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明丽的阳光射进东角门大殿内,朱允炆不由自主地看了一眼矗立在殿门口的屏风,在二十多年之前,自己还是皇太孙的时候,曾经在这里发生过多少事,一晃眼自己已经年近半百,多了很多科学知识的他,虽然每天都会被人称之为“万岁”,但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这一辈子,快要到头了。
按照锦衣玉食的保养,说不定他可以活百岁以上,但是随着大明疆土的日益扩大,朱允炆发现,自己的时间都浪费在等待之中。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他改变不了什么。
比如说现在印度那里正打的火热,可是自己一道旨意,要等到反馈信息回来,至少也要四个月以上,路上如果有什么变故,比如说海上的风暴,或者丛林中信使的遇难,随时都可能造成信息的中断,可能会要再来一次。
如此的通讯状态,他怎么能不担心呢?这也是他改变大明所受到的最大桎梏。通讯不畅的限制,也导致了他事必躬亲的结果,如此的操心下去,他就算再锦衣玉食,能活多久?说不定还没有朱元璋活的时间久呢。
朱允炆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苦笑,两颊微微泛起红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在闲暇时经常去想在另一个时空中的通讯,现在大明能怎么改善呢?
电话、电报……。很多东西都需要电,但是朱允炆除了知道电分解之后产生水和氢气之外,其余的早就已经还给了物理老师。
他以为逐渐征服了东南亚诸岛之后,就可以发现橡胶树,那么对于今后利用电力也是一种帮助,但是几乎东南亚诸岛都在大明的掌握之中了,才发现根本连一棵橡胶树也没有看见。
他觉得有些快崩溃了,为什么呢。到如今,除了将铜片和锡片浸于食盐水中,并接上导线,制成了简易电池。用手触摸有微微的酥麻感之外,他什么也没有做成,就连雷电之说。他命人研究,但是缺少橡胶这样的绝缘体,也不敢大肆钻研。
靠那种简易电池能做什么呢?经过几次的梳理,朱允炆就差点没有亲自去东南亚一带寻找橡胶树了。但是依旧一无所获,也不是他所派遣的大臣不用心,而是确实没有。朱允炆有些绝望了。
就在此时,却传回来一个驴唇不对马嘴的消息,在今年他派遣往东南亚继续寻觅橡胶树的大臣回报说。东南亚一带和闽粤部分地区,有白莲教的踪迹存在,并提到了一个朱允炆十分熟悉的名字:白莲圣母唐赛儿。
这算是哪门子事,要说出现白莲教,朱允炆根本不会这么放在心上,但是提及了唐赛儿,就不得不使他注意了。
因为朱允炆十分清楚唐赛儿的事迹,他在另一个时空老家是山东的。又在山东上大学。当然知道自己家乡曾经出了这么一号人物了。唐赛儿在另一个时空中,是明朝初年起兵反朝廷的著名白莲教女首领。山东蒲台县人,林三之妻。
林死后据说唐偶得一石匣,内有宝剑兵书,唐研习后通晓法术兵法,以传白莲教为名。集合民众数千,在益都卸石棚寨起事。唐赛儿起事后全歼了前来围攻的军队。杀了青州都指挥使,各地民众纷纷响应。
但是自己改变了历史。唐赛儿根本不可能出现了啊。唐赛儿的出现,是由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山东是主要战场。朱棣做皇帝后把京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大修宫殿。为了供养京师官员及军队,又组织南粮北调,修浚运河,开凿会通河,大量征调民夫,山东百姓首当其冲。
之后山东又连续发生水旱灾害。百姓吃树皮、草根、苟延生存,但仍然“徭役不休,征敛不息”,使百姓陷入绝境之后的产物。
而自己呢,不但没有让所谓“靖难”折腾山东,而且将日本收入大明疆土之内,使山东少了倭寇水患,铁铉在洪武年间任山东布政使,为了使铁铉有政绩,自己对山东的民生民计出力不少,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没有迁都北平,所以也没有大肆的征集民夫啊。
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还会有唐赛儿出现,而且一下子就跑到南方沿海甚至东南亚传教了呢?这个玩笑开的也太大了吧。
于是朱允炆命令锦衣卫外事局在东南亚的势力严查,还命内厂也彻查此事,虽然从头到尾朱允炆也不认为唐赛儿能给大明带来丝毫威胁,但是毕竟是在另一个时空中出现过的名人,应运而生的绝不是偶然。
经过查探,还真的是有发现,唐赛儿的丈夫果然叫做林三,不过却是漳州一家保镖行的老板,这家林氏保镖行原来是在海丰县附近,去年才搬到漳州发展,随即不知道怎么就搭上了漳王这条线,全权负责漳王府上下的航线安全,以及垄断了整个漳州的保镖行市场。
身后有漳王府的身影出现,又出现了一个十分熟悉的身影,一个叫做金大虎的老人,新晋的漳王府庶务管家,经过内厂和锦衣卫的情报核对,矛头一致的对准了在二十年前就应该死了的金刚奴身上。
事情就有些复杂了,已经开始开始牵涉到了刚刚撤藩归来的前漳王朱尚炳身上,那么和现任的漳王有没有牵涉呢?
