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大明进入科技高速发展时代(1 / 2)

正德大帝 一夕秋月 3582 字 4个月前

这一日,是京城到通州的铁路段通车的日子,朱厚照也起了个大早,与一众官员往永定门而去。</p>

因为有充足的奴隶,使得工程建设的速度十分的快,此时的永定门外已多了一座火车站。</p>

火车站是采用的中国传统建筑重檐歇山顶为屋顶,一共两架火车头停在铁轨上,在火车头后是五节车厢,车厢不大,与火车头一样通体黑色,每节车厢下是火车轮,稳稳地嵌合在铁轨上。</p>

朱厚照和一众官员此时已站在了一辆火车前面。</p>

朱厚照还好,跟着朱厚照身后的内阁首辅张璁此时一看见火车就难得地露出一脸和蔼的笑容,比看见他自己孙子出生时还要开心,不禁伸出手来,想触摸一下火车的金属质感,但因皇帝朱厚照在这里,还是不由得忍了下来。</p>

“匪夷所思,匪夷所思,三十年前,绝不会想到大明会出现如此神奇之物,以铁铸造,重达百吨以上的车竟然能以蒸汽动力推动前进!”</p>

夏言也不由得因此感慨了起来。</p>

而这时候,一旁的内阁首辅张璁见夏言有此感叹,不由得说道:</p>

“公谨是否在想,何如儒家理学治国百余载,江河日下,人心不古,而自圣学大昌,百工之学尽显之后,竟使黎民无饥,以至蒸汽以替烈马,枪炮以代弓弩,治学之国从此才强于莽夫之国!”</p>

夏言看了火车上的电灯一眼,心里越发地承认自从自己这些朝臣开始接受“理体圣用”之理念后,帝国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以往被儒臣视为奇技淫巧的东西是真的能改变这个时代,他也不由得因此问着张璁:</p>

“以首揆的意思,这理学真是百无一用,该彻底摒弃?”</p>

“非理学百无一用,是人心已变,眼下富贵者多,而贫者少,即是小户之家亦有积年之银,皆行追名逐利之事,仅以理学匡正人心已实难为继,这蒸汽火车一旦通行全国,无疑更加促进商贸之发达,百姓更能留于故土,宗族名存实亡,以父父子子孙孙为序的关系自然难以维系社稷之安宁;</p>

是故,老夫以为,理学已不符合当下之大明,欲使宇内升平,治国之学得与时俱进,守旧不如革新,理体圣用之思想得改改,若不改,终究难改帝国之根本,到时候只会令士大夫受利,而贫民依旧无立锥之地。”</p>

张璁这么一说,夏言不由得说道:</p>

“可眼下,大明的贫民并不是无立锥之地,四海之财尽聚大明,除国内一些儒臣有朝廷唯利是图,不仁于外邦的言论外,并无民怨。”</p>

“但事实上,如今朝廷对外大肆掠夺的确是不符合理学之义的,然而对外掠夺的确利于教化本国之民,使得老有所养,幼有所长;</p>

所以,老夫认为,当摒弃理学为主之意识,让对外掠夺的行为在治国思想上合理化正当化,不然,若再任理学以此蔓延下去,国内许多儒士只怕真会做出以身饲虎之事。”</p>

张璁说着又道:“陛下说过,我们要做能臣,就得把国家与本国百姓的长远利益放在心上,理学再不加以彻底根除,大明之科技与工业难免受其限制,蒸汽动力之技术以及枪炮与火药之新技术,不可能长久为大明所独有,一旦被他国所掌握,而他国如果还无理学之束缚,肆无忌惮地奴役他国之民和掠夺,那他国可能会很快就超过我大明,形成我大明之劲敌。”</p>

“首揆所言甚是,眼下内廷大珰高凤已经奉旨带着大明精品福寿膏远航西洋,到时候这些西洋之国将再次感受到来自我大明的坚船利炮之威力,也许,到时候,这些西洋诸国会真的有一二国因此而觉醒者!</p>

下官数年前出巡西洋,详细了解过其西洋基督之教义,并了解了其复兴之文艺,该地的确比较于大明之儒者更加开放,对人性之认识更为透彻,虽为宗教所缚,但在底层亦渐渐有摆脱宗教追求世俗自由之诉求,其对理科之研究比大明更加热枕,且从未以此为耻,而在我大明国内,若非陛下自上而下地推崇百家之学,给予工匠之崇高地位,到现在天下以只以通识诗书为有才,难以数理天文为正途,若大明再被理学束缚,百年之后,难保这些本就开放而推崇百学之西洋诸国在国力上赶上乃至超过我大明,好在他们现在还未宗教所束缚!”</p>

夏言说着就不由得笑了起来,他很庆幸自己当初虽然砍了西洋的教皇但并没有废掉西洋教皇国的教皇,而是让其重新再立一位,但西洋其他诸国没有因为教皇国的教皇被杀而联合攻击大明,这也让夏言不得不承认西洋诸国的确已经开始在逐渐摆脱宗教束缚,宗教对这些西洋诸国的控制力正在渐渐下降。</p>

