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妥协和交换的艺术。</p>
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p>
但本质上在双方的底线范围之内进行对等的权利对等交换,求同存异。</p>
朱标想要借李善长之口达成诉求,就得允许他在当自己的口替中掺杂私货。</p>
否则,否定了李善长的建议,就相当于堵住了自己的话门。</p>
人心有私。</p>
朱标的确能替换一个更顺心意的人,却也要背负此人被百官套上奸臣小人的可能,以及自己身为太子倾小人宠奸佞的名声。</p>
所以,什么事都有个限度。</p>
权力的权威需要下面人代之践行实施。</p>
那就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当他们的需求或者说胃口,超过了为君者的底线时,就需要找一个恰当的理由,给所有妄图进步的后来者,替代者找到一个君臣之间还能够继续相宜的遮羞布。</p>
让他们能告慰自己,天家还是守规矩的。</p>
是下面的人僭越,遂自取灭亡。</p>
然后继续为皇家卖命。</p>
以上,几乎就是皇权强盛时,皇权与朝臣之间一贯的政治运转准绳。</p>
朝臣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举荐制的后门。</p>
留足了人情世故的基本盘。</p>
而朱标也达成了自己转移应天府读书人矛盾的目的,并为朝臣的人情世故设置了他们所能接受的规则限制——考试。</p>
当所有人的进步都必须有真才实学,并且经历过科举这一形式的考核后,所谓的人情举荐,终有一日还是会被慢慢规范的。</p>
朝臣们也明白朱标的底线。</p>
这是他最大的宽宥了。</p>
能温水煮青蛙,福泽他们这一代也就够了,至于后来人,自然有后来人的方法。</p>
如果没有,那也是他们无能,与自己何干?</p>
“诸卿还有本奏否?”</p>
随着大朝会继续,科举之后一项项收尾的进程,朝野上下日常的钱粮盐铁,兵卒税收的运转,以及田亩清丈事宜的预备,整个朝会也在高效运转了一个多时辰后迎来了帷幕。</p>
朱标照例的询问了一句。</p>
实际就是昭示着大朝会结束示意。</p>
却没曾想。</p>
往常百官都该默契站好,整理一下衣冠准备退朝,回各部衙门处理政务的关口,一名吏部主事却出列站在了文武百官之间,拱手执礼道:“太子殿下,臣有本奏。”</p>
此刻,文武百官乃至太子朱标的目光都没有汇聚在此人,而是汇聚在了吏部的最高领导人,吏部尚书刘崧的身上。</p>
自汉唐以后,朝会几乎就奉行一个君臣默契的潜规则。</p>
能拿到大朝会上议论的国策,基本就是已然确认的事宜。</p>
所谓的这些国策和事宜登上大朝会之前,国策的执行人或是建议者基本都会单独与皇帝,在御书房磋商好基本的准绳。</p>
旨在大朝会上,进行一些拾遗补缺的讨论,同时。维系一个身居高位的官员不专权不善权,为君者听取建议,相互成就的名声罢了。</p>
但同时。</p>
为了国策的顺利通过。</p>
践行国策的官员,一般都会提前知会政治盟友,以达到替自己壮声势,辅佐国策顺利施行的目的。</p>
这也就是所谓朋党的雏形。</p>
可当所有人的目光汇聚在吏部尚书刘崧的身上,大家又都彼此注意到这点时,一个怀疑便合理产生。</p>
朝会结束了,你来个突然袭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