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忘战必危(1 / 1)

1908远东狂人 丹丘 1999 字 2022-09-03

第583章忘战必危

自从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载人动力飞行器腾空而起,到1914年,这十一年的时间,飞机这种新式机器的发展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让人惊讶的成就,在这其中,赵北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他对飞机的重视,各军事强国与工业强国也绝不会对这种新式机器投入如此巨大的关注,到了现在,各工业强国的飞机制造业正在蓬勃发展,其中尤以德国飞机制造业最为兴盛。

考虑到中国工业与技术的落后,赵北特意挑选出一批品学兼优的青年留学德国,专攻飞机制造,其中又以航空发动机制造为重点,为了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完成人才培训计划,这种留学生涯是填鸭式的,学期不过短短一年时间,而现在,这批留学生已经归国效力,陆军航空兵准将孟飞实际上就是跟着这批留学生一起回国的。

今天,当孟飞在总统府接受军衔晋升的时候,那批飞机制造业的留学生已经坐上了火车,在赶往武汉的路上了,孟飞毫不怀疑,当这批青年进入飞机制造厂之后,中国的航空工业将取得更让人钦佩的成就。

当然,孟飞现在最关心的倒不是飞机制造厂以后能为航空兵部队提供什么样的先进飞机,他现在更关心的是目前能用上什么样的飞机。

此次中枢派给他的任务是对辽东半岛、朝鲜北部地区进行空中战略侦察,这离不开性能优良的侦察机,在以前,陆军航空兵部队执行这种空中侦察任务一般是使用战斗机,但是现在,总统告诉他,就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武汉的那家飞机制造厂已经制造出一种专用的轻型远程侦察机,由于使用了德国提供的最先进航空发动机,这种侦察机不仅速度快,而且飞行高度也超过战斗机,至于航程,也能够保证执行此次战略侦察任务。

由于刚刚回国,孟飞还没见过那种专用侦察机,所以,他已决定,在授衔仪式结束之后立即去一趟武汉,接收那批工厂移交的侦察机,并顺便看看飞机制造厂如今是个什么模样,毕竟,已是半年多没去过工厂了,孟飞很好奇,因为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德国教官曾经向他抱怨过,说中国的飞机制造厂远比德国先进,德国的飞机制造业多由一些中小型的私人工厂包揽,而中国的飞机制造业目前基本上都由武汉的那家工厂垄断,而且由国家经营,也正因此,中国的飞机制造业可以集中资金和技术发展最先进的飞机,而且制造出来的飞机相当的“标准化”,不像德国飞机,型号过多,对于后勤是一个考验。

不过当孟飞就此情况向总统咨询之后,总统却告诉他,武汉的飞机制造厂只是一个原型工厂,在不久的将来,几座新的飞机制造厂将在全国各地建成,每一座工厂都将拥有独立的设计部门,这些工厂之间将进行低强度的设计竞赛,谁的飞机性能更好,空军部队就使用谁的飞机,这叫“良性竞争”,有利于发展航空工业,在总统看来,如果只建立一家飞机制造企业的话,由于缺少竞争者,这家企业最后只能变得不思进取,抱残守缺,最终导致中国航空制造业的逐渐衰落,最好的航空工业模式应该是私营工厂与国营工厂并驾齐驱,设计所与制造厂相互配合。

虽然对于总统的这个构想比较赞同,不过孟飞现在确实很难想象以后航空工业的发展情况,他只知道,就目前而言,在整个远东地区,中国的航空制造业是一流水平,而相配套的航空人才的培训,更是让人惊讶,如果从1910年算起的话,在四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陆军航空兵部队已拥有了近万名素质优良的后备飞行员,而且,这些飞行后备人才一直在坚持轮流驾驶飞机强化训练,一旦爆发大规模的全面战争,这些航空人才随时都可以投入“空中战争”。

可惜现在飞机数量不足,虽然战斗机、轰炸机总数远超日本,但是在孟飞看来,现代战争讲究的就是一个火力,飞机越多,则我方的空中火力就越强大,讲得更加直白一点,那就是,在未来的军事冲突中,军事专家们将再一次看到优势装备所带来的优势战略。

孟飞很希望中枢进一步加强对航空兵建设的投入,但是关于中枢的军用飞机采购计划,这是高度机密,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忍住了没问,他相信总统的战略眼光,当初总统就对航空兵建设非常重视,现在既然总统已决意对日采取军事行动,那么,他自然不会放松对航空兵建设的关注。

这份战略侦察方案制订的非常详尽,孟飞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其完全掌握,好在总统又给了他一份任务简报,这虽然也是机密文件,不过孟飞可以将之带回去仔细研究。

本来,孟飞还打算就这个总统选举问题与总统探讨一下的,但是没等他来得及询问,那办公桌上的闹钟已响了起来,正是上午九点半钟,距离授衔仪式只有五分钟了。

提上公文包,跟着总统离开了办公室,孟飞一脸神气的坐上那辆总统府轿车,不多时,副官将等在会客室的张广洋和那帮海军军官也叫上了车,张广洋就在孟飞身边坐下,手里也提着一只公文包,看那式样,只怕也是刚才副官交给他的,用来装机密文件。

虽然明知这有可能涉及军事机密,但是孟飞的好奇心很是强烈,再加上张广洋是他朋友,于是在汽车发动之后,他在张广洋的耳朵边问了一声。

“广洋啊,你是不是也分到了军事任务?我不问多的,就问是不是,你点头就表示‘是’,摇头就表示‘不是’。”

哪知张广洋既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是板着脸回了一句。

“你说什么?我什么都没听见。”

孟飞嬉皮笑脸的咕哝道:“你没听见?那太好了,反正我什么也没问。”

说虽如此说,不过孟飞的好奇心更强烈了,他们空军执行战略侦察任务,那么海军执行什么任务呢?张广洋是开潜水艇的,难不成,用潜水艇去侦察日本的军港?

