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美国所预料的那样,英国人对于俄国这个协约国中最脆弱的国家非常担忧,在英方的眼中,俄国虽然有上亿的人口,但是这些人当中一大部分只能被称为牲口。
在两次华俄战争也证明俄国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震慑整个欧洲的压路机了,更不是当年让拿破仑折戟沉沙的俄国了。
现在俄国陆军的质量甚至连中流都不如,一个刚刚建立不到10年的国家都可以把俄国人打的满地找牙。
“如果爆发战争我们最好不要对俄国抱有太大的期望,他们可能就连拖住德国都很勉强,如果德国将主攻目标放在俄国身上,我们和法国就必须分散更多宝贵的力量。
而中国一旦被德国诱惑在其背后发动进攻,那么对我们来说将是致命的,对同盟国的包围将彻底失败,英法两国将独自承受德国的强大压力。”
这样的评价成为了英国以及法方对俄队的主流看法。
虽然俄国人始终不承认这一点,一部分俄国人坚持认为俄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巨大的物质差距和补给差距,
首先,俄国和华夏进行的两次大战都是在距离俄国中心所在地东欧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展开的,这样的距离让俄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
尤其是第一次中俄战争和第二次战争的中亚战线,俄国更是在没有完整铁路线支持的不利情况下与优势的中国人作战。
在他们看来,俄国人只能把自己200多万军队中的一小部分投入战场去和中国完整的国防军作战,两场战争的失败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所以他们认为在交通“便利”的俄国欧洲部分,这些问题是不存在的,俄国人完全可以靠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的陆军将德国人死死拖住,甚至能够获得相当的成绩。
但是英法两国政府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这只是俄国人在嘴硬,俄国失败根本不是因为人数劣势,而是火力劣势。
通过战地观察团以及从俄国获取的情报,英法两国知道在这场战争之中俄队的真正表现。
俄国在亚洲战区几乎每100人就可以拥有一挺机枪,此外还拥有1500多门各种火炮,而在他们欧洲的军队中,平均每700人才能拥有一挺机枪,
而俄国所有火炮的数量加在一起也不过5000多门,也就是说,俄国几乎将全军机枪的7成和三分之一的炮兵都调往了亚洲。
而在第二次中俄战争前进一步扩军后,在欧洲甚至西伯利亚方面军的许多俄军士兵甚至没有办法及时拿到步枪。
军工产能的极端落后让英法根本不信任俄军的战斗力,他们认为只有俄国提高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后才能证明自己,而不是依靠人数优势。
不然在面对火力远超过中国的德国陆军时,俄国人只会得到更可耻的失败,同时已经品尝过俄国蛋糕的中国也不会放过任何进一步打击俄国的机会。
而相当一部分俄官尤其是参加了两次战争的军官也是这么认为的,如果俄国想要重整军备的话,那么需要做的不是继续扩大兵员数量,而是提高军工的产能,提高部队的素质。
这些想法按理说是正确的,而且获得了包括一大堆政府高层的支持,但是实际上想要真的实施起来的话恐怕又困难重重。
俄国政府中的各种问题和拖沓的效率首先就限制了工厂的产能和效率的提高,以至于俄队只得从国外购买武器装备,
让人惊讶的是,俄国从外国购买炮弹居然比自己官方军工厂生产炮弹还要便宜。
这样的情况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得到缓解,俄国人需要时间,但是英法没有时间,在俄国缓慢改革的时候,德国人是不会停下来睡大觉的,而
俄国种种表现和现实的威胁英国政府下定决心,现在必须要拉俄国一把,先解决中俄之间的麻烦,在与法国人进行沟通后,两个国家打算一起出面解决这个会影响到战争局势的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协约国三巨头进行了私下接触,在接触中英国和法国人明显能够感觉到俄国政府现在处于一种忧虑之中。
1905年国内的革命,中国的威胁以及德国的敌意这一连串的事件给了俄国政府重创。
不过这样的俄国对英国来说是件好事,因为这样的忧虑能够让俄国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防止俄国被两线夹击。
而俄国在现实的压力下最终也没有在维持曾经那种毫无理由的自大心态,同意尽快与中国恢复双边关系。
但是俄国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他们希望能够在于中国接触后将鹰号和列特维赞号两艘战列舰要回来同时进一步扩充舰队。
沙皇尼古拉二世还是对他的舰队有些念念不忘,不知道是不是君主们对这些海上的浮动堡垒有一种共同爱好,
反正历史上无论是德皇威廉二世还是尼古拉二世亦或者奥匈帝国的弗里茨他们似乎都非常热衷于建造大型战列舰。
现在俄国海军只剩下一艘逃跑的皇太子号和一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光荣号,这样的实力实在是太过于虚弱了。
对海军一直心有不甘的尼古拉二世希望重新建立起俄国海军,不过这一点遭到了英法两国的部分反对,他们只同意充当中间人询问中国是否愿意将那些战舰交换或者出售个俄国。
从根本上来说,英法对俄国海军的不信任程度甚至超过陆军,按照英国海军军官的说法海军是个贵族兵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
而俄国没有这个基础,与其将金钱投入到海军中买一堆只是满足个人的昂贵玩具,不如进一步加强陆军,分担盟友的压力。
但这样的轻视让俄国本就脆弱的自尊又受到了挑战,尼古拉二世是一个固执的人,他是不会就这样轻易放弃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