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六章:宁锦大捷的重要性(求订阅、推荐、收藏)(1 / 1)

老官僚黄立极在小心的巧言为内阁争权。殊不知,朱由检却根本没把这些放在心上。

朱由检的心思已完全被即将到来的‘宁锦大战’占满了。

从想到辽东即将发生‘宁锦大战’起,朱由检就将此战视做他今生的第一次大考。

来到这个时代数年,以今生对大明的了解,再结合前世的见识,朱由检已经完全确定,后金确实是现在大明身上最大的一个失血伤口。

这个失血伤口的说法,倒不是说后金现在对大明造成了什么难以承受伤害(毕竟后金八旗现在还从未入过关,一直还偏据在辽东),而是指后金对大明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负担。

在这小冰河时期,正因有后金对大明经济的巨大干扰,财政吃紧的大明朝廷才无法对国内发生的各处农民起义全力镇压;甚至连对各地灾民的赈济,也因辽东后金占用了大明朝廷的巨大财力,而无法有效的施为。

登基两个月来,朱由检虽未管具体的朝政,可他却仔细查阅了近年来大明的岁入和支出。

这要当家,总得对自己的家底多了解一些吧!

朱由检看到,光天启六年上半年,大明朝廷在辽东的各项花费就已达到了300万两银子之巨。而因锦州防线的修筑和即将到来的战争,朱由检就算再保守的估计,大明朝廷也至少还要再拨200万两银子才能满足辽东所需。(朱由检可一直记得,宁远大捷后经他的信王府开中,大明朝廷发放到宁远的抚恤和奖赏就足有50万两银子)。

如此算下来,整个天启六年,大明朝廷单在辽东一地的军费支出,可能就要高达500万两银子。

500万两银子啊?

这么大的一笔军费支出,对大明朝廷的压力到底会有多大?

心中没底的朱由检,为此又专门查阅了张居正为大明朝廷制定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现今虽已大部废除,但他实物折合银两的算法,却让大明的稅赋变得一目了然起来。

万历九年,按张居正亲手厘定的一条鞭法,大明朝廷在理论上拥有着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可征税田地。

也就是说,哪怕一亩只按朱元璋所定的12斗粮食收税(加上一条鞭法摊入的人丁杂役约合1钱银子一亩),大明朝廷一年将收入7000多万两银子的巨额税赋。

7000多万啊,500万虽大,但相对于7000多万却就不算什么了。

看完张居正厘定的一条鞭法税额,朱由检是怀着巨大的期待,去查看天启五年所收的秋税的。

天啊!

当看到秋税数字那一刹那,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朱由检差点直接抽了过去。

500万!

天启五年的秋税竟然只有区区500万两!

朱由检是万万没想到,天启五年大明朝廷的秋税,以魏忠贤之盘剥之能,大明朝廷也才将将收到500万稍冒一点头。

500万?

只有500万,这实在离理论上的7000万,差的也太多了点。

更何况,这500多万中,还含有大量魏忠贤靠各路税监巧取豪夺盘剥而来的银子。抛出哪些,大明朝廷真正所收的正税连300万可能都不足。

也就是说,单靠大明朝廷所收的正税,就算全部拿来支付辽东的军费,也还有一个巨大的差额。

理论税额与现实收入出现这么巨大的落差,让朱由检怎能不抓狂?怎能不揪心?

朱由检感觉他能坚持着不抽过去,他就该为自己坚韧的神经点赞了。

不过,这理论上的7000万是如何变成现实这300万的?大明朝廷一年的税赋到底有多少?

被迎头一盆巨大冰水泼清醒的朱由检,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求知欲,促使他重又沉下心来,仔细翻阅着大明历年来的税收记录。

看罢大明历年的税收记录,朱由检发现,所谓7000万正税果然只是一个美妙的理论数字。

这个数字,即便是张居正厘清天下田亩的万历九年,大明朝廷也未能收齐过。

大明的税收,一直是按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定的规矩,由各地方衙门从百姓手中收取到稅赋后,先留出地方运转所需的资金后,再向京城转运那需要上缴的稅赋。

也就是说,大明朝廷拿到的稅赋,其实是各地衙门在预留完自己所需的一份后才上交的部分。这样,当稅赋收取不足的时候,地方衙门当然要动动小心思,优先满足自己所需后,再考虑京城朝廷。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衙门向朝廷上缴的稅赋,当然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大量拖欠。

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当初他为了减少百姓负担所定的规矩,会让地方衙门有了拖欠税赋的机会。

万历九年,张居正权势达到最顶峰的那一年,大明朝廷总共收到正税366万,盐税100多万,其他杂项30余万,总共也只有500多万两银子。

那可是张居正权威最盛之时,他也才收了500多万的税。这个发现,简直让朱由检差点惊掉了下巴。

嗯,相比张居正这500万,天启五年能收到500万倒也真不算差了。

看着万历九年的税收数字,朱由检不由咧了咧嘴。

可是,这总共500万的税收,最多也就才勉强够辽东的军费,其他像维持朝廷运转的费用;维修三大殿的费用;还有小冰河时期最最关键的救灾费用;让朱由检的要到那里去找呢?

面对巨大的财政赤字,再看看各地衙门历年来那更为庞大的税赋拖欠数字,朱由检真是感觉万分头痛。

朱由检从白水王二起义和澄县暴动的种种细节可以感受到,大明的地方衙门恐怕都已快烂透了。

风风雨雨走过了200多年的大明,现在真的已到了病入膏肓的时候。

救这样的大明,是真的很让人头痛。

仔细权衡了大明各处局势良久,朱由检毅然先把陕西王二起义放到了一旁。

就算王二起义是引发农民大起义的星星之火,可星火想要燎原,总也还需些时日。

朱由检已经想好,现阶段后金要发动‘宁锦大战’正好。只要他能在农民起义真正燎原之前,获得真正意义的‘宁锦大捷’。就是把后金鞑子彻底打残,至少也要给后金鞑子以重创才行。这样,他才能腾出手来,慢慢处理大明内部那异常棘手的各种问题。

要获得真正的‘宁锦大捷’,那朱由检就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以保证‘宁锦大捷’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心思下,黄立极所提,由内阁牵头,协调户、兵、工三部联合推动辽东战备计划的想法,朱由检当然会十分的感兴趣。

朱由检很清楚,王永光的辽东战备计划涉及到辽东东西数路,有超过10万以上的明军需要协调调动;更有包含登莱和天津各基地在内的,更大数量的军械粮草需要安排调配。

如此庞大繁杂的一个计划,朱由检正怕各处官僚的推诿扯皮,破坏了他的计划。现在能由官吏中更具权威的大明内阁牵头,再协调户、兵、工三部全力推动这个计划,那岂不是朱由检求之不得的好事。

所以,就在黄立极满怀的惴惴不安中,朱由检平静的开了口:“黄卿的提议正合朕意。你们内阁马上选出3人,黄卿就算一个。你们与户、兵、工三部尚书组成一个‘宁锦战备小组’,全力为朕推动辽东的战备计划。”

看看脸露惊喜之色的黄立极,朱由检语气异常坚定的补充一句:“朕的消息来自锦衣卫探报,完全可信。”

回首,朱由检又盯着魏忠贤一字一顿的说道:“魏大伴,你给朕盯紧了。此事谁要敢推诿塞责,有一个你就给朕处理一个,朕绝不容情!”

感受到朱由检眼中透出的丝丝杀气,魏忠贤身上一寒,他本能的一躬身,恭恭敬敬的应道:“是,老奴谨遵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