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想起历史上的权臣手腕,曾国藩不给肃顺写信感恩(1 / 1)

曾国藩 唐浩明 2046 字 2022-09-28

三 想起历史上的权臣手腕,曾国藩不给肃顺写信感恩

罗遵殿是安徽宿松人,一年前由湖北藩司任上调任浙江巡抚。他与胡林翼关系极深。何桂清出于对湘系人员的嫉妒,讨厌罗遵殿。张玉良奉和春命带兵援浙时,何桂清指示亲信江苏藩司王有龄,以视察苏州城垣为名,将张玉良留在苏州两天,结果贻误军情,致使罗遵殿城破自杀。曾国藩很为罗遵殿抱不平,他凝神良久,为罗写了一副挽联:"孤军断外援,差同许远城中事;万马迎忠骨,新自岳王坟畔来。"第二天,曾国藩亲到罗府,在罗遵殿的灵柩前鞠躬致哀。当他所撰的挽联被高高悬挂起来的时候,所有前来吊唁者莫不感慨唏嘘。

凭吊完毕,曾国藩特地叫罗遵殿的儿子罗忠祜到后院叙谈,以示关怀。他要罗忠祜将父亲冤死之事上奏皇上,严惩贪生怕死、祸国殃民的何桂清。又勉励罗忠祜好好读书,锻炼才干,方今四方多虞,有才者必不会久处囊中。

"曾大人,晚生年幼,虽极愿读书,但不知生在今世,以读哪种书为急务。"罗忠祜一向敬佩曾国藩的学问,趁机向他请教。

曾国藩想了想,说:"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如因三家分晋而论名分,因曹魏移祚而论风俗,因蜀汉而论正闰,因樊、英而论名实,皆能穷物之理,执圣之权。又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大夫怵然知戒。实六经外不刊之典。足下若能熟读此书,而参稽三通、两衍义,将来出来任事,自有所持循而不失坠。"罗忠祜很受启发,说:"大人这一番教导,使晚生从迷津中走了出来。晚生今后就遵照大人的教诲,好好研习《资治通鉴》。"正说话间,忽见一人踉跄闯进灵堂,高呼:"淡翁,你死得惨呀!"曾国藩抬头看时,原来是湖北粮台总理阎敬铭。他走过去,拉着阎敬铭的手问:"你是从武昌专程来的?"阎敬铭说:"润芝要我代他来宿松吊唁,他还有封信要给你。"  曾国藩点点头,不再问了。

罗府家祭完毕,曾国藩请阎敬铭同到军营。

"吊淡村是名,送它才是实。"进了内室后,阎敬铭从靴页中间抽出一封信来,双手递给曾国藩。

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肃顺推服楚贤》一节里说,咸丰帝本欲授胡林翼为两江总督,调曾氏接替胡任湖北巡抚,肃顺进言:"胡林翼在湖北措置尽善,未可挪动,不如用曾国藩督两江,则上下游俱得人矣。"又,赵烈文在同治三年四月初八日的日记中,也提到了此事:"自咸丰二年奉命团练,以及用兵江右,七八年间坎坷备尝,疑谤丛集。迨文宗末造,江左覆亡,始有督帅之授,受任危难之间。盖朝廷四顾无人,不得已而用之,非扆真能简畀,当轴真能推举也。"

曾国藩心想:这是一封什么信,如此神秘!他一看信封,更感奇怪了:信封上并不是写的他的名字,而是胡林翼的大名。拆开看时,才知这是肃顺近日写给胡林翼的一封密信。信上说的是这样一件事:江南大营溃败,皇上近来寝食不安;何桂清临阵脱逃,皇上更为愤恨。皇上打算在东南几省内选一个可靠的人代替何桂清,为此事垂询过几位亲贵大臣。昨夜,皇上对肃顺说,拟授胡林翼为两江总督。肃顺听后沉吟片刻,说:"胡林翼才学优长,足堪江督之任,但若调离,鄂抚一职则无人可代。"皇上问:"叫曾国藩任鄂抚如何?"肃顺说:"六年前,皇上命曾国藩署鄂抚,几天后又撤销前命,曾国藩想必心中不快。事隔六年,又叫他任鄂抚,显得皇上恩德不重,不如干脆叫曾国藩作江督。胡与曾是好友,必定会协调合作。那时上下一气,东南局面将有转机。"皇上点头说:"你考虑的是,就这样办吧!"曾国藩看到这里,激动得手微微发颤,心里充满着对肃顺的无限感激。肃顺信最后写道:

润芝向来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想不会因此事而有芥蒂。望与曾涤生和衷共济,力挽狂澜,建攻克江宁大功。异日筑凌烟阁,同绘润芝与涤生像于其首。

信的边角还有一行小字:"请送与涤生一阅。"曾国藩将信重新折好,郑重装进信套,双手退回给阎敬铭,说:"烦你转告润芝,就说我已经拜读了。"待阎敬铭将信又塞进靴页中间后,曾国藩问:"润芝还说了些什么?"阎敬铭答:"润芝要我告诉你,说难得皇上身边有肃相这样的贤臣,以天潢贵胄之尊,对我汉族士人如此垂青,实我朝仅见。看来大事有济,国家中兴有望,可以放手大胆去干一场了。""是呀!君圣相贤,国事有可为。"曾国藩从心底深处涌出这句话。

曾氏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致沅甫信:"顷胡润芝中丞来书,赞弟有曰'才大器大'四字。余甚爱之。才根于器,良为知言。"

