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迪尔利用骑兵的拖延战术为自己争取了时间,在高于河谷地势的塔尔山山坡上提前部署了重型火炮和轻型骆驼火炮(即小黄蜂)。</p>
纳迪尔亲自带领主力部队紧密聚集在火炮下方,严令保持安静、克制火力,直到帝国军队进入火炮射程范围,身体尽量贴伏地面,没有他的命令决不许开火。</p>
帝国军队声势浩大地杀过来了,“战场上的冲动让他们以为胜利就在眼前”。所有的部队主官谨遵主帅将令,中路和侧翼同时冲击,试图包围并从各个方向全歼他们的敌人。</p>
眼看帝国军队靠近了,纳迪尔军的火炮从山间开火,瞬间炮火轰鸣,无数的炮弹直接砸入帝国军队的中心,结果造成帝国军队紧凑的队形中“数百名士兵像黄瓜一样断成两截”,首尾不能相顾。</p>
然后,当侧翼的帝国骑兵部队冲锋逼近时,纳迪尔军竟然排列出严整的火枪队形,前方以两道木质拒马和无数的陷马坑阻住骑兵冲势,所有的火枪手统一打出了一波齐射。</p>
第一波射击永远是最有效的,因为每个人都做好了射击准备,而射击过后腾起的硝烟会模糊视线,重新装填弹药后容易迷失方向。</p>
数百匹马和骑士应声倒下,在地上苦苦挣扎,后面的骑兵则踉踉跄跄进入弥漫着硝烟和尘土的战场。</p>
帝国军队的前锋部队彻底失败了,他们未能冲进纳迪尔军的阵地。</p>
大炮和火枪持续不断地发射着弹丸,回声在山谷中重合,巨大的噪声已经让人麻木,纳迪尔军还在一次又一次向帝国军队开火。</p>
帝国军队的将军们试图挽回秩序,但炮兵部队被落在了后面,无法对前方混乱的部队实施炮火支援,不论是新军火枪手,还是侧翼的骑兵部队,簇聚在狭窄的山谷中,不断承受山坡上纳迪尔军炮兵的轰击,形势乱成一片。</p>
不得不承认,纳迪尔选择了一个理想的战场,并设置了一场完美的伏击。帝国军队空有兵力优势和先进武器,但在炮火猝然轰击下,且受困于地形的限制,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p>
正午时分,帝国军队开始放弃战斗,四散奔逃,死伤八千余人。</p>
纳迪尔的骑兵部队追击了十余里,再次俘斩四千余,后面为防帝国军队反扑,纳迪尔召回了骑兵,引兵缓缓退往一个叫做法鲁巴德的小镇。</p>
纳迪尔军在此休整了一夜后,并没有选择乘胜追击,反而带兵撤回了马什哈德。</p>
据悉,在阵中督战的伪沙阿塔赫玛斯普二世曾力劝纳迪尔对败退的帝国军队予以衔尾追杀,一鼓作气打到伊斯法罕,推翻阿巴斯三世的统治。</p>
为此,他与纳迪尔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怒气冲冲地带领侍卫离开了军营。</p>
谨慎小心的纳迪尔明确拒绝了这位沙阿的建议,认为大军应该先行返回马什哈德,将这场伟大的胜利传至整个呼罗珊和赫拉特,以此彰显自己的声威,并招揽更多的地方部族武装。</p>
在这场战斗中,固然是纳迪尔选择了正确的战略和有利于己方的战场,但持火枪的步兵和重型火炮是纳迪尔军的致胜关键。</p>
早在齐国军队进入波斯境内,以凶悍的火炮不断击败吉尔扎伊人,并最终帮助阿巴斯三世收复伊斯法罕,纳迪尔就深刻意识到火器将是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随后便将它运用到极致,不断击败周边一个又一个敌人,从而开创出这般局面。</p>
在纳迪尔军,步兵是整个军队中最“波斯化”的部分。他的士兵们尽管出身各不相同,但并非全部都是雇佣军。</p>
骑兵大部分是部落成员,很多人还是非波斯裔(甚至还有些人是非什叶派信徒)--阿夫沙尔和恺加部落的土库曼人、库尔德人、干草原土库曼人、阿卜达里人及其他。</p>
步兵主要是来自呼罗珊农业地区的定居波斯农民和年轻的城市居民,他们同样地在纳迪尔统领下,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表现出难得的进取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p>
此次马亚梅会战,纳迪尔战胜了强大的帝国军队,毙伤俘帝国士兵超过一万三千余,震动了整个波斯,并在奥斯曼、阿富汗、布哈拉、俾路之,乃至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p>
萨法维王朝的中央政府似乎并非像表面上那般强大,帝国军队也没有传说中那般战力强悍,只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战场,布置好针对性的战术,纳迪尔军是可以战胜他们的。</p>
随着这场战役的胜利,纳迪尔在呼罗珊地区获得了极高的声望。</p>
此前,那些来自阿富汗和布哈拉的部族来投顺只是畏于纳迪尔的军事威胁,不得不选择与他合作,奉献出部族里的战士供他驱使。</p>
那么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纳迪尔可能会成为第二个马哈茂德,将会带领他们沿着吉尔扎伊人的曾上演的剧情,再次掀翻萨法维王朝,继而征服这个古老的帝国。</p>
十年前,谁又能想到,马哈茂德仅带领一万余部族武装就能打穿整个帝国,并在古尔纳巴德一役中,重创帝国军队,最后攻陷伊斯法罕,俘虏帝国沙阿。要不是齐国人横插一脚,说不定就彻底完成了改朝换代,实现阿富汗人统治波斯的宏大目标。</p>
而现在,纳迪尔的实力比昔日的吉尔扎伊人更为强大,军队规模超过五万余,不仅有彪悍的骑兵,而且还有大量装备火器的步兵,更兼据有广阔而富饶的呼罗珊地区倚为根基。</p>
如此雄厚的本钱,纳迪尔自然也生出几分野心。</p>
嗯,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也。</p>
不过,萨法维王朝的身后站着的是印度洋地区霸主齐国,由不得纳迪尔不为之谨慎从事。</p>
不过,在纳迪尔看来,齐国人来到波斯,所图不过商贸之利,断不会为了萨法维王朝跟自己拼个你死我活。</p>
倘若,自己能取而代之,许以齐国重利,他们必然会改弦易张,像支持萨法维王朝一样,掉过头来扶持自己。</p>
所以,在打赢了马亚梅之战后,纳迪尔决定跟齐国人私下接触一番。就算不能让他们改变立场站在自己一边,那也务必要使齐国人在未来的波斯内战中保持必要的中立。</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