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说完,裴锦揉了揉他脑袋瓜夸他做得好。</p>
小和美滋滋的,“我夏雨和记性可好了,从小背东西就比别人快,我才多大呀我,都能给副使大人当斥候了。”</p>
他学着大人叹了口气,还挺遗憾,“副使大人让我问他八辈祖宗,我问了,可惜他啥也不是,竟然不知道。”</p>
裴锦安慰孩子说没关系,塞给他几块麦芽糖,又喊来庞盏,让徒弟再给唐霁分派药材,还让小和帮忙。</p>
这次和刚才一样,唐霁先捡出的依旧是那些药,甚至连顺序都一模一样。</p>
裴锦让小和出去玩儿,说道:</p>
“唐霁捡药次序是习惯使然,丹砂、雄黄、乌头这些,除了药用,还有其它用途。</p>
丹砂便是朱砂,虽安神镇惊,清心解毒,却要严格控制用量。此物吸收得很快,但排除十分缓慢,若是药量过甚或是用药过久,都会形成蓄积性中毒。</p>
还有那乌头,别名五毒根,可以温经通阳,常用来治疗痹症,也可配虫类药物通络止痛。但若使用不当,只需一点就可以要人性命。”</p>
景渊略微沉吟,道:“阿锦是说,常人的使用不当,到了他这儿,有可能是经常使用?”</p>
裴锦点点头,“若非常用,怎会次次先挑此类药材?”</p>
景渊会意,“让庞盏晚上跟他喝几盅,把小和也带上。”</p>
裴锦不同意,“未成年不能喝酒。”</p>
“不让他喝,让他干吃还不行么?”</p>
就这样,临时医所分配房间的时候,庞盏、唐霁、小和被分到一屋。晚上吃过饭回房,庞盏拿出一坛酒来。</p>
唐霁眼睛亮了,“庞兄居然藏着好东西。”</p>
庞盏笑道:“暖身御寒嘛。”</p>
三个人围着小桌坐下,灾后也吃不上肉,桌上只有一碟芋头、一碟茴香豆下酒。</p>
小和不能喝,就盯着那盘豆,一粒一粒地炫,庞盏敲了敲他的头,“别吃太多,当心出虚恭。”</p>
小和道:“出就出呗,你俩也不嫌弃我。”</p>
庞盏跟唐霁干了一个,哗地摇开扇子,唐霁瞥了一眼,“庞贤弟的扇面不是凡品。”</p>
庞盏心里一动,笑道:“唐兄可真识货。”</p>
唐霁不以为意,“鞠大家亲笔所题,京中少年趋之若鹜。”</p>
“好眼力!”庞盏嘴上说着,心里却确定两件事——</p>
能一眼看出是鞠大家真迹,却没激动地借来赏玩,应该是手里有,可能还不止一把。</p>
这说明啥?说明唐霁家底殷实,是富贵窝里长大的。</p>
而且他说得是“京中少年趋之若鹜”,而不是“天下少年趋之若鹜”,他必定对京都十分熟悉,甚至常去。</p>
庞盏想起看到唐霁的熟悉感,突然升起一个念头,有没有一种可能,唐霁并不是上个赈灾地的大夫,而是常驻京都的呢?</p>
这个念头一起,可就压不住了。庞盏的话便有意往京都引,什么丰登街的糖葫芦啊,上元的灯市啊,茶楼的说书人啊,坊间流传的段子啊……</p>
唐霁却好似完全不知道一般,跟着小和一起震惊感慨。</p>
庞盏心道:还特么挺警觉,今天不能再套话了,不然针对得太过明显,对方难免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