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竞争对手(1 / 1)

办公室内,卢传望正在向景轩做着汇报,因为写字楼电梯广告要一家一家的谈。公司人手严重不足,现招聘又太耽误时间,所以卢传望建议,直接从母公司里面调拨,景轩也同意了!景轩跟父母沟通之后,从父亲的售楼团队,和母亲的4S店销售团队里面抽掉,重新组建了一支新的团队!由老卢带领,这支团队的特点是比较年轻,敢于接受新鲜事物,能说会道,业务能力强,富有冒险精神!

与此同时,景轩让新任命的人事部经理李静,招聘新的从业人员,扩大团队规模,采取以老带新的模式,为公司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正谈的兴起,商隆带着一个颇为漂亮的,都市女丽人的白领小姐姐走了进来,“景轩,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任命的事务部经理,薛璐。前几天我命她做了市场调研,调查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

“哎哎哎,叮嘱你一句,以后在公司公共场合,记得叫我周总,不要叫我名字!”

“啊,这个,好我记住了!”商隆颇为尴尬的点点头!

“薛姐,你好!”

“周总,你好!”

两人握手,“坐吧,汇报一下吧,都调查到了什么?”

“嗯,我就简单的说吧。我这几天调研市场,发现,其实我们已经有了竞争对手。而且,不止一家!”

“什么,具体说说。”景轩突然来了兴致!

“在市场上,现在做电视广告传媒的有两家。一家名为‘分众传媒’,一家名为‘聚众传媒’!尤其是这家‘分众传媒’,他的老板江南椿在2003年上半年就已经开始做电视广告了!”

“也就是说,在跑马圈地这个最重要的一刻,他们已经比我们早走了大半年。”

“没错,优势很明显。不仅如此,据说现在江楠春已经在跟软银接洽,并拿到了2000万美元的融资。分众现在优势很明显,财力也很充足。正在摩拳擦掌的准备大干一场。”

“刚开局,他们就占了先手呀!”

“嗯,不仅如此,据说聚众现在也在积极的接洽融资!“

“看来,时不我待呀!他们现在的业务主要是在哪里!”

“主要是在燕京和沪市。说起来,这个江南春也算有点本事。据说,他是在看见电梯楼层里有一张舒琪的海报,突发奇想的想到了电视广告媒体的可操作性。”

“而且,他们与软银的接触也异常顺利,这一点不得不说他们的运气!他们做电视广告的一家写字楼上,正是软银驻华国魔都的分部,软银的工作人员进进出出,早就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所以在江南椿去向软银寻求融资的时候,二人几乎一拍即合。相对应的,另外一个对手,‘聚众传媒’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到现在还没拿到第一笔投资!”

“嗯,正所谓:‘得京沪者,得天下’。他们这么做很聪明,而且他们优势很明显。互联网,向来只认第一,没有第二。我们失了先手,如果我们输了,我估计我们最终的命运就是被敌人收购!”

“那么,周总,您的意思是?”

“有挑战才有意思,正所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我就是享受这样的过程!我们虽然失了先手,但并不代表着,这盘棋,我们一定会输!他们有他们的优势,而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

“第一,团队。

我们的团队很完善,组建很快,省却了磨合的时间,这为我们之间的较量,缩短了一点差距!”

“第二,定位。

分众、聚众的目标是那些超一线城市!那咱们就定位在那些有潜力的二线城市!比如清岛、大连、成都、重庆、苏州、杭州、南京、无锡、武汉、长沙、济楠等等等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咱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扎根于齐鲁,先打造一个根据地出来!咱们是齐鲁这边的地头蛇。我这就跟爸妈打声招呼,让他们把手里的客户资源共享给我们。父亲‘华泰集团’开发的那些楼盘交给我们那是肯定的,合作伙伴那边也打声招呼!”

“第三,液晶电视!

华泰集团与海尔、海信公司都是合作伙伴,他们的总部大楼和厂房车间都是我们设计的。而且都是清岛这边的企业明星代表,我想应该会给点面子!”

“咱们可以用低成本,从海尔那边拿到大量的液晶电视。不用向分众、聚众那样,在销售店购买,然后一家一家的安装!成本和效率上应该会有所提升。商隆,你明天帮我约一下,海尔的项目经理,把我们的合作意向传达一下!”

“是,周总。可是,我是说,万一?”

“你想说,万一,我们想尽办法,最后还是输给了‘分众传媒’怎么办,对么?”

“你不用担心,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即便咱们最后输了,可只要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就不需要有什么遗憾!更何况,做生意不是下棋,即便‘分众’抢在我们前面上市,他们也会想办法,收掉我们手里的市场份额。而且至少溢价十几倍以上才有可能。所以,怎么着也不吃亏,所以,还请大家不要担心。”

景轩所讲的,正是上辈子分众、聚众的电视广告之争。分众最后胜出,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又溢价收购聚众的全部股份。所以。怎么着自己都不吃亏!

张瑞敏是海尔集团的董事长。

在04年,海尔应该是华国家电里面扛把子的存在!无论是电视机,还是洗衣机,亦或者冰箱、空调,都是这个!这个时候,格力和美的还都是小弟般的存在!

老张砸冰箱和洗衣机洗土豆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

1985年4月,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的投诉信,投诉海尔冰箱的质量问题。于是,张瑞敏到工厂仓库里去,把400多台冰箱,全部做了检查之后,发现有76台冰箱不合格。

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

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因为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这一举动给海尔全体员工思想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员工的质量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

有人说,海尔之所以能有了后世的规模,那次‘砸冰箱’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