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三百五十斤的炮用来守城和放战船上,分两种,一种是倍径十二的长炮,射程可达五百步以上,用六斤大铁弹。
另一种是倍径七的短炮,炮壁加厚,内径为九,射程为一百步,用霰弹,装一百六十粒小铅弹。
这三百五十斤的重炮不用颗粒火药,同等的威力,发射一次需要火药两斤六两,改成颗粒火药之后,只需要一斤八两。
第二种是两百五十斤中型炮,也分两种,前者长九十六公分,倍径十,射程可达三百步,用四斤铁弹,后者倍径为七,射程一百步,用霰弹,装一百二十粒小铅弹。
这炮加上炮架也不到三百斤,可以在野外配合武钢车,用两匹马骡拖着走。
第三种是一百五十斤轻型炮,长八十公分,倍径为六,射程七十步,用霰弹,装八十粒小铅弹。
第四种是一百七十斤铜炮,长八十公分,倍径为六,射程七十步,用霰弹,装八十料小铅弹。
第五种是一百七十斤钢炮,长八十公分,倍径为六,射程七十五步,用霰弹,装八十料小铅弹。
火器局现在就造了三种型号,七种炮。
所有炮有效射程,或者说最大杀伤射程,大概在六七成。(比如射程七十多步的钢炮,四五十步内杀伤力是最大的)
最轻的铁炮和铜炮和钢炮,都是为了野战打造的,两三人可以抬着跑。
此时炮手全是赵与芮王府少年和信州矿工,他们经过训练之后,目前最快可以达到三分钟左右打一炮。
但这样射速的炮管是用不长的,如果想长时间保持火炮射击,并保护炮管,最好是在十分钟以上射一炮。
所有的炮里,钢炮最经用,但成本也最高。
火炮以铸铁改用铸钢,原本到明末时才出现。
当时后金重用汉人工匠刘汉等,以失蜡法打造了当时最强的火炮,他们还创造性的化铸铁为铸钢,以复杂的退火、淬火程序处理火炮的不同部位,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
但当时的炼钢术,用的还是传统的灌钢法,用沈括的话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钢。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有一段炼钢术,翻译过来就是:“手风箱冶铁炉,世上锻铁所称的钢铁,是先把熟铁弯曲盘卷起来,又将生铁陷入其中,然后用泥包裹好加以烧炼,炼好后再加锻打,使熟铁和生铁互相掺杂渗透,这样锻炼出来的钢就称为“团钢”,也叫“灌钢”。这其实是一种假钢,只不过暂时借生铁提高熟铁的硬度,经过两三次烧炼之后,生铁自然变熟,则得到的还是熟铁。然而天下人都不以为这办法有什么不对,大概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是真钢。我出使河北时,曾到磁州的锻坊看炼铁,才知道什么是真钢。凡是铁里面含有钢的,如同小麦面粉和成的面团里头有面筋,把面团的软面洗干净了,才会见到面筋。炼钢也是这样,只要取精纯的熟铁烧炼锻打百余火,每次锻打都称称重量,锻一回轻一回,直到屡次锻打而斤两不减,那就是纯钢了,即使再炼上百次也将不会再有损耗。”
灌钢术从南北朝开始推广,到明清后,甚至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还在西北四川等地流行。
沈括在北宋就提到了百炼精钢的法子,但大伙可能为了省事,又或者为了节省成本,无人愿意一直锻打,百炼精钢。
赵与芮这边试用了沈括的法子,确实比较麻烦。
沈括说要打一次称一次重,其实前面几十次可以不称,因为肯定会锻一次轻一次,到后面时,就要不停的称重,打到重量不会变化时,就证明成功了。
这么做的效率是非常低,成本也高。
一百斤精纯熟铁,最后得到二十斤钢,大概五比一。
正因为耗费工时,制做艰难,金属收得率低,所以古代通常用来制造宝刀宝剑,普通的金属用具,极少用到百炼精钢术。
赵与芮这边工匠极多,而且从信州矿场出来时的铁料,大部份是精纯的熟铁,所以他为了以后做火铳,正在屯集百炼精钢。
匠作局刘福这时对赵与芮道,现在这边每月产重炮十门(用实心弹和霰弹各五门),中型炮十门(用实心弹和霰弹各五门),轻型炮十五门(铁、铜、钢各五门),同时能储存精钢一千斤。
“每月产炮三十五门,精钢一千斤?”赵与芮显然对这产量并不是很满意。
来到定海快一年半,占了济州岛也快一年,他到处收集工匠,岛上工匠户过千,帮忙的人员也有数千,但岛上到处用工,确实现在忙不过来。
济州岛是他的大后方,大工厂,赵与芮以工厂模式管理,全员管吃喝住行,投入巨大,这样的产量肯定不是他能接受的。
还得再多招募些工匠和人口来。
当然,等岛上大部份基建完成,建筑完成,他可以慢慢多出很多人手。
“让火器匠们多想想办法,如何提高射程和威力,还要保证火炮的耐久度,谁能想到办法,或有重大发明,给重赏,赏钱,赏田,赏房子,表现特优异的,本王可帮其本人或亲人,在朝廷买官出钱。”
赵与芮这番话说出来,围在赵与芮身边的一波工匠们脸色大变,惊喜交加。
古代谁不想当官,两宋还能光明正大的买官。
但这官价高啊,定海县九品官都要十几万贯,一般人哪买的起。
现在赵与芮说谁有重大表现和发明,他可以出钱帮忙买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