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们集思广益,最后决定利用海边沙滩松软的便利,采取挖壕堑的办法接近明军滩头阵地。
这样能够使得明军火炮的射程优势发挥不出,接近到了五十步内,就不是比鸟铳手的质量和效率,而是比绝对的数量。
很明显大金军有接近两万鸟铳手可以出动,明军那里恐怕连三千人都不足。
本来孔有德是准备蛊惑大家如同东江兵那样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夜袭夺取明军的滩头阵地。
他认为只要陷入混战,在己方绝对兵力优势下,歼灭一大半滩头阵地的“红旗军”完全做得到。
谁知事与愿违,其他将佐见到红旗飘飘就发怵,此时兵行险招不会有哪个将领肯追随,如今只能选择按部就班。
没等到后金军挖掘到滩头阵地,三天后,明军主动放弃后上船走了,至此后金军全取朝鲜半岛。
阿济格是军人,心底里对能战之人有好感。
他验看过义州防线层层叠叠的尸体,亲眼查看了马光远、马光辉俩兄弟和几十个家丁经过激烈厮杀后阵殁的惨烈。
他上书八哥很公正的阐述了义州的恶战是打得如何艰苦,为孔有德等等夸功,为马家兄弟讨要抚恤和追赠。
九月初三,古北口关城方向出来的一支大概六七百人规模的骑兵队伍找到了家主。
这彪人马是“红旗军”骑兵正兵,他们因为出现意外在从夔州府疾驰京师的几千里路上掉队了。
他们在孙刘庄集结后得到旗卫传达的消息,然后在裴大能亲自带领下于八月底赶到已经有李若琏带着一个把总锦衣卫参与驻守的古北口。
得知家主的计划是从古北口关城外的山道回师,“红旗军”骑兵哪里肯坐等,他们一致要求出关接应家主得到了李若琏的放行。
没几天,他们遇上了大部队,使得跟随黄汉回家的队伍又多了两千匹战马、挽马参与托运物资,老百姓中不少实在走不动的小脚女人和体弱者骑上了战马。
裴大能见到家主后把这段时间在中原经营的情况详细回禀。
建奴从宣大退兵,大功在手的保安州知州阎生斗和诸多官吏投桃报李,他们举荐拥有从六品试百户虚衔的“红旗军”猛士沈思孝连升三级。
判官李师圣带队,沈思孝率领他的三十六个骑兵八十步兵押着俘获的鞑子建奴五十三人赶去京师献俘。
保安州官吏有守土大功还抓到了后金军俘虏几十个,举荐沈思孝成为正五品守备营千总不可能被兵部驳回。
建奴退了,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应对流寇肆虐,负责保障中原屯田收成的谷如山在八月底带领人马离开竹帛口回到侯家庄、“忠义堡”。
彰德府屯田正在进行秋收,千万要保证颗粒归仓。
虽然中原屯田只达到中下年景,但是由于种植了五十万亩马铃薯、甘薯、玉蜀黍,和五十万亩麦子、黍米等等,估摸着收获的粮食能够养活百十万人。
没有知识的军人是愚蠢的,要使得汉人不会被野蛮人征服,必须建立一支有文化有见解的军队。
为此黄汉不遗余力强化教育,经常召集将佐学习、开会讨论当下大明形势,每一位将佐必须给麾下上课进行并且组织讨论。
流寇的形成如今“红旗军”将士们人人都了解得透彻,流寇不是一次决定性大战后就能够剿灭是“红旗军”将士们的共识。
只要还存在大量频临死亡边缘的饥民,流寇就会死灰复燃。
经营河南彰德府“忠义堡”屯区积累的成功经验使得将士们都知道剿灭流寇的第一要素就是消灭饥饿,使得流民定居能够耕种自食其力,尽可能做到耕者有其田。
旗卫河南军情处负责人裴大能知道“红旗军”沿着长江布置根据地的五年计划,已经获知长江北岸的安庆府将要经营成为堡垒城池。
他主动请缨在已经如臂使指的“忠义堡”和开辟的新堡垒安庆府城之间选一地苦心经营。
有粮食、地盘和十几万人口,有强大的武备支持,谷如山在“忠义堡”已经具备了实力,裴大能的旗卫也得到了发展,越过黄河联通长江势在必行。
“红旗军”以后有可能不间断进入中原剿寇,那里会被流寇反复蹂躏民不聊生,官军进入中原腹地也会面临饿肚子的大问题。
未雨绸缪很重要,偏离洛阳、开封、庐州这些名城、大城选择一座土地资源雄厚的城池染指,把那里经营起来囤积粮食,组织流民屯田善莫大焉。
裴大能和黄汉共同商议之后看上了颍州这个隶属于中都凤阳府的州城,此地离安庆府八百余里,离彰德府一千余里,恰到好处。
九月十二日,黄汉率领主力进入古北口,后面还会有老百姓陆陆续续到来,断后的憨子和杨大年不急着入关,他们总要等到没有成群的汉民依旧被发现时才会结束断后任务。
高有谋如今真的很精明,他留守居庸关没几天就得到建奴人马出关的消息。
后金军全部退出关外,内山关安全无虞,高有谋立刻离开居庸关赶到古北口,目的当然是等待黄汉归来也分润到一些功劳。
果然,没几天主力就满载而归,高有谋这个品级最高的文官理所当然成为统计缴获上报军功的负责人。
出关之战前前后后整整一个月,计斩杀后金军六七千,其中真奴一千五百,鞑子三千余,旗丁和包衣奴才接近三千。
擒拿制造觉华岛大屠杀的元凶武纳格,缴获战马和大牲口超过三万头。
这些还不足以夸功,关键是解救了十几万汉民带回关内,捷报送达京师之时,朝堂上在这之前已经吵翻了天。
主要原因是黄汉率领人马进入山西抗击后金军入侵,而这彪人马特立独行,居然在保安州大胜建奴后不声不响从张家口出关了,从此以后了无音讯。
哪有放着关内的建奴不打,跑出关外后无影无踪的道理?大明朝堂上,文官武将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