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先生,这是荷兰大使刚刚递交的备忘录,他们抗议我们操纵荷属自治政府的独立事宜。”
在总统府中国,顾维钧例行将一份外交备忘录交给王启文过目,但是王启文并没有翻看这份备忘录,而是直接要求外交部驳斥相关言论,因为中国并没有操纵荷属自治领的独立,那时当地人民自己的选择。
以荷兰的国力以及在此次战争中的影响力来说,花费太多精力与他们大嘴仗纯属浪费时间,
现在外交方面需要重视的国家只有德美苏等少数几个国家,而其中德国和苏俄最让王启文以及战争委员会的其余成员关注。
这个战争委员会可以看做是英国的战时内阁,由总统,外交部长,财政部长等人组成,亚约各国的议会均被暂时解散,权利收归该委员会。
而苏德被最高机构关注的原因也很简单,德国和苏俄最近的外交行动超乎想象的密集,德国政府竟然邀请苏俄外长前往柏林,而苏俄政府并没有拒绝,王启文估计两国互不侵犯条约在经过长时间的铺垫后可能要签订了。
这对于中国来说绝对是个好事情,因为这会让英国更加谨慎的往远东投入精力,实际上虽然现在亚约和英国宣战了,但是双方都保持着克制。
无论是英国还是中国都拒绝以中英战争称呼两国目前的战争,而是以远东战争代称,亚约各国以及英联邦国家也这样称呼这场战争。
显然,无论是亚约方面,还是英国方面,都尽量避免使这场战争带上中英全面战争的色彩,在亚约方面看来,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是驱逐在亚洲国家的英队,只要英国承诺给予亚洲各国完全的独立,那么亚约联军就会立即主动而迅速的结束冲突,
至于英国方面,则尽量淡化这场战争的全面战争色彩,避免使“某些国家”认为中国已经向英国全面开战了。
而除了宣传相关的问题外,两国在实际行动上也没有全面战争的打算,虽然亚约各国从去年起就逐步转向军备经济,军费也要有爆炸性增长,英国也进行了差不多的调整,但是双方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是部分动员,完全没有全面动员的意思,这不是和一个世界级强国打全面战争的态度。
就连丘吉尔这样的强硬派也拒绝承认这是中英的全面战争,在面对采访时他只是不停的表示英国保卫印度的决心,对全面战争相关的问题避而不谈。
不过显然美国和德国舆论界不这么看,两国的多数报纸都将这场“远东战争”称之为“中英战争”
不过也有少数报纸同意中英两国官方的说法使用“远东战争”的称谓,因为从1940年9月3日战争两国宣战到现在9月11日,战场却仍然局限在英国在亚洲的几处殖民地,而如果是全面战争的话,亚约和英国不会刻意忽略其他地区。
比如澳大利亚,英国默许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和亚约保持和平,他自己也不动用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少量武装力量袭击亚约国家,也不往这里派驻更多的部队,而中国也不对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发动袭击,维持双方的和平。
实际上,在新几内亚东南部的澳大利亚控制区内就有英国部队,如果英国政府想,他们可以对兰芳的一些航线和海岸线以及中国在西南太平洋的海外领士造成威胁。
不过这样的局面能维持多久就没人能肯定了,如果打急了眼,那么底线肯定会被突破,而苏俄和德国搞出来的事情就是英国人最好的冷静计。
在这一周多的时间里,英国原本是打算往印度洋增加兵力的,4搜原本要驰援印度洋的护航航母,两艘临时抽调的复仇级战列舰在抵达亚历山大港后突然停了下来,没有继续前进,很显然欧陆的局势让英国人决定先暂时观望一些。
不过这样的底线并不影响亚约的进攻,亚约是不会因为维持所谓底线而束手束脚,在达到全部目标前,进攻不会停下来。
而这样的态度实际上已经快让英国人急眼了,在宣战之后,英国在远东得到的都是坏消息,班乃岛被亚约攻占,新加坡,曼德勒以及印度东北部部分重要的工业以及军事目标遭到中国空军的轰炸。
其中曼德勒已经爆发激战,从中国国内赶到的几个中国师正在配合缅甸国民军发动新一轮攻势。
而最危险的则是从暹罗出发的那个朝鲜师和日本师团,他们在宣战前就被部署到了暹罗南部地区,中英宣战后,他们第一时间就越过边境冲向新加坡,在暹罗部署的两个亚约空军联队对他们进行空中支援,
而中国海军战前借口友好访问而停留在暹罗的骊山号战列舰也率领一支炮击舰队在新加坡空战结束,亚约稳固制空权后后对他们进行了支援。
由于之前英国和中国的条约以及中国完全有能力关闭马六甲海峡等原因,英国在29年后便将所有常驻新加坡的主力舰全部撤走,这导致骊山号这艘老掉牙的战列舰竟然轻松掌握住了暹罗湾的制海权,用她的14英寸重炮支持着亚约军队的进攻。
而她支援的两个师也是亚约战备列表中数一二数二的精锐师,中国总参谋长蓝天蔚对这支部队给予了厚望,按道理来说在这样的精锐师面前英国遭遇一些损失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但是在欧洲国家看来,朝鲜和日本依然只是二流部队,他们只承认中国陆军是世界一流的劲旅,英国人部署在马来亚边境的部队竟然在开战一周多的时间里被这样的“二流部队”给击溃这超乎了许多人的想象。
希特勒在得知驻华大使馆的相关消息后,兴奋地向左右表示“英国的伪装已经彻底被中国人扯了下来,当稳定住苏俄后德国将不必在担心英国陆军的威胁”而法国政府则对英国陆军堕落到这种地步而忧心忡忡。
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将迫切地追求一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