副官驾驶这辆总统府敞篷轿车,跟着前头那辆总统专车,载着孟飞和张广洋赶到了礼堂前,由于礼堂距离统帅堂那栋办公楼不远,这路上只用了两分钟,当总统带着孟飞和张广洋走进礼堂的时候,距离授衔仪式正式举行还有一分钟,这时间卡得是非常准确。

此时,礼堂里已是满满当当坐着二百多号人,个个军装笔挺,皮鞋锃亮,武装带扎得精神,总统一只脚刚跨进礼堂,只听一声口令,礼堂里的所有军官都起立立正,目不斜视,直视前方,等总统走上讲台,众人才跟着口令敬礼,总统回礼,然后众人这才坐了回去,并顺手取下军帽,个个坐的笔直。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是为了升官,也不是为了发财,晋升军衔,对于一个革命军人来讲,并不仅仅是军阶的变化,更是责任与荣誉的升华!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一名国防军部队的军官,诸位都有一份军人的天职,军衔愈高,责任愈大,职务愈高,肩上的担子也愈重,如果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坐在这里,那么,我请他现在就离开这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中国而言,国家的前途就掌握在我们手中。现在世界局势纷乱,各军事强国无一不在枕戈待旦,作为中国的一名职业军人,我与诸位一样,都有一份强国之心,作为军人,我们理应做国民之楷模,哪里需要我们,我们便去哪里,今天,我们的汗水洒在训练场上,明天,或许我们的热血就会洒在战场上,‘国虽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不是我们好战,而是这个时代使我们不得不战,为了这个国家,我们随时都可能走上战场。”

像往常一样,赵北的开篇辞非常直白,他并不讳言战争,实际上他总是在强调战争,虽然在外国客人面前,这位总统先生通常表现的非常热爱和平,但是在国防军的高级将领面前,他却从来不掩饰对战争的渴望,因为他知道,中国与列强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能通过和平手段化解的,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

……

授衔仪式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为军官们颁发了军衔以及配剑之后,赵北就离开了礼堂,并将张广洋叫上了专车,与他一同前往统帅堂。

望着那辆载着张广洋的轿车消失在统帅堂警戒区拐角,孟飞抬起手抓了抓脸,他现在的好奇心更重了,他确实猜想不透总统交给张广洋的任务是什么。

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孟飞返回了他的那辆轿车边,但没等他上车,就听见一阵“突突突,突突突”的发动机轰鸣声,回头望去,看见一辆偏三轮摩托正向这边驶来。

这种偏三轮摩托车也是武汉汽车制造厂的产品,目前也已批量生产,不过只供应给部队使用,普通人想买到非常不容易,这种摩托车孟飞只是听说过,回国之后还是第一次见到实物。

那骑摩托的人的脑袋上戴着顶飞行员用的皮帽,眼罩风镜,上身穿了件飞行甲克,脖子上居然还跟飞行员一样系了条白色的丝制围脖,而且一部分还搭起来,正像面罩一样蒙住了脸,这打扮让人一看就忘不了。

“乖乖,这谁啊?这打扮,再配那车,拉风啊,整个一陆地飞行员啊。”

孟飞一见之下,顿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这摩托和那驾驶摩托的人的打扮让他想起了飞行员,突然之间,孟飞觉得自己不该买轿车的,他应该也去想办法弄一辆这种偏三轮摩托。

(勘误兼资料:在第581章《公元1914年》中,关于德国钢铁产量,出现了一点错误,在1913年,德国全国钢材产量是1300万吨,不是150万吨,抄资料的时候抄错了,150万吨的钢材年产量是德国1870年的全国钢材产量。多谢书友指正。

作为对比,在真实的历史中,中国汉冶萍公司在1911年的钢产量为38000吨,生铁产量稍多一些,而日本的八幡制铁所在当时的生铁产量已是汉冶萍的一倍半,钢产量是汉冶萍的三倍,值得一提的是,根据1913年汉冶萍与日本签订的借款合同,汉冶萍必须在四十年的时间里向日本钢铁企业低价输出三千万吨铁矿石,而汉冶萍在大冶所实际拥有的铁矿蕴藏量不过只有两千万吨,1911年出产铁矿石36万吨。

至于本书中所虚构的汉冶萍在1913年的钢材产量,是参考了日本八幡制铁所在1911年的钢产量,约20万吨钢。

另外,作为必要的比较,现将德国在一战前后的一些重工业数据列出,方便书友在时有一个直观的印象:1913年,德国生铁产量1400万吨,钢产量1300万吨,德国商船总吨位320万吨,德国化工产品销售额24亿马克,其中合成染料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

顺便提一下一战初期1915年时欧洲各强国军火年产量:

步枪,德国115万杆,法国80万杆,英国60万杆,俄国70万杆。

飞机,德国4500架,法国4400架,英国4500架,俄国870架。

机枪,德国8000挺,法国6000挺,英国6000挺,俄国4000挺。

在一战的最后一年,德国兵工厂每个月可制造机枪近一万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