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江淮一处显得极为的热闹,到处都在流传着两件事情,一是泗州府流出的消息,前番那林村屠村之案有了证据,很可能与海州曲家有关,且这江淮第一世家却很可能是异族之后,反正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第二件则更为令人津津乐道,淮王李从嘉下令整顿淮河河道,且此次不会在民间征收一丝一毫,村民们还可以参加修缮而得到一笔报酬,王爷更是带头拿出黄金两百两,老百姓哪里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文告到了各地之后莫不争相称颂这淮王的功德。←頂點小說,
两件事当然都是李从嘉为之,论权谋手段官场心计六皇子和那些老手相比可能还有些嫩,可你要说到炒作消息广而告之恐怕当今之世也找不出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否则制造流言的黄慎对淮王这方面的才能都是极为佩服,有些手段不要说他不会更是连想都未曾想到。
这栽赃嫁祸之法还是有例可寻,但接下来淮王组织的这一场“君子兼济天下慈善拍卖大会”就令得很多人跌破眼球了,王爷有言,儒者以民为贵,达则兼济天下,淮河泛滥每年不知让多少平民百姓流离失所,更有甚者分食其子,实是人间惨剧!孤绝不欲再见此景,故为此事,还望各界君子倾力助之,集合大家的力量为仁慈善良之举。
此消息一出,第一个响应的便是锺瑞年鍾大少爷,以金陵鍾家的名义捐了一百九十九两黄金,之所以不是二百两是因为不可超过淮王。随后赵家赵海、林家林远志和郑家郑化纷纷响应踊跃捐款。而最为令人瞩目的则是金陵城中似韩熙载、冯延巳、高越等名士亦是有所表示。再后包括湖州吴州的知名人士亦是尽皆参与进来,一时间声势浩大无比,日前元宗皇帝都亲自捐了二百三十两,轰动四方!
这其中有锺瑞年交游广阔之功,李从嘉的名传天下之利以及赵海林远志郑化等人的推波助澜,可更为重要的还是淮王想出的这个点子,那捐款人的姓名和捐助数字都是实实在在写在各城各村各乡的险要位置的,对于赵、林、郑等人而言他们的名字能与淮王及一众名士同在一榜已经是天大的名声。区区不到两百两的黄金又算得了什么?于是乎几乎江淮所有的世家都响应了号召,捐助工作十分顺利。似黄慎、徐铉包括杨秀张弛这样的官员都对淮王此举是大加赞赏!
那“君子兼济天下慈善拍卖大会”乃是淮王李从嘉为了感谢一众捐款之人为修缮淮河所做的贡献而发起的一场大会,淮王与不少名士都会献出他们的作品,而拍卖所得都会用来作为修缮资金。这还不仅仅是一场拍卖大会,汴梁玉观楼秦玉瑶、方仙儿、刘月娥及金陵清风楼的三大花魁届时都将到场献艺,亦是极为吸引人眼球之处。
原本秦玉瑶是要随着玉观楼的来人回汴梁的,而那教习金九在和淮王一番相谈之后不但没有接她回去反而让另外两大花魁同来泗州,更要精心准备一出好戏,北边玉观楼如此,南边的清风楼又怎能示弱。三大花魁联袂而来此时已成定局,单是这两大青楼已是绝大的看点。而其中更还有许多精彩的节目,因此一开始慈善大会还要李从嘉写信邀请,到了后来那是主动参加者都要为了一个位置来竞争了。民间官场对这场将近一月后召开大会的热情与欢迎都超越了李从嘉的预期。
既然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从嘉索性也一不做二不休了,他甚至给大周柴荣、吴越钱婌、南平王子等人都发出了邀请函,大有“事不惊人誓不休”之势!据说此举还得到了元宗皇帝和一众名臣的称赞,言道淮王此举是“与四方为善,开未有之先河”,看看淮王弄出的组委会名单,第一个列名其上的便是锺皇后,更将孝心体现其中。皇后得知说了一句:“这孩子就会多事。”可眉间眼角却全是笑意。
元宗皇帝让四方筹粮,淮王治下的粮草也是第一个送抵京师的,比之圣旨中要求的数字还多出了一万石,淮王有言“为父皇社稷分忧,儿臣当倾其所有!”,这些粮食中府库先行垫付了一部分,赵海一家就出了将近三分之一,林远志和郑化亦是不甘落后,至于后来其余世家的粮草便被李从嘉用来补足府库的亏空,一趟下来还有的赚。
