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 大名府的春天(1 / 1)

大宋有毒 第十个名字 1512 字 2022-10-05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洪涛不光带着王韶和沈括参观了除化肥厂之外的所有工坊,还找来特种部队里的测绘高手,拿着各种测绘工具手把手的教授王韶和沈括该如何测绘一座山。

“晋卿想让我去把地图上的空白之处补齐?”可惜王韶一点数学基础都没有,讲得再相信、再清楚也是白搭。但沈括就不一样了,他有基础,有些技巧不用说太明白他就能想通,然后也有了结论。

“没错,存中是河北路仓司,可以去任何一处查看,无人可以阻拦。这张图不光可以用在军事领域,还可以用于民生。假如可以不用实地堪舆就清楚的知道河流山川全貌,不管修路还是治理水患都可事半功倍,利国利民。”

洪涛生怕沈括嫌勘测地图的活儿太低端,玩了命的往上套光环。这倒也不是假话,地图确实非常有用。

“晋卿不用多言,本官不光要把河北路地图补全,还要描绘出每一路的山川河流。但有个不情之请,还需晋卿忍痛割爱。”

此时的沈括和几天前相比完成变成了两个人,腰板也挺起来了、眼神也犀利了,被山风吹拂的胡须都仿佛活了过来。

“割爱?存中是向借用几个人吧,比如他们?”洪涛只迟疑了一下就明白沈括想要什么,他只是大概明白了地图的测绘原理,还并不会具体操作,必须有人协助。

于是三名最精通勘测技术的特种兵就成了沈括的属下,不仅要教会这位仓司大人地图勘测技术,还要保证安全。

有了这个差事,沈括都不打算去参观造船厂,借口旅途劳累带着三位保镖兼老师急匆匆的返回了仓司衙门,估计晚饭都省了,连夜就得开学。

“晋卿啊,此行事关重大,你在朝中树敌众多,行事要万分小心。夏初会有北朝使节抵达,也是来者不善,需谨慎应对才好。”沈括走了,王韶却没有走的意思,就和洪涛在山坡上谈起了正事。

“我说陛下为何让老大人来此,原来是怕本官又发疯,对北朝使节不利。既然如此,届时就由老大人出面应付,本官借口外出巡视不见他们就是了。”

现在洪涛终于明白神宗皇帝把王韶派来的意思了,要是想监视自己完全可以换个别人,这个年老体衰且受过自己救命之恩的老头是最不适合干这个工作的。

“不可不可,北朝使节向来都是一月入关,三月之前即可抵达开封。这次破例南下就是想见见你这位凶名在外的百胜之将,见不到的话反而不美。”

王韶对于古人的了解,或者说对辽人的习惯熟悉程度确实是洪涛不能比的,仅仅从使节往来的时间上就能琢磨出对方的用意。

“本官还是不太明白,一月入关和三月入关有何不同吗?”洪涛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只要他觉得逻辑上有问题,必须搞清楚才放心。

“从北地南下,过了三月就会赶上雨水。北面的驿道一遇雨水就泥泞不堪,辽使若没有特殊用意,何必非要来此受苦。说到这里陛下还让老夫问驸马一句话,修缮驿道固然可以让新军迅速北上,可若是辽人南下可否能挡住?”

这个问题王韶不用想就可以回答,但另一个问题他也不是很明白,必须得当面让驸马回答。想知道答案的还不止他一个,包括看过密奏的皇帝。

“陛下的担忧不是全无道理,假如辽人今年就南下,仅靠本官手里不足万的新军确实捉襟见肘。但只要熬过明年春天,辽人来多少就得死多少,若是三军路配合得力的话一个也回不去。”

在这个问题上洪涛不敢吹牛,修路确实有风险,但收益比风险大得多,早修比晚修合算的多,是综合了多方考量之后才决定的。

“不知都尉为何有如此把握?”王韶也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忽悠的,他需要详尽解释,还得有条理,这样才能向皇帝回禀。

“道路泥泞可阻辽兵不假,也能让新军行动迟缓。禁军在野战中不敌辽兵,迟缓一下有情可原。但新军并不怕与辽兵野战,此时再用烂路阻敌,反倒延误了新军的调动和补给,弊大于利。”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只是北宋君臣的思维有点固化了,总想着该怎么防御,半点没琢磨该如何进攻。新军的战法有点像二战时期的德国坦克集团,攻击和防御火力超群,但对后勤补给要求很高。

