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刘俭打算派出使者去见董卓……说实话,这件事在场的大多数人心中都有些没底。
丞相居然要派人去说服董卓?这件事怎么听怎么感觉有些危险。
但既然是丞相的命令,诸人也自当遵从。
只是这使者的人选,若是仔细想想,发现确实很难。
毕竟要见的人是董卓啊!
既凶狠同时又有野心的凉州匹夫,而且他现在的手中还有十余万凉州军士!
若是换成别人,荀彧或荀攸等人就向刘俭毛遂自荐了,但面对的人是董卓,他们并没有什么信心能够劝服他们。
荀氏兄弟都是胸中有抱负之人,他们并不怕死,只是怕有了问题不能解决,回头反倒是耽误了朝廷的大事。
贾诩心中倒是有一个人选。
他遂对着刘俭拱手道“丞相,李文优可能担此任否?”
刘俭认真地思索了一番,随后道“可行,文和!来日你引文优来相府,吾亲自问问他的想法如何。”
“喏!”
……
次日,贾诩以公事为由,引李儒来了刘俭的面前。
一开始李儒还有些不明所以,听闻刘俭有公事找他,路上还一个劲的向贾诩询问是什么公事。
问题是贾诩的嘴巴太严了,任凭李儒怎么问,贾诩就是不说,这让李儒感到很是无奈。
直到见到了刘俭,听刘俭说出来让他去凉州当使者的事情,李儒方才惊出了一身冷汗,暗道贾诩这老家伙的嘴是真严啊!
先前怎么问都不说,原来是在这等着我!
这不是害人么?
便见李儒当即向刘俭下拜,道“丞相,非是末吏怕死,不肯尽心力,只是董公平日里最记恨的,就是那些背叛者……”
话说到这的时候,李儒心惊胆颤的看了看眼前的刘俭,生怕此言会惹刘俭不快,引起他的不满。
但是刘俭看向他的表情很温和,并无异常,这让李儒心中着实松了一口气。
“丞相,非是李某人不尽心力啊,只是此事若让我去,定会平添相国心中的怒气,于丞相的大事不利啊。”
刘俭笑道“既然如此,那就由你给我推荐一个人,你这么长时间以来都在董仲颖的身边,想来也是对他的秉性极为熟悉吧?还有在关中的这些本地人杰之中,伱这么多年就没有为董仲颖物色到什么人才吗?毕竟你在其身边也是极为受宠的。”
“我听说董仲颖这些年在关中也是极力的拉拢各式各样的人才,可因为他凉州人的出身而一直没有特别大的进展……这关中之地,想来应该也有他所倾慕的人杰吧?”
李儒连忙道“丞相高见,其实,李某心中倒是真有一个人选可以辅佐丞相办成这件事。”
“何人?”
“其实董公自打到了长安之后,一直在致力于招募一个家族的人,但是一直都没有成功,就是扶风郡的法氏家族!”
刘俭恍然的点了点头。
李儒继续道“现有扶风郡名士法真之孙,法正,年仅二十一岁,却已经是名震一方的名士之流!”
“董公在前两年的时候,曾致力于招募年轻的名士,对这个法正也是几次三番的派人去寻。”
“只可惜,这个法正一直没有入仕到相国府中。”
“后来,李某曾亲自代表董公,尽表诚意,前往法家去请这面法正,并与其见面。”
“见面后,知其人确实非同一般。”
“可以称的上是关中之地的诸俊杰之首了。”
“特别是此人有急智,胆子还大,绝非一般人。李某也自觉相较于他,远有不及。”
“丞相若是能够招募法正来丞相府,并委以其重任,使其前往冀县与董氏沟通,将来必会有奇效!”
刘俭听到这,呵呵笑道“怎么听你言下之意,仿若有些当年孝惠帝请商山四皓之事。”
李儒道“孝惠皇帝请商山四皓出山,以确立自己太子位稳固,其实并非是高皇帝被商山四皓所震慑,而是高皇帝看出了朝中诸人皆愿助孝惠皇帝成事,甚至不惜动用所有关系,请商山四皓出山相助,足见孝惠皇帝的势力已成,无法动摇。”
“今丞相若能使扶风法氏的人前往董公处做使者,与商山四皓首之事,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想来董公一定会通过扶风法氏之人看出丞相在关中的势力已成,等闲已经是无人可以动摇,届时他心中无奈,这谈判的事情就相对容易的多了。”
刘俭说道“你这话倒是颇有一些道理。”
“既然如此,就有劳文优你再跑一趟扶风郡的法家,去见法家的家公,就说吾想要征辟法正入幕相府,为使者代表我前往西凉去执行重大之事。”
李儒知道,这是刘俭对自己所下的命令的最后通牒。
自己已经拒绝刘俭前往凉州当使者了,若是他再不能说服法正来归顺,只怕刘俭对自己的投降真意一定会有疑虑,说不定到时候就会暗中查证自己,这对于李儒是非常不利的。
今后恐怕就没好日子过了。
就见李儒急忙冲着刘俭保证道“丞相放心,李某一定是不辱使命。”
……
李儒这一次确实没有诓骗刘俭,他确实做到了!
他亲自前往扶风郡,将扶风法氏的法正请到了长安。
但其实仔细研究,这并不是李儒的功劳!
刘俭的声名早就传遍了天下,先前法家不响应董卓的征辟,是因为他们觉得董卓不配。
但是跟董卓相比,刘俭可不一样。
在这个天下间,不论是声名还是军功和文韬武略、刘俭都是首屈一指的。
可以说,现在的刘俭已经代替了袁绍,成为天下楷模。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刘俭派人来征辟法正,可以说是给了法家好大的面子。
扶风法家的人几乎都没有犹豫,就让他们的子侄法正来到了长安,与李儒一同面见刘俭。
法正现年二十一岁,但已经是扶风有名的才俊名士了。
当然,这跟他本人的能力有关,也跟扶风法家对他的扶持有关。
毕竟名门家族的人想要出名并获得资源,比那些普通的家族要容易很多,这是人类自打组建社会关系之后就一直固有的规律。
即使是两千年后,也并不例外。
法正随同李儒来了长安之后与刘俭见了面,并接受了刘俭的考察。
刘俭非常善于考教手底下人的,能够较为准确的试出手下人的才华。
他对法正的考试,没有一项是有关经文的,全部是时政、民生、种田、技术、杂学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令刘俭颇为惊讶的是,法正对于刘俭所询问的这些关于民生、政治、杂学的常识都是非常精钻,而且能够表达出很多自己的观点。
刘俭断定他平日里一定是下了非常大的苦功。
按道理来说,像他这种名门子弟,特别是其祖父,还是经学名士……他的主要精力都应该放在学经上,如何反倒是对这些各种时政以及民生诸道这么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