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五章:洪承畴来投(1 / 1)

西安城外中军营地,孙传庭在蒙古包里见到了一位老相识唏嘘不已。

“红旗军”主力戎边塞外,跟鞑子鏖战十余年,瞧上了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的蒙古包,所有的工兵都能够熟练掌握搭建技巧。

只要预计驻扎时间达到十天半个月,都会搭建许多蒙古包和行军帐篷混合使用,最大的蒙古包能够容纳几大百人就餐、开会、学习、演出。

时过境迁,原本一直混得比孙传庭好的老相识如今头发花白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这个面积不大但是里面温暖如春的蒙古包不是办公场所,而是属于孙传庭的私人空间,既算作卧室也用作书房,接待来访者还是头一回。

这位不速之客乃是原大明三边总制洪承畴。

他命大,从断粮的西安连夜突围逃到丰塬后,身边还有十几位心腹护卫。

遭受惨败罪莫大焉,心如死灰的洪承畴多次想从塬上的悬崖处飞身一跃一了百了,可是他太爱惜生命,没法对自己狠一点。

身处绝境的洪承畴从来没想过投降流寇,也没有考虑投奔建奴,但是他也不敢冒冒失失跑去潼关求助。

洪承畴最后决定暂时做个隐士,躲在塬上作壁上观,以图日后东山再起。

他和十几个心腹跑出来时怀里都揣着金银财宝,“四方钱庄”发行的金币也携带了不少,日子能够过得下去。

陕西境内大大小小的塬太多了,流寇根本管不过来。

天高皇帝远的塬上基本上被宗族势力统治,祖祖辈辈生活在塬上的世家大族中都有读书人,基本上没有不读书的族长。

丰塬、陈刘塬、下塬等等塬上管事的族长、族老们见到了谈吐不凡的洪承畴。

都无一例外感觉到了洪承畴的官气,意识到这位爷有可能是某位被流寇打得逃亡的大官,礼敬有加。

交通不方便的塬上信息当然闭塞,洪承畴如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云里雾里过了两三年。

可惜私心杂念太多的洪承畴静不下心来悟道,无法成为世外高人,他留恋尘世间,渴望官位、渴求权力,期待着重返朝堂。

今年秋后,流寇发动夺取潼关的号召在陕西传得家喻户晓,闭塞的塬上也得到了消息。

谁知没几天就有消息传来,“红旗军”、白杆兵、川军合计五万余人马出川已经把汉中团团包围,几万驻防山西的“红旗军”西渡黄汉瞬间夺取延安府三州十六县。

高迎祥带领流寇主力无所适从,已经退守西安城。

等了两三年终于等来了王师,洪承畴不淡定了,果断带着十几个心腹下塬,经过多方打听,得知孙传庭已经是“红旗军”的高官。

他当然知道“红旗军”早就不是朝廷能够指挥,也能够感觉到“汉王”应该不会傻到被朝廷掌控,因此现身求见孙传庭。

对事不对人乃是孙传庭的性格,他不是小肚鸡肠之人,虽然在跟洪承畴共事之时被阴了几次,见洪承畴表明投靠“汉王”的态度后留洪承畴一干人在军中住下。

孙传庭立刻写信派出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师,至于“汉王”如何处理此事,是否安排洪承畴职务,就不是他能够左右。

洪承畴居然还活着,而且这辈子注定做不成汉奸了,黄汉见到了孙传庭的书信,本来还想着以丧师失地的罪名斩立决算了,但是思前想后,还是决定留洪承畴一命。

改朝换代之时,软骨头多些好办事,都是如黄道周、刘宗周、范景文等等刺儿头多麻烦?

洪承畴这个人还是有能力的,曾经是赫赫有名的三边总制,留下他做官无伤大雅还能够起到千金市骨的效果,何乐不为?

黄汉没有写回信,而是采取旗语、密码传递的方式传达命令“准洪承畴进京,五日内到达予以重用!”

