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三皇会议(一)(1 / 1)

华夏立国传 曾鄫 2865 字 2022-09-29

第二百八十章三皇会议(一)

伊斯法罕会战的结局和卑斯支的战死,如同抽走了最重要的一块基石,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开始迅速崩塌。华夏大军继续西进,但是各地已经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了。各地的贵族和官员要不是闻风而逃,要不就是出城纳降。

接到消息的泰西封更是混乱不堪。由于大部分的波斯军队和将军们被卑斯支带去了东方,现在估计都有去无回,而留在泰西封城里的大贵族们人心惶惶,根本不知道用什么去抵抗正在迅速西进的华夏人洪流。

在这个时候,被卑斯支压制的各种势力却开始抬头,再汇集一些心怀不轨、别有企图的人,使得整个泰西封更加混乱不堪。开始,十几个贵族打着阿尔达希尔的旗号出来闹事,试图为阿尔达希尔平反,并想立其儿子戈巴德为波斯帝国皇帝。但是阿尔达希尔弑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怎么能容他们翻案呢?于是两票人马就噼里啪啦打起来了,而且到了这个危急绝望的局面,人很容易变得歇斯底里般的疯狂。“保皇派”一时出手过重,不但将那十几个贵族灭了,连带着戈巴德也一同陪葬。

或许受此事件启发,没过两天,另外两位卑斯支兄弟的遗留势力跳了出来,拥戴着他们各自的遗孤“继承”波斯皇帝的宝座。不过没有等“保皇派”动手,这边自己先干上了。这两股势力为了证明自己拥戴的遗孤是正统,先用“比较实力”的方式来证明。一场血战下来却证明他们都不是正统。他们斗得两败皆伤,最后被“保皇派”给灭了。

跳梁小丑差不多收拾干净了,保皇派内部却开始斗起来了。卑斯支先后娶了两个老婆,生下了四个儿子。老大格德洛西亚年纪最大,有二十多岁了,一直跟在老将穆萨身边,镇守美索不达米亚。但是他是卑斯支已经死去的第一位妻子所生,而且他年纪尚轻,在军中和贵族中毫无声望。

但是格德洛西亚却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做为父皇的长子,只要到泰西封打出旗号,自然万民附应。于是格德洛西亚准备返回泰西封,并且邀请老将穆萨一同前往,却被老狐狸以幼发拉底河西岸依然有华夏人活动的借口给拒绝了。格德洛西亚只得整顿了一支不到三千人的队伍向泰西封进军。

但是到了泰西封,格德洛西亚发现自己打出旗号后却无人响应,而且还遭到了皇后康温纳莉的打击和迫害。

皇后康温纳莉来自于埃克巴塔纳(今伊朗哈马丹)的大贵族,娘家势力几乎控制着大半个米底行省(今伊朗以哈马丹为中心的中西部地区)。自从米底王国被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灭掉,米底人就彻底融入波斯民族,而且这个地区也成为波斯帝国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埃克巴塔纳甚至一度成为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首都。而在萨珊王朝,埃克巴塔纳也是重要的军事城堡。

有了这个背景和支持康温纳莉当然比较强势,她先拉拢住了泰西封的一大批贵族,然后借口格德洛西亚擅自从前线逃离,而且图谋不轨,下令将其逮捕,交由御前会议(议会由宗室成员、高级祭司和大贵族组成)审判处置。

格德洛西亚不甘示弱,带着三千人马就和康温纳莉派来的兵马打起来了,结果被打得灰飞烟灭,连御前会议都省得开了。

格德洛西亚的同胞弟弟霍兹米亚虽然不到二十岁,但是却是个心计深沉,手段狠辣的角色。他先装出一副懦懦弱弱的样子,向康温纳莉俯首帖耳,丝毫不敢问鼎皇位,只求保住性命。暗中却联络了一批对康温纳莉等大贵族不满的中下级军官,然后抓住时机,趁康温纳莉等人到神庙祭祀祷告时发起伏击突袭。

这次突袭让康温纳莉势力遭受了重大损失,卑斯支的第三子,十五岁贾巴霍尼,这位原本要即位的皇子在事件中死于非命,随他一起死去的还有近二十余位大贵族,十余位“德高望重”的大祭司。所以霍兹米亚的叛乱被平息了,但是却让波斯帝国又一次元气大伤。而逃过一劫的康温纳莉还要面临一个难题,她只剩下不到十二岁的幼子巴拉什,而且这个儿子远没有贾巴霍尼聪明,反而脾气乖戾。

