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
鲁肃指指万里长江,道:“需得派骑兵在南岸日夜逡巡,绝不可让曹军掘了南岸的江堤!”
吕蒙、黄盖悚然一惊,这才想到,敌军如果蓄意报复,把南岸也掘开,那南昌也是非常危险的。
吕蒙身上出了冷汗,知道若没有鲁肃提醒,也许江东人都忘了这事情,极有可能被敌军以此反击。
幸好鲁肃考虑到了他不曾想过的东西,为江东查缺补漏。
对于名声不显,很少亲自上战场的鲁肃,他的尊敬程度远逊于坐镇中军的周瑜。
以前他只以为鲁肃是个温厚长者,现在他却佩服起来,认识到江东文武诸臣,唯有鲁肃心思最为缜密。
“好在敌军若想掘开长江,人多了容易被发现,人少了起不到作用。倒是不用过于担心。而且柴桑背靠庐山,地势正高,应该无碍。”
鲁肃安慰二人,说起庐山,莫名想起曹无那首诗,不禁又叹了口气。
建安五年,乌程候、讨虏将军孙策意外遇刺身亡,年仅十八岁的孙权骤登高位,各地蠢蠢欲动,隐有不臣之心。
诸将无礼,唯有周瑜以主公之礼对待孙权,作为表率,长史张昭传召各郡,“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大乔联络各世家,安定人心,江东诸将始有归附。
临淮豪族子弟鲁子敬,就是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情况下投奔孙权。
孙权最急需的就是自己的嫡系势力,二十八岁的鲁肃遇到了知遇自己的主公,两人彻夜长谈,鲁肃微醺,指点天下,于卧榻之上升起豪情壮志。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进伐刘表,竟长江之所及”、“建帝号以图天下”。
踏上策成,江东以此为国策。
如今八年过去,荆州已属曹操,荆扬合一已成梦话,竟长江之所及更不可能实现。
夕阳里,黄盖、甘宁仍在说着军中勇武之事,可鲁肃呆愣在那里,已经不在讨论之中。
他默默咀嚼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半晌才喟然长叹:“因身在局中,才无法破局,这曹无,难道那时就算到了现在了么?”
……
曹无当然没有想到这么远,他抄那首诗,只是单纯的遇到孙权在庐山打虎,才让阿大写下来的。
此刻,他正骑马在夏口城中漫步。
小红马的后边,拖着一根绳索,绳索绷紧,另一头拴着一个青年书生。
书生双手北拴住,夏口城中洪水退了一些,但还是能没过膝盖,书生踉踉跄跄的在水中走着,脸色阴沉,目光阴翳的看着马上的曹无。
曹无与赵俨并辔而行,一开始赵俨还频频回头,后来发现曹无视这书生于无物,便也装作不在意。
赵俨道:“连日下来,决堤口已慢慢堵住,洪水渐少。加上大军救援及时,江夏百姓应该能活下不少人。可是大灾之后的事情,着实难办。”
在原本的历史里,曹魏也有过荆州官员,却只是督管一两个郡,比起赵俨这个真正的荆州刺史,权力差了太多。
但相应的,权力越大,漏洞也越大,赵俨需要收拾战后的烂摊子,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偏偏他年级尚轻,虽然出身颍川,家中也是大户豪族,却不是荀家、陈家、钟家那样的超级世家出身,手下无钱无粮无人,堪称一个三无刺史。
朝廷的任命文书还没下来,他已经预感到了面前的重重困难,只能来找一手推荐了自己的曹无商议。
“说说听听。”
曹无想着心事,漫不经心道。
赵俨知道曹无要去城外帐篷休息了,他已有了待曹无如主公的觉悟,丝毫不在乎曹无散漫的态度,趁着出城的时间,抓紧道:“一则是江夏百姓失了良田家业,灾后恐怕串联起来。二则是粮道被洪水淹没,粮草难以供给。”
说完,他等着曹无给出解决办法。
曹无道:“粮道被毁倒是不难,襄阳、江陵这些大后方仍在,等大军北去,留下的战船可以用来运粮,以弥补陆路运输的不足。驾船来回,也可以继续训练水师的能力。”
赵俨点头,这一节他也能想到,只是仍有疑问,他双手拱起,虚作了个揖道:“士兵、船只,应该不难,但是粮食就需丞相来协调了。”
说的是丞相,他却心中如明镜,他这个刺史,来的太简单了,京中不知有多少人觊觎,使绊子的人绝不会少,想要来钱粮,实在难上加难。
这就需要曹无去美言了,他见识过了曹无在曹操心中的分量,期待着曹无能帮助他,等他坐稳了荆州刺史,也会投桃报李,襄助曹无夺权。
曹无却摇摇头道:“不用这么麻烦。伯然,你听过以工代赈么?”
“以工代赈?”
赵俨愣了一下,却不知这是什么意思。
跟在二人身后,被小红马拉扯着踉跄前进的书生,竖起了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