看来也脱不了干系,但是朱允炆暂时不想打击正在高潮中的封藩大业,现在处于一个敏感的时期,对于藩王的处理要慎重,海外的诸王大部分只是近几年的事情,特别是东南亚一带的诸王,如果一个把握不住,会让藩王们人人自危,那样做事就会有些缩手缩脚,不能放开手去做。
那样距离朱允炆完全利用朱氏统治海外的大计就会越来越远,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朱允炆终于找来了受气包。那就是道教的现任掌教张宇清。
刚才在东角门大殿内,他斥责了张宇清的弘扬道教的立场,没头没尾的被骂了一阵子,张宇清十分郁闷的发现,自己所承受的怒火原来全部是为了白莲教背黑锅,心里顿时充满了委屈,但又有什么脾气。
皇上口谕,三年之内。不想在东南亚诸岛再听说白莲教这三个字,如果是没有能力的话,现在就让出掌教之位。否则三年之内不能根除白莲教余孽的话。掌教之位就要换姓氏了。那个意思就会割除他们天师一系的掌教权力。
这一点非同小可啊,张宇清深信皇上是有这个能力的,当然现在提出让出掌教之位更会让皇上火上浇油,他更不敢。只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有苦不敢说。
退出紫禁城,张宇清心里哀叹一声,刚刚向印度那里输送了大量的道教精英,以期望这次能够一举击溃佛教,当皇上难。可当他这个掌教更难,他手里已经没有多少可以用的人手了,再行招募,那就是拔苗助长,会造成教内人才的良莠不齐,那样对于道教的发展更为不妙。
无奈之下,张宇清回到了自己在鸡鸣山的道观中,思考了很久。突然想起了皇上的那句话。就是不择手段,不顾及后果,也不会问他过程,只看三年后的结果这句话来。张宇清无奈之下,决定调集各道观内的护教天兵、天将来。
道教在统一初期,为了维护教内的安全。在皇上的允许下,道教在各道观成立了护教天兵天将。大的道观七十二人,小的道观三十六人。再小一点那就是十八人。有限的几处道观,分别为一百零八人,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意。
张宇清决定明日见皇上,准备抽调各道观的天兵天将去东南亚一带发展道教,顺便剪除妖孽。
朱允炆得到这个奏报之后,心中不知道是高兴还是害怕。高兴的道教终于开始发动自己的圣战了,而害怕的是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子的后果。
他开始同意和鼓励道教以天兵、天将之名成立少量自己的武装,以剑为基本武器,用意也就是如此,有很多事情国家不能去办的时候,这些宗教力量的威力就可以凸现出来,但是他一直不敢提出使用,就是不知道狂热的宗教信仰后面代表着什么。
不过张宇清的这次奏报使他也释然了,道教已经和朝廷、国家结成了一体,这支宗教力量投入使用是迟早的事情,所谓的圣战不过是在自己的催化下提前产生的,在大明全力弘扬道教的基础上,又有护教武装的存在,发动所谓的小规模圣战应该是可以控制。
所以当张宇清想朝廷提出这个奏请后,在朱允炆的操作下,内阁和皇事院顺利的通过了这个决议,并责成司法部立法,关于该什么时间发动圣战,维护大明和道教的利益的法律,什么情况视为非法,什么情况视为合法,这些条条框框的需要司法部和道教统一来协调了。
也的确,东南亚地区的民风剽悍,且个个蛮横无理,白莲教提前在那里发展,不可避免的就会有武力冲突,总不能让大明军队介入至宗教冲突吧。
得到皇上的批复之后,张宇清联合教内长老,迅速向大明境内各道观发出召集,每个道观抽出三成力量至宁波集合。
