际主持下,一场关系到整个大明未来的大变革已经悄然开始。

对整个大明文官系统的核查与考量已经在进行之中,由内阁牵头,各部寺参与其中,核实官员名单,预备裁撤转并一些闲职,再由户部主持火耗归公一事,预备先由北方诸省来试行。

但今年是赶不上了,赋税收取有一定的时间,今年如果改火耗归公,那就很容易引发混乱,这是内阁或张佳木都不愿看到的。

至于一些陋规,则是已经提前改了。

比如地方官员收取商税,可以自行截流的做法,已经明令禁止。商税亦是一律归公,地方的办公费用会在将来指定名目或是由中央财政直接拨给。

张佳木在财政上的做法,类似后来的清朝。

清朝在洪扬之前,财政上是完全的中央财政,户部管理一切,地方上的费用除了极少数的办公维挂费外,一切经费的使用都需要中央拨款或是报销。

就算是赫赫有名的福康安,用银如流水一般,但最后还是要走户部的程序,小书办难为福贝勒,在当时也是时代一景了。

后来就不行了,地方军兴,瞬息万变,再等京师里的户部进行中央统筹,以当时的通信和道路条件完全不可能。除非清廷愿意放弃南方,不然的话,就非得放权不可。

在现在这种时候,张佳木要搞中央财政,在法理和条件上完全可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不会放权给地方。

其中原因,就在于他要办的一些大事,非得加强中央威权不可。

地方一旦有财权,就有离心力,从晚清的现实就能很清楚的看出来,就算是张佳木生活的那一段时间,分税制下,中央地方彼此利益牵扯,很多时候,地方根本不买中央的账,所以就税制财政收入分配来说,无疑就是一柄要当权者极为小心的双刃剑……

至于新吏治,在前两样没有确切的流程的前提下,无疑还要再多拖一阵子。

但新军制,已经是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了。

武校的地址挑好,已经开始建设,这一部份的款子是锦衣卫自己垫的,所以校舍建设很快。

同时,在全国各地都以锦衣卫的名义在招收武校的学生,卫所军户的子弟当然优先,普通的百姓只要是清白良家子,又孔武有力,或是识文断字的都可以,只要自忖能通过入学考试的,就不妨一试。

通过初试,就可以领取盘缠,到京师再来复试,就算复试不通过,也会发盘缠统一由张佳木的邮传送回家,所以一个月间,报名武校的学生就已经超过万人,初试之下,也会有数千人通过各种渠道到京师来。

讲武堂是张佳木改革军队的先声,从组织制度到将官任免,再到营制、兵制、军饷、后勤、荣誉、养老、伤患,一切制度都要重新再来过。

这么大的动作,如此多的大事,就光是公文往来,就已经把中央各部的官员和小吏书办们忙的不可开交。

九月初,张佳木上书皇帝,奏请户部添加吏员,皇帝经内阁批复曰:依议。

户部,是张佳木在中央部务改革的先声,无论如何,户部最近要负担的责任太多太重,而人数是可怜复可笑的。

管理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财政,再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要对整个中央到地方的财政进行一次大梳理,然后再把每个官员的俸禄根据实际情形实重制定一次……然后再把火耗归并入中央财政,根据各地离府库的远近和地点加上运输条件来制定火耗的征收额度……这一切工作都要户部的二百七十三个官员和吏员来做……

是的,二百七十三人。

张佳木听到这个数字时都被气笑了,说中国是中央集权的大政府还真是一个笑话,一个管理这么庞大的国家,官僚数字几万人,加上武官十几万人,加上皇亲勋戚几十万加上军队有几百万吃皇粮的大帝国,还要有造桥修路治河等中央级拨款的大工程,负责这一切事物的就是二百七十三人!

这其中还是连官带吏,不少官员就拿俸禄不干事的,反正具体事物有书办吏员去做,官儿们闲着没事,愿意做点事就做点,平时闲了没事就写字画画儿,要么吟诗弄月,饮宴无度,部里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少几根萝卜根本也无伤大雅。

张居正为一国首辅执掌天下的时候,母亲死了不肯丁忧,一生令名都毁了。因为这个帝国的官员就是这样,家中有丧事居丧二十七个月不办事,反正少了几个人也无妨,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凭什么你江陵相国就能赖在位子上不走?