泰西封的局势反应着波斯帝国内部是如何的混乱,它使得华夏军势如破竹,甚至让亚美尼亚国王都产生了贪念。他派出了一支两万人的军队洗劫了米底行省地区,但是很快被游弋过来的一万华夏骑兵用语言和行动好好教训了一下,终于彻底意识到这只是强国之间的游戏,自己并不适合参与,便立即撤军了。

华夏十六年九月十一日,华夏军队离泰西封不到百余里,而老将穆萨也到了泰西封。这位被视作波斯最后的柱石和救星的老将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波斯帝国和所有人的命运只掌握在一个人的手里,那就是华夏国王的手。

九月十六日,曾华率领十万大军来到了泰西封城的东门前,这里已经密密麻麻地跪着上千名贵族和数万百姓,其中包括康温纳莉、巴拉什等为数不多的宗室成员。他们母子旁边是原哈扎尔帕特(也称为大弗拉马塔尔,波斯帝国的中央行政机构管理者,类似宰相)昂萨利的儿子米纳尔亚,现在是“代理”哈扎尔帕特,在他的身后是数百名分别掌管行政、税收、国库等方面的波斯中央政府官吏。

在另一边除了数百位大贵族外,还跪着以祆教穆贝德(祆教大祭司首领)哈扎尔为首的百余位大祭祀。萨珊王朝开国皇帝阿达希尔一世赠赐了许多土地给祆教祭司,并授予祭司们向纳税人征收什一税的权利。另外,波斯帝国的法庭由祭司管理,最高法官就是穆贝德。

而在穆贝德旁边,一个老人安静地跪在那里,身后只有十几人,看上去一点都不起眼,他就是波斯帝国的“代理”伊朗薛波勃(波斯帝国掌管军队的统帅),从巴士拉赶回来的老将穆萨。

依然外穿青皂褂袍,内套软甲,梳了发髻的曾华神情漠然地策动着坐骑,沿着中间让出的大道径直向泰西封城里走去,眼角看都不看两边跪着的波斯人。

康温纳莉、哈扎尔等人俯首跪在地上,只听到马蹄声在耳边响起,然后一直向城中而去,但是却没有人开口说话,出言招呼他们。这些人尽管心里有诸多的不满,但是却不敢说半个字,只是依旧低头跪在那里,听着连绵不绝的马蹄声、脚步声在耳边响起。

不知过了多久,波斯人的耳边终于有人说话了,一个男的开口说了一句话,旁边的通译将它转成了波斯语:“华夏国王陛下已经接受了你们的投降,现在他在皇宫门前等你们。”

波斯人连忙站起来,还来不及揉一揉跪得发酸的膝盖,纷纷急冲冲地向皇宫赶去。现在华夏国王使他们命运的主宰者,他们必须卑躬屈膝,以便保住自己的富贵和性命。

在人群中,米纳尔亚悄悄地拉住了穆萨,轻声问道:“老将军,这是怎么回事?华夏国王在给我们来下马威吗?”

穆萨叹了一口气答道:“这是华夏国王在显示征服者的荣耀,这也是征服者的特权。”

到了皇宫门前,康温纳莉、米纳尔亚、哈扎尔等人准备又要向曾华行礼,这一次却被曾华客气地婉拒了。

在富丽堂皇的皇宫坐下后,曾华开门见山提出了三件事情:“第一,波斯必须立皇帝,因为国不可一日无主。而且波斯没有君主元首,华夏怎么和波斯签停战条约。”

听到这里,波斯众人不由松了一口气,既然华夏国王要波斯拥立新皇帝,而且还指明了等着要签停战协议,这说明华夏人没有灭亡波斯的野心。

“第二,卑斯支皇帝陛下的遗体我们已经好生收拾了一番,保存地非常好,现在已经被带回来了。我希望能够按照他的遗愿,将其葬在他最崇敬的父皇-沙普尔二世身边。卑斯支皇帝陛下虽然战败身亡,但是他是我钦佩的对手,一个伟大的对手。另外,我有个私人请求,我想在方便的时候祭拜一下沙普尔二世,虽然我没有与他交手,但是对他神往已久。”

