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拉拢我们的目的一直没有变过,那就是希望我们成为他们手中的筹码,到时候可以迫使英国人为保护自己在东南亚的利益以及印度的安全,与他们进行合作。
这是一种威胁,英国人是绝对不会接受的,所以这也是我们的机会,英国人会阻止我们进一步与德国靠近,防止德国的威胁战略成功,植之你在与英国人谈判时要利用好这一点。”
在外交部长办公室内,唐绍仪给施肇基交代着对英接触的问题,身为一个被总统当成总理来用的外交部长,唐绍仪知道许多机密的消息。
比如俄国打算在1905到1906年间就挑起战争,比如中国已经重新进入了战时轨道,所以这一次东北亚会议,是中国在战争前最后一次扩大自己外交优势的机会。
“这一点并不好利用,虽然英法协定已经签署,但这也只是解决了他们中间的分歧,并不是结盟,英国恐怕并不会从德国威胁的角度看待问题。
英国人很可能会选择支持我们在海上的权益,支持日本收复北海道,但在陆上战场,他们很可能选择和德国人一样的立场,那就是让我们和俄国陷入僵局。
从现在来看,英国并没放松对俄国的警惕,我们也无法得知德国和俄国之间谁才是英国人认为的头号敌人。”
施肇基对利用英国持悲观态度,因为到目前为止英国的头号敌人是谁中国并不清楚,抓不住英国的战略,中国的外交就会处于被动。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英国对于中俄问题十分纠结,一方面他们对俄国占据北海道总督区有些不安,希望中国尽快消灭俄国在亚洲的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中国的崛起很不满,想要阻碍中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就导致,英国很有可能乐见中俄陷入战争泥潭。
如果是这样的话,英德平衡根本就做不起来,因为两者打着同样的算盘,唯一的区别是德国人希望中国重创俄国,所以会多给一点好处。
“这就需要我们主动让英德两国更加的敌对,德国人的算盘我们可以适当的对英国人透露一些,要告诉他们,德国人准备全力支持我们获取胜利,然后威胁他们的东南亚以及印度”
“英国人只可能有两种反应,要么威胁我们要么拉拢我们,而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在面对贯通了西伯利亚铁路的俄国人时我们的困难很大,
所以在战争面前,我们不得不靠近最有可能帮助我们的国家。”
施肇基马上将话头接了过去,他已经知道该如何与英国人谈判了。
“没错,这个时候英国人就会重新考虑让中俄陷入战争泥潭是否划算,现在他们的收缩战略依然没有停,远东距离他们也太过遥远,边上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德国。
同时法国的态度英国人也要考虑,法国拉住俄国结盟就是看到他们独自对付德国很可能要出事,英国人执意让中俄陷入冲突实际上是会让法国更加的危险。
如果法国人无法忍受的话,英法之间刚刚缓和的气氛就会立即消失,这对于围堵德国是极端不利的。”
唐绍仪笑了笑,德国人外交上的重大失败对中国是个好消息的原因就在这里,德国的存在让英国人必须重新思考,重新选择。
而到明年还有一剂猛药,那就是中德联合研制的战列巡洋舰将在明年正式开始建造,德国的威胁将进一步上升。
英德必须要敌对,这就是中国的国策之一,如果老欧洲不能尖锐对立,英国不能被德国吸引全部的注意力,那么中国又怎么能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崛起呢?
……………………
东北亚三国准备进行的高级别会议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连英德都牵扯其中,俄国人肯定也不会就这么看着。
他们心里很清楚,这一次会议之后,东北亚三国就会直接进入战争状态,上一次战争之前三国就是这样干的。
于是他们也在进行最后的准备,新组建起来的太平洋舰队也被正式称为第二太平洋舰队,舰队司令官在多位官员和将军的请求下还是被确定为马卡洛夫。
为了一雪前耻,尼古拉二世参加了第二太平洋舰队成立以来的首场军事会议,并命令进一步加强第二太平洋舰队。
在沙皇的亲自干预下,第二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从7艘增长为12艘,包括了亚历山大二世级两舰,纳瓦林号,佩里斯维特级三艘,列特维赞号,皇太子号,博罗季诺级四艘。
如果不是英国还按照中英条约办事,那么黑海舰队的数艘战列舰也将被释放出来,这样的话俄国海军舰队的实力还将进一步的增长。
在会议上尼古拉叫嚣要彻底摧毁中国和日本海军,并将北海道总督区打造成俄国在远东的坚固堡垒,最终还有配合陆军收复海参崴,并攻占旅顺等地,完成黄俄罗斯计划。
在叫嚣过后,尼古拉宣布在1905年3月时出发前往远东。
“陛下,那么我们是否在远东找到了一个立足点?”
马卡洛夫在尼古拉宣布出兵时间后马上问道,他在之前提交过一个方案,那就是在战争前在亚洲找到一个国家让他们发出邀请,
让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能够先一步到达远东,这样可以让士兵在战前得到充分的休息,还能破坏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外交部正在努力,不过就算没有国家合作,凭借我们的舰队依然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尼古拉没有正面回答马卡洛夫的问题,不过他的意思马卡洛夫已经很明白了,俄国的外交工作失败了,在远东的英法荷西四国不会让俄国任何战舰进入他们的港口。
一旦第二太平洋舰队出海,他们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
马卡洛夫没有再说什么,他心中对于这次战争的结果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