你别看赵海、林远志和郑化捐钱捐粮最多,但三人心中根本没有一丝不快,只不过是半个月时间,林家的城东码头生意就比孔家的码头多了一倍不止,且还在越演越烈,甚至出现了这边排队那边无人的景象,在其中州府并未有任何的干涉,一切皆来源于合伙之力。
据说当日淮王与锺公子赵海林远志郑化等人曾在王府之中商量了有一天一夜,之后几人对于淮王的才干是钦佩的五体投地,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李从嘉那么一分析一算账大家才发现一样的生意一样的投入,但一旦联合形成体系赚来的利润却近乎之前的一倍,且运行起来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今码头的局面就是明证。
这一切对于李从嘉而言只是牛刀小试,整合产业化这个概念在后世已然是人尽皆知,可今世却是绝对新鲜的物事,将赵、林、郑三家与锺瑞年和自己订立了合伙协议之后李从嘉不但可以从中收取巨额的利润,还可以将这三家牢牢地捆在自己的战车之上,有了他们的助力,李从嘉之后杀鸡儆猴也好,拿人立威也好都会是事半功倍!
当然这样的联合李从嘉是不会明着参与其中的,他淮王的身份也不合适,因此周娥皇的兄长周立山就成了最好的代言人,这件事情他首先花了三个时辰的时间与锺瑞年商议。毕竟按照二人原本的计议是兄弟俩合伙的。不过锺大少终究是非常人物。对李从嘉那些理论理解的能力超强。可也因此对这个表弟的商业才能更是惊为天人,以前那些只是牛刀小试,如今的这一出才展现出他自称“天才”的实力。
盐司之事在这月间亦是尘埃落定,新任监查宋承宪和刘彦青二人双双力保之下,郑家的郑融更进一步而成十二点检之首,其中亦离不开李从嘉的运作之功。宋公子还没上任之前淮王已然亲笔送去祝贺,言道会全力支持他行事,刘彦青亦会以他的意见为主要参考。提拔郑融即是宋承宪的上任第一把火也是他对李从嘉的投桃报李之举。
照理说如今的形势顺风顺水淮王应该春风得意才是,但你在李从嘉脸上是看不出任何得意之情的,心中更是提醒自己要事事谨慎,后世无数的经验告诉他越是顺利的局面越容易潜伏危机!此次之事的顺利是有着种种有利的条件综合一处加上各种借势才能有如此效果。
后世的经验和见识是其一,假如不是他将成本运算、规模化经营,股东制度等概念以现代的语言一一为赵、林、郑包括锺瑞年等人解说,加上他淮王的地位这个商业利益联合不会这般顺利的建立。如今有了这个基础李从嘉的着眼点就不会仅仅是江淮一处,他们的商业触角要扩及到金陵、汴梁、南海、成都、将来还有可能是世界各地,利用先进的理念进行输出,嗯。这个想法有点超出现在太远了。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手下人才发挥的作用,倘若不是徐铉劝自己既然定计就要做第一个送粮入京的人。他未必能够得到父皇的支持,设若没有黄慎的大造流言和欲盖弥彰之计针对各世家也不会有眼前的效果,且林村之案、醉风之变,包括南汉战事到了此人之手都能巧妙借势变害为利,修缮淮河更是两人合力之举!三国演义之中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之言,诚如是也。
是人才就要用,不但要用还要大用,李从嘉向来是如此做得,修缮淮河他只是名义上的总指挥,所有权力都下放给了徐铉,让他放手而为,假如说他准备对付曲家是在世家中立威的话,那么在此次修缮淮河的行动中若是有地方官员不尊号令阳奉阴违他也不介意去拿下那么几颗人头!至于流言造势等事皆是由黄慎主导,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没有用不好的人才,只有不会用的上司,亦是警句。
当然这种信任也是双方面的,在这一连串的决策之中黄慎徐铉等人也感受到了淮王那种事前谨慎尽力求全,行事之中明快爽朗雷厉风行的风格!一旦商议决定他就不会有丝毫的犹豫不决,更是会调集力量做好一切保障工作,有着如此一个主家岂不值得他们全力以赴?