听完第二个要求,康温纳莉和米纳尔亚都舒了一口气,华夏国王毫不吝啬地讲明了对卑斯支和沙普尔二世的赞扬之情,那么谁还敢立沙普尔二世-卑斯支这一系以外的宗室为波斯皇帝?有了华夏国王如此表态,巴拉什已经是百分之百能够登上波斯皇帝的宝座。

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巴拉什能够登上皇位,也就意味在座的很多人要失去重大利益,但是在华夏国王面前,没有敢吱声。

“第三,我已经向罗马皇帝陛下狄奥多西一世发出邀请,希望借着这个难得机会,华夏、罗马、波斯三国君主碰个头,好好进行一次会谈,就三国关系做一次深入的讨论,然后签署一个三国共同宣言和协议。你们拥立新皇帝后,我就邀请他去巴尔米拉城参加会谈。”

听到这里,大部分波斯人心里又欣慰不已。波斯遭此重创,他们第一担心华夏人会趁机吞并波斯,第二担心宿敌罗马人会趁火打劫。刚才华夏国王的表态已经否定了第一种可能,现在他又出面举行三国会谈,波斯人可以利用这次机会在会谈中好好把握,利用华夏人的“威名”阻止罗马人进一步贪婪的要求。想到这里,波斯人不由地对这次三皇会议(曾华虽然没有自称皇帝,但无论是罗马人还是波斯人都把他当做世界的强者,列为皇帝行列)抱有了极大的期望。

提完要求后,看到波斯人忙不迭地点头答应,曾华也不多打扰了,起身告辞。曾华拒绝了波斯人请他留住在皇宫的邀请,而是出城住在了离泰西封不到十里,阿卡亚迪河畔的行宫。不过曾华任命谢玄为泰西封城守将军,率领三万军队接管泰西封城的防务。数万波斯城守军被缴了械,然后被送到三百多里外的苏萨城,交由驻扎在那里的万余华夏军进行“重新整编”。

当波斯人终于一致同意巴拉什继承波斯帝国皇帝位时,曾华祭拜了沙普尔二世的陵墓,并献上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段话:“向波斯之王,诸王之王,星辰的伙伴、日月的兄弟-沙普尔二世献上最诚挚的敬意,他是一位伟大的波斯帝国君主,也是一位伟大的波斯民族英雄。”落款是:“华夏国王曾华。”

九月二十六日,巴拉什在皇宫里即波斯帝国皇帝位,称巴拉什一世,正式任命米纳尔亚为哈扎尔帕特,穆萨为伊朗薛波勃。

九月三十日,巴拉什一世率领诸贵族、文武百官和祭祀们奉卑斯支遗体,将其安葬在沙普尔二世陵墓旁,曾华率领众将军也出席了葬礼。随即,巴拉什一世宣布从十月一日起是波斯国丧日,一直延续一个月。

十月十二日,米纳尔亚代表波斯帝国,刘穆之代表华夏帝国,终于谈妥了《华夏、波斯两国停战及两国关系条约》,也称《泰西封条约》。

在条约中,波斯帝国向华夏帝国赔偿高达四十五亿德拉克马(合4.29克的银币)的战争赔款,前三年付清十五亿德拉克马,其余三十亿德拉克马分二十年付清,以巴士拉关税为抵押(也就是说巴士拉的税收由华夏人掌管,从其中抵扣战争赔款,啥时付清啥时还给波斯人);呼罗珊地区主权依然为波斯所有,但是必须保证为非军事区,即波斯帝国对呼罗珊地区依然保有行政、税收、治安等权力,但是在该地区不得组织和驻扎军队;华夏尊重波斯的宗教和风俗习惯,但是波斯必须保证圣教传教士在波斯传教的自由,不得以任何借口迫害圣教教士和信徒。这一点米纳尔亚等波斯人虽然非常不满意,但是却只能能接受,要知道这次战争就是因为宗教冲突打起来的,米纳尔亚可希望又留下什么隐患。

