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二年,留在安庆府过年的黄汉有秦妡怡和楚楚陪着日子过得飞快,转眼过了正月十五。
黄汉抽调了三千内地骑兵,收编了两千战斗力说得过去的流寇马贼,选了五千有骑术的青壮年流寇随军服务,再次北上回山海关的人马高达四万。
被判处劳动改造的几万流寇不带着他们穿州过府,而是在安庆乘船转运,这一次不全部送去关外。
几万被裹挟的流民将要去南通州、泰州围堰造垛田,以后会安排他们去开拓美洲。
选出流寇、流民中的三万青壮年,包括他们的家小达到十二万余,这些人直接送去海南岛伐木开垦土地等待移植橡胶树、培植树种。
橡胶园从无到有,前期投入的工作量巨大,十二万余人,除了特别老已经失去劳动力和低于十岁的孩子,其他人都能够获得力所能及的工作。
秦妡怡纵然一百个不乐意,但还是委委屈屈带着她麾下的女兵返回四川。
因为黄汉分析得有道理,剿灭流寇跟平定辽东同样重要,女兵营面对流寇具备优势,面对满蒙骑兵完全处在逆势。
川北处于跟流寇对峙的状态,一旦“红旗军”从辽东抽身,发动剿寇大战之时,汉中将要成为主战场之一。
这段时间不但不会从四川抽调兵力,还会增加人马,现在把“红旗军”布局四川的人马不远万里调往辽东,岂不是浪费人力、物力?
秦妡怡出身将门,从小就练习弓马参与军事训练,当然懂这些道理。
夫君制定了先灭建奴后灭流寇的计划,为了确保计划不被打乱,稳住养母秦良玉,让她有些耐心。
四川采取一两年守势,乃是重中之重。
如今秦良玉年纪大了,脾气见长,黄汉的分析认为是更年期综合症的表现,但是这个时代没有这个理论。
眼看着马祥麟、张凤仪、秦翼明等等白杆兵大将根本劝不住她。
而秦妡怡如今的身份不一样,她不仅仅拥有大明总兵官的实授,还是王侧妃。
王侧妃的身份当然要高于诰命夫人,秦良玉是个严守本分的人,自从养女秦妡怡拥有侧妃册封后,就不以长辈自居,以朝廷礼仪面对秦妡怡。
因此在秦良玉一意孤行之时,整个四川恐怕只有秦妡怡能够阻止她。
此时朱大典已经得到了高迎祥的回信,相约在开封详谈换俘事宜,高迎祥言辞凿凿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确保前来洽谈的所有人员的安全。
早有心理准备的朱大典欣然赴约。
腊月和正月,暹逻湾附近海面风平浪静,气候宜人,在后世是最佳的旅游观光时期,诸多拥有洁白沙滩的岛屿上游人如织。
龙武水师主将黄勇率领二十七艘战船在崇祯十一年腊月底出现在暹罗湾外海,情绪激动的郑芝龙没有在自己的旗舰指挥他率领的二百余艘战船、武装商船。
他在见到应约而来的龙武水师那一刻就主动带着最器重的大儿子,十五岁的郑森和几个主要头领上了黄勇的旗舰“汉江郡王号”。
为郑氏集团在南洋打下一片立锥之地是黄汉早就计划中的。
为此黄勇跟郑芝龙多次沟通,明确告诉郑芝龙,以后在南海来往的商船都需要向龙武水师上交通行费。
只要交钱买路的商船都会获得龙武水师保护,不论国籍,郑家要在南海搞事情就是跟龙武水师搞摩擦,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
相当于是软硬兼施,郑芝龙得到黄勇指点,占领马六甲海峡东入口,建立老巢。
这里有当今世界最繁忙的航线之一,只要有实力,在马六甲海峡抢劫商船、战船会得到巨大收益。
为了下半辈子能够继续作威作福称霸一方,郑芝龙押上了全部赌注,又因为宿敌刘香、李国助已经旗帜鲜明投靠了“汉江郡王”。
一个在小吕宋抢地盘、扩大势力混得风生水起,领土已经有了一百几十里方圆,人口发展到了一二十万,其中汉人占一半有余。
一个在倭国抢劫商船,侵吞岛屿,向交战的幕府军、教徒军走私武器,运出黄金、白银、铜锭两头发财,日子越过越红火。
相对而言反而是郑芝龙不好混了,两股最大的敌对势力有了管束,南海又有“龙武水师”在经营金门岛、香港岛。
郑芝龙用不着防备被谁突袭,带上了能够远航的所有战船,挑选了八十艘最好的武装商船。
他之所以带上已经满十五岁的儿子郑森,是因为打听到了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汉江郡王”有可能再次选拔八个少年亲卫弟子带在身边言传身教。
十八芝之一的施大瑄都能够让自己的二小施显跟在“汉江郡王”身边学习了两三年,郑芝龙哪肯甘居人后。
况且他认为长子郑森文武双修,有秀才功名,比施大瑄家的两个小子强了不知多少倍,如果能被“汉江郡王”亲自调教两三年,肯定如虎添翼。
历史上的郑芝龙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长子郑森曾经在崇祯十七年拜在当时名噪一时的东林党大佬钱谦益门下,跟顾炎武同窗就读。
如今的历史面目全非,郑芝龙敏锐发现“红旗军”体系新学教授的才是真正的知识,被“汉江郡王”调教的弟子前途无量,他当然要为儿子竭力创造机会。
旗舰“汉江郡王”号服役已经一年有余,这艘排水量达到三千吨的一级战列舰核定乘员就达到七百七十人。
现在加上郑芝龙的几十人和黄勇直领的一个把总和赞画部将佐、通译、军医、护士等等,船上有乘员一千五百余人。
龙武水师还有九艘战船护送编队航行的二百余艘商船返航了,船队满载铜锭、大米、棉花、生铁、香料等等物资。
预计年底能够赶到南通州卸载,运去汉城港的货物恐怕要到正月十五才能够卸货。
黄勇见到了郑芝龙的船队,也看到了武装商船上有不少携家带口的老百姓,知道郑家没有藏私,几乎倾巢出动,很满意郑芝龙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