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再见王如柳
徐玉燕知道温小和要走,假心假意的劝说了几句,只口未提她们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需要银钱,温小和也只是笑笑,她本来就不缺钱,也没必要去开那个口。
倒是赵老夫人的举动让她有些意外。
知道温小和要带着悦姐儿去栖霞城,老夫人眼睛红着拉着温小和的手,情真意切的说道:“你们年轻人有自己的打算,别的话我就不多说了,但外面不比家里,你要是住不习惯就回来,这里永远都是你们的家,哪怕以后徐玉燕生了儿子,天赐照样是嫡子,你们可别因为这个原因躲得远远的,我知道你性子恬静,不喜欢争这些,可是你就算不为了自己,也要为两个孩子想想。”
见温小和只是淡淡的笑着,并不搭腔,知道她压根儿就没有听到心里面去,叹了一口气,又让人拿了一个盒子出来,看都没看,直接全部放在温小和手上:“这些东西你拿着,能应应急,我知道你这孩子不缺钱,我现在在府里也花不了什么钱,这些东西迟早都是要给你们的。”
温小和不肯要,可老夫人坚持,回房之后,看着面前首饰箱里满满当当的首饰和银票,温小和愣神了半天,最后还是叫春暖收进了箱笼里。
既然决定要走,温小和也不是拖泥带水的人。
先是让人给还在罗营山大营的赵天明送了一封信,然后就启程了。
临行前一晚,朱子熹悄悄来了一回。
现在的他虽然还没有登基,但也就是一个程序问题,自然是日理万机,匆匆说了几句话就走了。
大体意思就是辛苦她了,都是因为他才让她们一家人远赴他乡,等他登基之后就恢复她的公主之身,然后让她们一家人进京享福。
虽然不喜欢他这种说话方式,总觉得和以前相去甚远,但心却莫名的轻松起来。
有些时候,感情太深反而羁绊太重。
温小和是带着任命书走的,赵天赐见到她们娘俩出现很是惊讶,看来之前朱子熹完全没有征求过他的意见。
不过好在惊讶褪去后,赵天赐只是轻轻的将她们娘俩拥入怀里,轻声问道:“这样会不会太委屈你们?”
温小和轻轻摇头,一家人无比宁和。
栖霞城这边战局一定,南诏军士气大跌,定南军自然大获全胜。
赵宽还没回京,就已经知道了儿子被派去了栖霞城做城主,虽然天赐去那边是实权在握,他却明显高兴不起来。
等到回了府上,赵老夫人就让人将赵宽找了过去,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温小和走了之后,整个府里都冷冷清清的,每天连个看她的人都没有,还说徐玉燕当着家,儿媳妇要走连盘缠都没给,听得赵宽脸都黑成了锅底。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母亲突然和儿媳妇关系这么好了,但对他来说这都是好事,只是没想到,自己的媳妇却这么让人失望。
虽然之前心里就有些失望,可她到底年轻,行事难免不周全,都说小别胜新婚,离家这么久,多少还是有些想念,可这会儿,却看都不想看她一眼了。
徐玉燕知道赵宽回来后直接先去了兰院,本来心里就不舒坦,但还是梳妆打扮了一番,又让人准备了几个精致的小菜,等着他一起用晚膳,可等了半天,也没见他回兰院。
让人出去打听,就听说他从兰院出来后,就直接去了书房。
书房,书房,又是书房。
虽然现在整个书房没有一个女仆,但听见书房两个人她还是恨得牙痒痒。
将一桌子饭菜扫落在地,让人将兰院的大门关上。
兰院的事情,自然很快传到了赵宽的耳朵里,只是眉头皱起,却什么都没说,第二天,就去了东华书院找康哥儿,问他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并叫他不要分心,好好念书。
整个将军府,因为温小和一家的离去,变得死气沉沉,但温小和一家子在栖霞城的生活可以说是刚刚开始。
赵天赐虽然是城主,但朱子熹按照惯例还派来了一个县令。
让温小和没有想到的是,县令还是个熟人,当初临水县的同知王志刚。
也就是那个一直跟在刘婉书身边的王如柳的父亲。
王志刚是不认识赵天赐的,但王如柳第一眼见到温小和的时候,虽然脸露诧异,却还是亲热的走上前来说道:“原来是温姐姐,这可真是太巧了,刚开始父亲说一家子要来这里,我这心里还直打鼓,见到您我这心可就放下了。”
两人前后不过说过几句话,虽然关系不差,但也说不上好,而且那时候她还和钱小媚赵天柔走的近,见她这般自来熟,温小和只是无奈笑笑。
到底以后天赐是要和王县令共事,能和平共处自然是好的。
王志刚接到调令其实心里很矛盾。
从临水县这个小县城的同知到栖霞城的县令,他也算是高升了。
但谁都知道,在栖霞城,县令不过就是城主的一枚棋子。
更何况,新任城主还是最近风头正盛的小赵将军。
且不说未来的新帝如何的看重他,就说他的身世,也不是他这种小官员能得罪的了的,所以以后难免要小心行事。
但见到女儿和赵城主夫人关系这般好,他心里好似又吃了一粒定心丸,只要以后事事以城主为先,日子总不会难过。
只是他却没有想到,赵天赐本就是个干实事的,他可不喜欢搞阿谀奉承、裙带关系这一套。
见到面前这个县令一脸谄媚的笑,赵天赐心里瞬间就冷了下来。
栖霞城是他亲手打下来的,他既然留下来了,就要将它打理好,他觉得城主只是一个名头,干实事还是要靠这个县令,可面前这位看起来却明显不是干实事的。
到了晚上,赵天赐就写了一份奏折让人送去了京城。
可是几天后,回信到了,上面却写着,卿乃国之栋梁,自然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
赵天赐知道,这只怕是朱子熹故意为之,原因他也知道,但他却并不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