华夏人有在波斯帝国境内自由通行、商贸、学习、逗留、居住等权利,波斯政府必须保证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华夏和波斯继续保持友好往来,互驻大使,华夏在伊斯法罕、设拉子、内沙布尔、巴士拉、摩苏尔、巴比伦派驻领事,任一在波斯境内的华夏人将由相应的领事进行协调管理,华夏人在波斯境内违反波斯法律,未经当地领事知晓和参与,不得逮捕,不得审判;波斯开放巴士拉港为自由港,华夏商船可以自由出入该港口码头,自由港区域里无论库存、转运或者交易,不得征收任何关税,只有在越自由港区域继续进入波斯国可征收关税,等等三十五条。

波斯人召开了御前会议,讨论通过《泰西封条约》。萨珊王朝名义上实行中央集权制,皇帝号称“大王”或“众王之王”,皇权在理论上不受任何限制,但实际上却受制于教俗大贵族。皇帝之下设御前会议,议会由宗室成员、高级祭司和大贵族组成,任何重大决策必须得到御前会议的通过。

会议开了一天,终于通过了该条约。尽管诸位贵族祭祀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事实摆在面前,不由众人不低头。巴拉什一世接着用了国印,波斯方面算是完全同意了该条约。至于华夏方面,虽然还需要通过三省审议,曾华才会签字同意,两国再互相换文正式成效,但是这么有油水的条约三省怎么会不同意呢?

条约签好了,曾华突然对波斯的政事非常感兴趣,开始频频向巴拉什和米纳尔亚提出许多建议。

在曾华的建议下,巴拉什一世下诏宣布《奴隶大赦令》,全部释放境内全部奴隶,恢复他们的人身自由,并且宣布奴隶收入的一半归他们自己所有。这些举措只是推动波斯帝国早就开始的废除奴隶社会制度运动,让波斯进一步踏入封建社会。而那些奴隶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是转换为农奴而已。

曾华借口数百来自各地的大贵族和将领们“投降有功”,要求巴拉什一世对这些人进行分封。按照曾华的“建议”,波斯帝国被分成三十九个行省,每一个行省由一名“有大功”的大贵族任总督,拥有该行省的行政、税收和军队权;然后再层层分封了一千七百多位贵族和将领,赐予他们大片的土地,授予他们在该土地上的行政、税收、组织军队的权利。

在税收方面,各地贵族收到税后一部分上交给上一级贵族,一直上交到行省,行省再统一交到中央。而中央准备打仗时,就下令给各地,贵族们召集自己领地上的士兵,向上一级贵族报到,如此一级级地召集军队,最后由各行省总督带领,汇集在皇帝陛下的旗下。

曾华的建议极大地加强了世俗贵族们的权利,使得他们能够在自己的领地上集行政、税收、军事大权于一身,成为一个“半自治”的“土皇帝”。而这个建议在另一方面极大地削弱了波斯皇帝的君权和祭司的“神权”。但是这个时候波斯皇帝是最弱的,而祆教祭司已经曾华定义为这场宗教战争的“幕后黑手”,自然要被打压,他们拥有的大量土地被没收,用来分封各贵族和将领。

御前会议足足开了四天,终于在人数众多的贵族们的支持下,该建议被通过了,然后是大贵族们讨价还价,争夺三十九个行省总督的位子,接着是各贵族、将领们为自己争取地位和领地,一直争吵到了华夏十七年才算尘埃落定。

除了这些分封,波斯还废除了中央派一些王室成员担任重要行省的总督的惯例,取消了设置的比行省还要大、下辖若干个行省的四大行政区。波斯军队的主力也不再由阿扎特(自由民)组成,而是由大大小小世袭贵族子弟组成,辅助兵将由他们领地上的平民组成。

很显然,波斯中央权力被极大的削弱,皇帝的直辖地只包括了泰西封附近、巴比伦西亚、巴士拉所在的苏美尔地区。所以这里还非常富有,但是皇帝还要直接承担数额巨大的战争赔款。

一些波斯人已经看出来了,华夏人不希望看到一个中央集权的波斯,或许只有这样的波斯才符合华夏人的要求。但是波斯人也只能默默接受了,相对于亡国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

十一月底,罗马人传来消息,他们的狄奥多西一世快要到巴尔米拉城了。正在巴比伦参观的曾华立即带着巴拉什,在五万骑兵的护卫下赶往巴尔米拉城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