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零章 “条约对俄国人来说就是用来撕…(1 / 1)

1889远东枭雄 硬糖先生 960 字 2023-08-01

“……俄罗斯帝国在国际上是没有朋友的,在英国人卑劣的诡计下几乎所有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

如果我们想要在远东获取优势,就必须尽快的掌握主动权,现在德国进一步拉进与中国的关系,德国皇室多次出访中国,军事,经济以及工业等方面合作很多。

双方几乎就是没有结盟的盟友,在德国人的帮助下,中国的钢铁产量每年都成倍的增长,工业规模也快速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国力在不断的提升,而德国人也有可能在考虑到其在华利益后转变上一次战争时的态度,对中国进行直接的帮助。

俄罗斯帝国如果想要在第二次战争中获取胜利,那么就必须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前给予他们重创,并使其屈服,否则,种种的不利局面会导致彻底的失败。

所以我建议,我们应该在一个合适的时候撕毁条约,提前对亚洲发起远征,而这个时间应该以我们的战列舰入役时间以及乌兰乌德前线防御工事修筑程度为参考……”

尼古拉二世在看完马卡洛夫的报告后随手将它丢在一边,然后抬起头看向自己的总参谋长费罗洛夫。

“你们总参谋部的计划呢?”

“陛下,总参谋部已经在策划新的战争计划,不过我们认为马卡洛夫将军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他对于中国造船厂的产能推测是我们制定计划时的重要参考。”

费罗洛夫拐外抹角的回答着沙皇的问题,在他心中他其实很赞同马卡洛夫的看法,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国将彻底失去远东。

中国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如果真的按停战条约规定的那样拖到1906甚至1907年,俄国就完全没有战争的必要了,如果执意选择战争,丢失北海道总督区将是最好的结果。

不过马卡洛夫在上一次战争时顶撞了沙皇,让沙皇的威严受损,直接站出来赞同这样一个人提出的计划很可能会让沙皇不满,费罗洛夫不想给自己惹麻烦。

“有参考价值这一点我并不反对,但是也必须考虑到俄罗斯帝国的其他问题,为了赎回那些贵族和将军以及各种装备,我们向无耻的中国人支付了上百万英镑,

对北海道的扎鲁巴耶夫集团军提供支援,修建环贝加尔港铁路,修筑抵御赤塔中队的防线外加那些战列舰,还有镇压国内的暴乱,过早开战根本不现实。”

费罗洛夫没有吭声,尼古拉二世这是在故意给马卡洛夫的计划挑刺,其实尼古拉心里也想早日开战,

原因与马卡洛夫报告中提到的一样,都是担忧中国人已经让亚洲地区失去平衡的军事实力。

等沙皇嚷嚷够了以后,费罗洛夫才继续问道

“那么陛下的意见是遵守条约吗?”

“当然不,就像我说的一样,这份报告是有参考价值的,完全按照条约规定行事我们会失去许多的优势。

但是如果按照这份报告的建议也不现实,我们的战列舰会在明年大批量的下水服役,这个时间就太早了,在1905年到1906年间发动战争才是合理的。”

尼古拉最终给出了他的时间,1905年,这个时间与马卡洛夫私下里确定的时间差不多,马卡洛夫没有在报告中写出准确的时间这一点很聪明,避免了沙皇拿着这个时间做文章。

沙皇亲口承认他不会完全遵守条约规定的停战时间后俄国政府也就统一了对停战条约的态度,这就是一份随时可以撕毁的协定。

俄国开始以他们自己的时间表制定计划,对战争准备工作的投入大增。

首先感受到俄国压力的是日本,扎鲁巴耶夫的北海道在第一次东北亚战争中受创严重,许多移民也在日军报复性的屠杀中损失。

但是战争结束后,俄国立刻增加了对扎鲁巴耶夫的增援力度,他也因为守住三分之一个北海道而被升任为北海道总督。

现在扎鲁巴耶夫的军兵力已经恢复到了5万人,并且人员还在进一步的加强,从中队手里赎回来的枪炮弹药转手就加强给了扎鲁巴耶夫。

作为沙皇重视战备的一个表现,扎鲁巴耶夫的军是整个俄国所有部队中唯一一个能保证士兵人手一把步枪的军。

日本人对此心急如焚,俄国人不会主动归还北海道这一点全世界都知道,同时全世界也都知道日本人没能力独自收复北海道。

就算收复等俄国人的战列舰群开过来后,日本人还是得灰头土脸的吐出北海道。

唯一能够保证收复北海道并彻底遏制俄国人野心的办法就是亚洲团结,但是中国对此却不慌不忙,对日本加强合作的请求一直打哈哈

现在更是成天忙着和德国人英国人拉关系要好处,几家造船厂中也没有新的战列舰在制造,好像完全不担心俄国人以北海道为据点再次扩张。

已经上台的西园寺公望知道这是中国人在逼迫他们尽快做出选择,英日安保条约的内容全部暴露给中国后,中国驻日大使伍延芳很隐晦的告诉西园寺公望,中国不希望东北亚国家东南亚化。

这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日本必须保证他国内的英国影响力完全退出,但日本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西园寺公望在上台后除了尽快复兴本州岛北部手战争重创的地区外,就是忙着培养亚洲派力量。

伊藤博文在任上时虽然拉出了亚洲派但是亚洲派并没有取得优势,现在他必须要让亚洲派取得对欧洲派的优势,得让中国看到诚意。

西园寺公望希望日本的这些诚意能够让中国松口,在现在的困境中拉日本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