"润芝还说,欲复江宁,还得从皖省下手,建议沅甫带吉字营速围安庆。沅甫才大器大,足可独当一面。""才根于器,确为良论。"曾国藩笑道,"看来,我这个做哥哥的,还不如润芝对沅甫了解得深透。你回去告诉润芝,就说我按他的部署,立即调沅甫去安庆。""好,我不在宿松久留了,明天就回武昌。"阎敬铭刚走,又响起敲门声。"这么晚了,还有谁来?"曾国藩心想。

门打开了,进来的是李鸿章。

"恩师,睡不着觉,想跟你老聊聊。"李鸿章知道曾国藩有个好夜里聊天的习惯。

"什么事害得你睡不好觉,这可是少有。"与曾国藩相反,李鸿章则瞌睡极重。这点,曾国藩也知道。

"恩师。"李鸿章坐下后,一本正经地说,"我想来想去,这江南大营的溃败,不是坏事,是好事。""你也是这样看的?"曾国藩暗自高兴,李元度、左宗棠、胡林翼都能从江南大营的失败中看到湘勇的转机,现在李鸿章也持这种看法,他感到自己身边的确有一批识见不凡的人才。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江南大营前些日子表面上热火朝天,其实已种下了溃败的祸根。现在全军覆灭的大祸里,又潜伏着战事的转机。"李鸿章两只好看的眼睛闪闪发亮,显出一种异常机灵的模样。

"将会有什么样的转机呢?"曾国藩问。他既想进一步测量李鸿章对事情的分析能力,又要凭他的分析来验证自己的判断。

"恩师,我以为皇上从此将会对绿营失去信心,而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湘勇身上。这就是战事的转机。"好个乖觉的李老二!曾国藩心里称赞着。他羡慕李文安好福气,生下了一个这么聪颖的儿子,倘若纪泽能像他一样就好了。

"恩师,门生还有一种预感。"李鸿章把头伸过去,靠拢曾国藩,神秘地说,"何桂清肯定会被撤职,恩师极有可能总督两江。""不要瞎说!"曾国藩小声制止。

"是。门生不会对别人讲,只是自己这样想想罢了。"过一会,李鸿章又说,"恩师,门生想,湘勇虽水陆俱全,但还有欠缺。"  "缺什么?"

"缺一支马队。"

"哦!"曾国藩点点头,习惯地半眯起眼,靠在椅背上沉思着。很快,半眯的眼睛睁开了。他想起六弟曾说过,半眯着眼睛看人,使人觉得倨傲,不易接近。要改!今后做了总督,位高权重,更要注意仪表上的谦恭。李鸿章倒没有注意到这个变化,继续说:"长毛马队力量不强,但皖北的捻子却擅长骑射,今后平息捻子,非有一支强悍的马队不可。""少荃,你考虑得长远。"李鸿章的提醒很重要。皖省属两江的辖境,不能仅仅只想到目前,还要虑及它今后的长治久安。"你准备一下,过几天到皖北去招募五百剽悍的大汉,我再派人到口外去买五百匹好马,由你来训练一支马队如何?""恩师如此器重,门生一定要把这支马队训练好。"李鸿章大喜过望,再随便扯了几句闲话,便起身回去了。

睡意给阎、李的谈话全部冲走了,曾国藩干脆不上床睡觉,他觉得有许多事要赶快办理。环视东南数省,只有自己最有资格任江督一职,看来肃顺说的是实话。从咸丰三年带勇以来,就巴望着能有这一天的到来。现在,这一天已屈指可数了。这个时候的两江总督,其实就是与长毛作战的最高统帅,也就是全国军事力量的最高统帅,要站在这个高度上作一番统筹全局的安排。然而,过去历任两江总督的怡良、何桂清等人,都没有看清自己的位置,或者看到了,但手中无足够的可直接调配的军队,也当不成真正的统帅。曾国藩是可以充当这个统帅的。他有自己的嫡系力量--湘勇,他要制定出一个深思熟虑的、切实可行的用兵计划,大大扩充湘勇,指挥两江的绿营,做一个号令威严、三军敬畏的统帅。想到这里,曾国藩再一次涌起对肃顺的感激之情。

他要给肃顺写一封极机密的信,派人专程送到北京去。曾国藩抽出一张纸来,又慢慢地磨着墨。猛然,他记起了肃顺要胡林翼将信给他看的话,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肃顺要将这种绝密的事告诉胡林翼和自己呢?按理,他不应该泄露出来。"肃顺要讨好!"曾国藩心里说,他开始冷静了。对于这个圣眷甚隆的协揆,曾国藩是清楚的。肃顺精明干练,魄力宏大,敢于重用汉人,瞧不起满蒙亲贵中的昏愦者。为人骄横跋扈,独断专行。原来与恭王关系较好,后来仗着皇上的宠幸,连恭王也不放在眼里了。今日的肃顺,不就是历史上的权臣吗?恭王以及在他身后的满蒙亲贵,在朝廷中势力很大,与他们相比,肃顺势孤力单。皇上虽说年轻,但据说有痨病,万一有不幸,肃顺岂是恭王的对手!他这样明目张胆地拉拢自己,安抚胡林翼,是不是心怀叵测?想到这里,曾国藩心中冒出一丝恐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样的大事,还是以谨慎为好。曾国藩停止磨墨,将纸收到抽屉里。他决定不给肃顺写感谢信,今后即使真的上谕来了,也只能按规矩办事,给皇上上谢恩折,不能与肃顺有私下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