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真正掌控在段氏手中的势力也就四成,掌握在高氏手中有三成,其它的分散在各个部落酋长手里。
两三万基数的二成留给段思聪,相对于原来是少了一半,但如果具体到数字,也有五千人左右。
相对于灭亡来说,这个条件也不是不能够接受,毕竟战争发生之后,这连这二成,想必也是痴心妄想。
但这只是徐世铭的判断,并不是段思聪的想法。
要将徐世铭的判断变成段思聪的想法,这才是徐世铭所要完成的任务。
徐世铭开口道:“皇上,臣恳请皇上两件事。”
百里无忌道:“徐相请讲。”
徐世铭道:“请皇上下旨,令我出使大理国。”
百里无忌一愣,劝道:“大理国眼下正战乱纷纷,徐相乃明国支柱,岂可赴险?此事再议。”
再议?那就是不议,或者是搁置。
徐世铭哪会不知道?
他赶紧劝谏道:“皇上,军情院徐院令、百里都指挥使皆在大理国内,臣出使大理岂会有危险?能和平解决大理国之事,也属为明国利益考虑,可使得明国子民不必无故流血,与如此大义相比,臣岂可不去?”
百里无忌思忖半晌,知道徐世铭所说在理,点头叮嘱道:“如此就辛苦徐相了,不过,徐相前去,切不可勉强,事不可为,速速回转。明国不可无徐相。”
徐世铭低头谢道:“谢陛下关心,臣谨记。”
百里无忌轻摆了摆手道:“徐相说说第二件事。”
徐世铭道:“臣出使大理,是为说服段思聪同意大理官员由明国朝廷委派。而大理国已经派使者团来金陵,只是路遇不测,全团尽没,唯有佛音公主幸运抵达金陵府。而佛音公主此番得到段思聪授全权,况且佛音公主本人在大理国也有相当的声望,所以,臣恳请皇上能召见佛音公主。与之会晤,说服其同意大理官员由明国朝廷委派之事。如此。双管齐下,臣以为事定有可为。”
百里无忌听出来了,徐世铭依旧将这个难题踢给了自己。
其实,佛音公主如果只是单纯的要做自己的妃子。百里无忌不会如此坚决拒绝,纵然不是自己的菜,明国皇宫中也不缺奉养一个妃子的实力。
可百里无忌知道,佛音公主的和亲明显地带着政治色彩,这是一种利益交换,用一个女人换大理国实权,这种亏本买卖,百里无忌绝不乐意干。
归根结底,百里无忌心中还是认为佛音公主不值这个价。
也许。在百里无忌心中,这世上的女人本就没有几个能与江山社稷相提并论。
如果真有,那也就是他心中牵挂的一人——卢诗韵。
百里无忌不想再想下去。徒增烦恼,他对徐世铭说道:“会晤佛音公主之事,朕会考虑。”
徐世铭见百里无忌应下,便告辞道:“如此,臣就即日准备前往大理了,还请皇上仁慈。给这班旧臣留一条生路。”
百里无忌看着徐世铭,他知道徐世铭也难。太多的人恳求着徐世铭的维护,也就是说徐世铭为自己充当了一面盾牌,将这些人阻拦在徐世铭之外。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有着徐世铭的利益,但至少,徐世铭并没有站错队。
只要立场正确,百里无忌可以把一些东西当作没看见,也可以把一些听到的东西当作没听见。
水至清则无鱼,人,总归是人。
这是一句真理。
就算是百里无忌自己,也不过是个凡人肉胎。
让一个凡人肉胎没有一点错误、无一丝七情六欲,那无疑是天方夜谭。
那就不再是人,而是神了。
神是不用吃饭睡觉的,甚至不用呼吸。
所以,这世上之人敬仰膜拜神,却无一人希望成为神。
高蓉蓉也不想成为神,特别是女神。
她可以雍容华贵的扮演一个国母,但她心底只期望有个自己的孩子。
神是不会生孩子的。
所以,高蓉蓉是人,正常的人。
所以,她无法拒绝段佛音的提议。
她的年龄只比百里无忌小两岁,对自己生育已经不再抱有希望,而段佛音的提议无疑是高蓉劳作达成心愿的最好方法。
只有百里无忌的孩子,才能不被高蓉蓉排斥,心安理得地接受。
而宫中的另外一后二妃是无论如何也不肯将孩子过继给她的。
很显然,百里无忌也不是沉迷女色之人,也许错过了这次,她将再也无法圆她的梦。
高蓉蓉有些想念卢诗韵了,要是她在,以她的性格和气度,说不定会将她其中的一个孩子过继到自己的门下。
可惜,她如同空气一般地消失了,所有人都在怀疑是自己赶走了她。
可高蓉蓉自己心中清楚,自己不但没有赶她,反而是劝她进宫。
高蓉蓉如同落水之人抓紧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无法放弃段佛音的提议。
其实高蓉蓉在听到段佛音这个提议时就清楚,段佛音必有所图。
高蓉蓉智商绝不比段佛音低,只是高蓉蓉懂得藏拙。
她明白,太聪明的女人只能赢得男人的尊重。
而显然女人不是用来被男人尊重的,而是用来爱怜的。
一切就如同冯道所料,高蓉蓉终究还是答应了段佛音的提议。
每个人都有利益诉求,有的要钱,有的要权,而高蓉蓉要的是亲情。
但有一件事,冯道是无法预料的,那就是徐世铭将他的信呈递给了百里无忌,并且劝动了百里无忌召见段佛音会晤。
在高蓉蓉尚未来得信为段佛音进宫之事去找百里无忌说项时,百里无忌已经下旨,召见段佛音,御书房见驾。
这就完全与高蓉蓉说项岔开了。
因为高蓉蓉说项出于皇帝后院家事,而百里无忌公开召段佛音见驾,那就是国事了。
虽说皇帝无私事,但下旨召见段佛音,高蓉蓉就无法先行向百里无忌说项了,只能等百里无忌召见完之后,才能游说百里无忌。
皇帝召见,本是一种殊荣,明国数十万官员,能见皇帝圣颜者不足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