西安到京师两千几百里,沿途有原大明的烽火台也有“红旗军”突击修建的望楼,现在这些军事设施都在发挥作用,都至少有一个卫所军小旗驻守。

利用这些设施采取旗语灯光密码互相联络的方法传递消息,从京城发出的如后世电报般的内容一天一夜就能够传达到西安城外大军营地,六百里加急三四天时间才能够送到。

给了洪承畴五天时间赶路,逼着他骑马跑出接近六百里加急的水平,也算是对他的惩罚,单看看他能不能对自己狠一点。

洪承畴太迷恋权力,为了得到重用给“汉王”留下一个好印象,他一路换马疾驰,路况好的地区居然冒险赶夜路,还真在第五天下午赶到京城。

既然准备留用洪承畴,就不会羞辱他,黄汉摆下接风宴,邀请郑国昌、梁廷栋、阮大铖、张凤翼等等文官陪同。

洪承畴确认“汉王”将要在大年初一建立“大汉帝国”登基称帝后,主动跪拜宣誓效忠,第二天他就加入了劝退大臣的队伍,进入紫禁城劝崇祯识时务。

时光荏苒,转眼间京畿之地就是寒风萧萧,飞雪飘零。

但是这个严冬真的不太冷,因为绝大多数老百姓心中都有热情的火焰在燃烧。

“汉王”执政,京畿之地没有饥民,纵然天寒地冻,但是跟以往绝大多数升斗小民都无所事事大不相同。

几十上百万青壮年在钢铁厂、车辆厂、水泥厂、机械制造厂等等隶属于股份制大企业的实体工厂工作。

十几万妇女也在毛巾厂、织布厂、纱厂、印染厂、被服厂等等单位获得了比青壮年男丁低不了多少工钱的工作。

开酒馆、摆摊做夜市、卖早餐,开鸭血粉丝店,哪怕是卖烤红薯,由于有了可支配收入的人群大幅增涨,小生意都好做了太多,盈利能力自然水涨船高。

从严管理官吏,治理军队,吃拿卡要现象越来越少,自由经济得到了良性发展,基层百姓的日子好过了,眼神都灵动了许多。

这段时间虽然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得很明显,但是物价平稳,精米的价格从来没有高于两块银币一石,马铃薯、甘薯、玉蜀黍的价格还稳中有降。

杂粮价格低直接推动了养殖业健康发展,老百姓饲养鸡鸭鹅、喂猪也能够发家致富。

收入多了的升斗小民生活质量水涨船高,绝大多数家庭舍得购买蜂窝煤取暖,舍得把大炕烧得热腾腾。

夜幕降临,太多老百姓舍得点上猛火油灯,一大家子盘坐在炕头谋划着来年用攒下的银币给自家盖上一栋小楼,用上明亮的玻璃窗。

太多京畿之地的老百姓感叹:“还是‘汉王’好啊!咱老百姓有福了!”

这不是虚言,攻心为上不仅仅针对敌人,也同样适用于争取民心。

“红旗日报”刊登文章,新戏寓教于乐,宣传队走村串户进行面对面宣传。

绝大多数老百姓都知道建奴被灭了国、鞑子被打得跑到了天边,流寇被杀了七七八八,剩下的被团团包围在西安城里。

大家一致公认太平盛世即将到来,老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进入崇祯十三年的腊月,“汉王”越俎代庖管理大明已经三个多月,官场风气被扭转,混日子的渐渐地混不下去了,有能力的官吏得到了被提拔任用的机会。

卖官鬻爵被杜绝,纳捐当官的旧制度被取消,找门路送礼跑官者面对上升期的“汉王”体系,总觉得无从下手,都消停了。

吏部尚书温体仁慎独的性格在“汉王”系混得风生水起,他主导下的官员任免和提拔基本上做到了铁面无私。

吏治清明是政治清明之本,唯有如此国家才能生气勃勃。

绝大多数士大夫的书没有读到狗肚子里,他们都看到了周围的变化,特别认同“汉王”拿出真金白银推广六年义务教育,都知道跟以前两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