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实话。
先是顾宁自己在清大读书,这已经够离谱了。
要知道,一家出一个考上清大的,那都是祖坟冒青烟了。
但是,现在顾宁又说,她弟弟的学习成绩,比她还好,考上清大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这不就更离谱了?
这已经不是祖坟冒青烟了,这是祖坟着火了。
老房子着火了。
当然,这是在场所有人的感受。
饶是,在清大教书多年的郑老师,听到这话也不由得愣了一下。
“不愧是老师的家人。”
当然,这话有几分夸张的成分了。
要知道,当年安老爷子在清大教书的时候,他的那些孩子,似乎没一个考上清大的。
安老爷子在清大退休后。
选择回到老家,思故乡,找孩子是一个。
更重要的一个是,当时他的几个孩子,都没有留在首都的本事。
也确实是这样的。
不管是去当兵的老大,还是说,安学海这个老二。
他们都不是读书的料子。
偏偏,安家是书香世家,书香门第。
让,那俩孩子进厂子,当一个工人,在当时许多人看来,工人是无上荣耀的事情。
但是放在安家,他们却是不愿意的。
自小的教育和家庭环境,让他们受不了,去车间吃那个苦楚。
这才有了,后面安老爷子携家老小,再次搬回到了安州市。
外面说的是衣锦还乡。
至于,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的,或许只有安老爷子自己知道了。
当然,这些话,身为学生的郑老师,就不好和晚辈们说了。
听到郑老师的夸奖。
顾宁笑了笑,“我弟弟刚好现在是爷爷在辅导。”
“而且,爷爷对他很严格。”
想来,在阳阳自身基础好的情况下,再有安老爷子把握大方向。
这简直是如虎添翼。
只能说,自身能力和外力帮助,是缺一不可的。
郑老师听到这,忍不住点点头,“有老师帮忙是会好很多,老师当年帮过我们不少学生规划前景。”
他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比较成功的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