大明少了你就玩不转?

就是这种情绪之下,使得夺情在明朝成为一个匪夷所思的事,任何讲究政治名声和立场的官员都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丁忧权。

于是可以看到,后世人说皇帝不作为,中央部府寺缺额一半以上的官员,内阁都只有两三人办事,但奇怪的事,这个帝国居然没出太大的问题,后来的跨台也是因为这个帝国的痼疾已经难以医治,而天灾伴着双重的人祸降临,所以无药可知了。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这个帝国的官员们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又在做些什么了。

治官不如治吏,就目前这个阶段,就是如此。

户部的吏员分为最高六百石的长吏,然后是四百石和三百石、二百石到一百石的辅吏,百石以下,便是斗食小吏,只能做些抄抄写写的工作了。

九月中旬,整整六百名从锦衣卫吏科学校毕业的学生,全部充入户部之中,在内阁和吏部的配合下,这些吏员也算是第一批新俸禄的受惠者。

以往的俸禄标准,官员都很菲薄,更加不必提那些被歧视的小吏们。当然,吏员们也不可能完全靠俸禄吃饭,他们上下其手,勒索贪污,用额外的收入来弥补名誉和收入上的双重不足。

新的吏员当然不必如此,吏部和户部已经最先把他们的俸禄给制定好了。

大明各部,原本是分令吏、攒吏、典吏,这种分法已经被取消了,户部的官员俸禄暂且未定,但所有的吏员就按自己的实际工作来额定俸禄,比如户部的宝钞广惠库,原只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大使正九品,副使从九品,底下有典吏和攒吏若干人。这一次就是增加了大使丞、吏等若干,裁撤副使,多加吏员,而吏员俸禄,则是以三百石到一百石不等。

事实上,广惠库大使的年俸不过四十两,一样也是要折宝钞和以物抵俸,这一次有品级的官员没有改俸,名义上是他助手和下属的吏员们却拿着比他高十倍的俸禄,一时之间,改制加俸的议论,一下子便是上扬了十倍有余。

而同时,有些闲曹却面临被裁撤的危险而惊慌不已。

比如鸿胪寺已经无公可办,衙门除了用来积灰已经无所作为,对这些衙门,自然是有裁撤的打算。

好在风声一出,就又有安抚人心的说法:衙门纵撤,官员仍然可以择地安置。

比起一直有捐班和大量恩荫的清朝,明朝此时还没有传奉官,所有的官员都是正途出身,而比起宋朝来,明朝科举中式的人数是有限额的,所以没有冗官之害。

这自然也是在定制的时候考虑到了前宋的弊端而做出的改革,所以在明朝改制,最少在官员安置这一块,所受到的压力就小的多了……

天顺二年的八月到十月之间,地方上感受到的震动还有限,南方诸省除了看邸报的人群外,几乎对几千里外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也没有太大的兴趣。

只有特定的人群,比如官员和士绅才会在邸报上看到一些细微的变化,这变化看似不大,但也足以发人深省。

除了正式的邸报之外,还有锦衣卫已经开始正式对外发行的“卫报”,每份卖一个铜钱,贩夫走卒也买的起,当然,总要识字才行。

大量的消息自京城中源源不断的流出,不停的冲击着的人固有思维,在南京,在广州、福建、昆明,无数人借由邸报和锦衣卫的报纸来了解京师之中刚刚开始的变革,已经有无数人思索着,借着报道来权衡着京师之中变革的利弊所在,无形之中,一场全民的大思索也是借由京城的变化而悄然展开,无数的官绅士子,在华屋或是陋巷,在学堂或是青楼花街,思考或是辩论者。

在大明,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前中期的历史上,对人的思想也是钳制的,甚至,做的比清朝还要血腥和野蛮。

洪武年间,国子监生因为不满祭酒宋讷所为,有监生写状子帖在墙上,历数宋讷的不满,但此事触怒了朱元璋,一声令下,监生们人头落地,并且将头颅挂在旗杆上,以警示其余的监生。

国家储备人才和官吏的最高学校,用这种蛮横的做法来教育学生,对人的思想之钳制,对学问思想之侮辱,可见一斑。(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