还有一点不可或缺便是运气了,直到如今李从嘉的运气都算是不错的,千钧一发之时救出黄慎,电光火石之间以弱胜强,其中都伴随着好运的帮忙!因此他才要更加的谨慎,好运不会一直伴随着他的。还有一件此时淮王尚不清楚的运气之事,那林村之案包括醉风之案都是他和黄慎制定的栽赃嫁祸之计,可前者却也算是歪打正着!
今日一早李从嘉起的比往日还要早半个时辰,练习了问鼎剑法之后便赶往城郊,经过周娥皇的努力,如今第二招“如封似闭”也成了大半招,与乾坤养龙诀一处更是相得益彰!这段时日李从嘉勤勉非常睡眠很少但还是天天精神奕奕便是心法之功了。
到了城西军营之处和王云林汇合,一众士卒护卫之下便去了军营之旁蓝屏山一处极为隐秘的山谷之中,穿过那仅容一人可行的山壁一线天,眼前顿时豁然开朗。面前是一片遍布绿草的谷地,还有溪水川流其间,倒是个世外桃源的所在,此时溪畔树起了一栋栋草屋,广场之上有数十名青壮正在李从嘉与众人合力设置的各种器械中操练着。
“参见王爷。”出了谷口立刻有十余人前来给李从嘉见礼,他们已经在此处等候良久了,为首的便是王耀飞,此时面上的神采与半月前相比已然大相径庭,绝好的环境加上灵丹妙药,他的伤势正在飞快的恢复之中,在他身后除了军中之人外便是召集前来的兄弟。有赵元其,杜九娘,还有一个双目失明的男子!另外一个则是口不能言。
“各位免礼,孤说过不必如此拘礼,耀飞你伤势恢复的如何,高、王二位可曾住的惯,但有所需孤定与之。”伸手一扶王耀飞李从嘉笑着问道,他口中的高王二位正是八将之中风将王宇与脱将高峰。
此地被李从嘉称为“天机谷”,乃是赵龙练兵之时无意中发现,淮王知晓之后便将之作为了“天耳”的训练基地!情报工作作为李从嘉最重视的任务之一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发展,那些练习之人都是从军中精挑细选而来,上次王云林带出的七人便是来自与此。
“得蒙王爷赐下那颗长白老参,确有奇效,二位兄弟亦是感念王爷的恩德,如今诸事不缺,耀飞等定当竭尽全力为王爷练出精锐!”王耀飞再度躬身言道,那千年人参固然珍贵却还比不上李从嘉对待他几位兄弟的态度,便连残废的王、高二人都是礼遇有加丝毫不加怠慢,更是请来名医为他们调理身体,身为兄长的他对此事极为感激。
如今千门八将都是“天耳”的教练,王耀飞则是总领此事,他们的才能与特长用在此处可谓恰如其分,且在淮王的照拂之下再不用似从前一般隐姓埋名,这句话他说的是言出于衷。
“哎~能得各位英雄豪杰为孤效力乃是孤的运气,这些都是当为之事,好了,也不需如此客套,耀飞便带孤一观近日的训练之成。”李从嘉摆摆手不以为意的言道,王耀飞亦是爽快的当先带路,众人簇拥着淮王便往操场而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