道路就是它的最大弱点,不能快速移动、补给,作战半径就会随之缩水。当年前苏联就是用满地烂泥和辽阔的战略纵深一步步拖垮了德国东部集团军,自己总不能再犯一次小胡子的错误吧。

交通便捷对辽军有利,对新军更有利,两相比较起来还是对新军利大于弊。所以不光要修路,还得拼了命的修。修完南段修北段、修完东边修西边,纵向修完修横向。公路网越完备,新军的战斗力就越高。

“既然如此,把修路的活儿交给本钤辖如何?上阵杀敌我这把老骨头是不成了,修修路还是可以的。”

在新军到底该如何指挥的问题上王韶自认没什么发言权,驸马才是专家,既然他说成那是成呗。

皇帝都把北伐的重任交给了驸马,自己也不能光在一边看着耍耍嘴皮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宋不仅仅是皇帝的,每个人都有份儿嘛。

“如此晚辈就谢过老大人了!”有王韶坐镇洪涛可以省去很多和地方州县扯皮的时间,也减少了采用强硬手段解决问题的次数。这可能就是神宗皇帝派王韶来此的用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有时候根本不用说话就可以解决问题。

随着冰凌融化,第一批海商又如期而至。他们们先用大海船把货物运到登州港,然后换乘近海沙船进入黄河逆流而上抵达南乐镇,再顺着黄河故道顺流而下几十里到大名府新修的码头。

到这里还不算完,把沙船的货物卸下来装到混凝土船上,顺着永济渠再往北可以去翼州、永静军、沧州、河间府、清州、霸州售卖。别看这些地区临近前线,人口数量却不少,消费能力还是不错的。

永济渠不能到的州县就雇佣驮队从陆路走,可以把货物卖遍整个河北路与河东路。别看海运路途遥远,但运量大、收税次数少、速度快,比陆路运输和运河运输成本反倒低了不少。

王浩这些海商通常不自己去内陆省份贩卖货物,他们听了洪涛的建议,专门在大名府南门外开辟了一片货场,搞起了大宗货物批发业务。

把由南方运来的特产批发给当地商队,把粮食直接卖给帅司府,然后装上这里的生铁、生丝、罐头和工业产品再原路返回登州,换乘大海船杨帆返航。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能跑个来回,不光不少赚还更多了。

这么做受益的还不止海商,大名府本地商人也能跟着喝点汤。货物量多了,价格还低了,他们就不用死等依靠运河北上的南方产品。从大名府南买一批可心的货物运往内陆,每年同样可以多跑两趟,只要肯出力就不愁赚不到钱。

有了本地特产,又是江南货物的集散地,嗅觉敏感的商人们立刻就闻到了铜钱的味道,纷纷凑过来经营自己的小天地,大名府自然而然也就跟着热闹了起来。

商人来的越多市场就越繁荣,市场越繁荣工作的机会就多,百姓们的收入也跟着增多。百姓兜里钱多了,消费能力水涨船高,然后海商们运来的货物也会随着增多。

收入高了,市场繁荣了,势必造成劳动力成本增加,附近州县的百姓也看到了挣钱的机会,会马上进入城市填补空缺,同时也把消费能力推高,让市场进入下一轮增长之中,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了,一座城市的经济规模不可能呈线性无限增长,它总有相对饱和放缓的时候,包括交通运力、辐射面积也有限度。但这种趋势是可以预期的,到时候有两个选择,要不产业升级、要不想办法扩大交通运力和辐射面积。

前者需要提高生产力科技水平,后者需要大规模投入基础建设。从后世的经验看前者更效率,成本更低,后者则是超大规模城市模式,面临的交通、人口、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

洪涛目前还没有这些顾虑,大名府刚刚进入发展初期,离饱和状态还远呢。它除了军事价值以外,依靠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完全可以成为整个河北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再建设几十年没问题。

其实在大部分普通百姓眼中并看不到这些变化,他们只会朦朦胧胧的感觉到今年的日子比往年好过了,市场上货物多了、价格低了、挣钱的机会多了、官府的税收降了、征发徭役次数少了,其中的缘由到底为何,真没那个能力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