朱厚照这时候走了出来,看见张璁和夏言在车厢里的皇家专用厅外等候时闲聊,便问道:“你们在聊什么?”</p>

张璁和夏言便据实回答。</p>

朱厚照初始只是点了点头,他很欣慰大明的士大夫们也不竟是迂腐之辈,他们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也能从纷繁变化的时局中嗅出未来时局的变化,亦如在历史上明朝中后期李之藻徐光启等一批开明士大夫也意识到全球局势的变化而开始主动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甚至著书推广,重点是著书推广,大明的一些士大夫与某些帝王不同的是不会因为自私而不让利民之科学知识藏于高阁。</p>

让朱厚照更加欣慰的是,大明这个时代没有甲午中日战争,但张璁等革新派官员还是通过自己异于常人的远见预示到大明在进入蒸汽工业革命后,真正的对手不是来自于外面,而是来自于内部的阻力。</p>

哐当一声!</p>

大明的第一辆蒸汽火车开始启动,刺啦的声音响起,浓浓的白雾从黑色的烟囱里喷涌而出,整个火车在铁轨上驰骋起来,犹如冬日里奔跑的壮小伙,正全身冒着热气,踏着矫健的步伐驶向远方。</p>

铁路一直蔓延到哪里,蒸汽火车就一路开到了哪里。</p>

春寒料峭的华北平原上,又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柔美的华夏江山也多了一丝硬朗。</p>

朱厚照看着倒退的树影与在京郊的厂房与在京郊农田劳作的农夫,仿佛在看一部关于现今大明的横切纪录片。</p>

而这时候,朱厚照又不由得说道:“大明有时候就像这列火车,谁也不知道他将来该驶往何处,如果你们觉得理学不足用,再找一门学问便是,治大国如烹小鲜,要顺势而为,既不可刻意阻挠也不可急切冒进,先一步步来,等交趾收复后,西南的土司也得趁机处理一下,时代不一样了,大明对待各方势力的态度也得不一样。”</p>

张璁和夏言都拱手称是。</p>

在蒸汽火车到达通州后,朱厚照和一众官员才下了车,而这时候,通州的官员也早已在此迎接,通州城的百姓也聚集到火车站附近观看,对于他们而言,这火车是第一次见,皇帝也是第一次见,自然万分新奇。</p>

朱厚照与百姓们做了简易地互动后就住进了通州的行宫,张璁和夏言等重臣也受朱厚照圣谕暂住于行宫,对于张璁和夏言等官员而言,能够乘坐火车从京城到通州的确是很震撼的事,他们似乎意犹未尽,也迫切地想让全天下的人都享受到大明这种新的交通工具。</p>

当然,作为中枢之臣,他们也在想着蒸汽火车与铁路的出现可以给大明带来什么,自己作为皇帝陛下信赖的辅臣该如何让这种新事物利国利民。</p>

朱厚照也是在想这样的事,因此,他在行宫里召见了涉及这次从京城到通州的铁路建设与蒸汽列车运营的官员们,且表示要成立一个铁道部和铁路建设局与专门的蒸汽机车生产厂,负责整个大明的铁路运营管理与建设以及火车制造与与改进。</p>

最终廷议的结果是让工部左侍郎秦玉担任铁道部尚书,徐阶为铁道部左侍郎兼领铁路局提督,具体负责对铁路建设与运营工作。</p>

之所以让徐阶负责,是因为徐阶在做顺天府丞期间是第一批参与运用蒸汽机车的官员,也是第一批负责建造铁路与运营铁路的官员。</p>

当然,现在还在铁路建设初期,徐阶也只能暂时负责京城到通州的铁路运营与管理。</p>

从京城到通州的铁路最开始主要负责运输粮食与矿产以及工业产品,除此之外,也有专门的列车负责载人,不过,载人的列车分成了卧铺与有座、无座以及贵族车厢四类,卧铺还分为软卧与硬卧。</p>

贵族车厢主要是帝国重要人物所乘坐的。</p>

朱厚照的专列也在制造中,除此之外,朱厚照还特旨让内阁诸臣与近卫军枢密使拥有一辆专列的特权,以方便他们以巡视地方政治军事等事。</p>

京城与通州之间有了铁路线后对于京城与通州间的货物运输又便捷了许多,且从此开始,不仅仅再只是公路运输,使得单日运进与运出京城的货物更多。</p>

南北的漕运也没有因此反而更加繁忙了些,没有受到海运开通后太大的影响。</p>

与此同时,大明的蒸汽轮船制造也提上了日程,在福建月港的大型船坞基地,一辆浅灰色的铁甲战舰正在被加紧制造中,近十万名奴隶在监工的监督下,不分昼夜地将从武昌、通州以及上海、太平等地的优质钢材运到船坞。</p>

而从京师大学、中央大学等高等学堂毕业的大明工程师们正戴着钢制头盔拿着图纸在各处高台指挥着,指挥着底下的奴隶利用滑轮与吊塔将这些钢材吊到合适的位置由大明的技术人员进行焊接,在各处高架上的大明工匠们正熟练地对这些钢材进行焊接,化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有机化学的出现,使得大明已经掌握了乙炔的生产与应用,再加上电弧的发现,使得焊接技术改进了不少,使得一些大明工匠可以进行更先进的焊接技术。</p>

而铁甲舰也因此有了制造成功的可能。</p>

但即便如此,现在还没有制造成功,在很多细节方面还是有很多技术难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