朱允炆看上去是十分纵容道教的发展,但是也有些忌惮宗教的力量,除了固定的几个地方之外,他以道教所歌颂的道家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为准则,原则上只允许在这一百零八个地方设置大小不同的道观,大明境外和海外诸藩不算在内。
所以护教力量也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标准之内,张宇清召集之初,朱允炆就算定大明境内的护教力量不过是万余人左右,抽出三成力量也就是三千余人,这么一来对于大明境内又算是一种均衡,始终对于除了军队之外的武装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按照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序列,张宇清将这支武装分成三十支队伍,每股一百零八人,分别拿着朝廷开除的文书坐船往东南亚诸岛开始发展教务,兼对异教徒的打击。
白莲教虽然是历史上最复杂最神秘的宗教,却是源于南宋佛教的一个支系,崇奉弥勒佛,因教徒谨葱乳,不杀不饮酒,故又名白莲菜。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的白莲教。北宋方腊、南宋钟相杨幺、还有沔县的高福兴、金刚奴等人。因此,白莲教在朝廷大臣的眼中又成了造反的另一个称呼,所以没有在朝野间听到什么反对的声音。
而白莲教也算是道教的宿敌。称之为异教徒,无异于是皇上对道教的一种鼓励,关于这一点,张宇清对护教的天兵天将说的很清楚。大家心里也很明白。
而此时,在漳州的白莲教徒们,也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金刚奴立即明白了可能是白莲教在东南亚一带的风头太盛,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而这次道教护教神兵的南下,标志着朝廷要用另外一种手段扑灭白莲教。
于是金刚奴下令所有的白莲教众暂时进入蛰伏阶段,因为现阶段的力量,无论是朝廷干预还是道教的护教天兵,都不是他们能对抗的。
首先,白莲教要成事,就要借助天灾,那样的话就可以以妖言惑众。说明是天意所为。而大明境内最近几年风调雨顺,就算有些地方有些天灾,也很快的有朝廷的援助到位,他们不容易利用。
而利用东南亚一带多风浪的特点,时间太短,根本没有形成规模。所以只有暂时进入蛰伏阶段,为了保险起见。金刚奴还特地把包装成为“白莲圣母”的唐赛儿召回漳州,隐匿了起来。
在海阳县东面。有一座摩天奇岭,名叫四百岭。这四百岭甚是险要,环绕着它的尽是山山岭岭,著名的有前点灯山,后点灯山,东点灯山,西点灯山。
在这四百岭被金刚奴暗中打造成一个白莲教的基地所在,由曾阿牛在此地主持。因为曾阿牛是畲族人。对于朝廷和白莲教之间,有着很执着的选择,那就是会选择白莲教。
他生得腰圆腿粗,力大无比,在没有拜金刚奴为师之前,曾阿牛在山中遇上一只猛虎。别人都吓得四处逃散,独有曾阿牛不惊不慌,举起扁担就朝猛虎劈了去,正打在老虎的眼睛上,痛得老虎狂吼狂跳,直朝他猛扑了来。曾阿牛沉着地避开老虎的猛扑,然后机灵地返身一跳,骑在老虎背上,一手抓住老虎的颈脖,一手挥拳猛击老虎的额头,直打得虎脑开裂,鲜血四溅,死在地坪上。
这事何其了得,很快造成了轰动。那年曾阿牛才十七岁,寨中人都夸他英勇,为民除了害,因此曾阿牛觉得自己能做一番事业,所以离开寨子四处流浪,想寻觅良师练就一番武艺,成就一番大业。
谁知道在山东境内遇到了金刚奴,折服于对方的武功之下,遂拜了师。又收到金刚奴那几近洗脑的白莲教教义熏陶,于是成了白莲教的忠实信徒,开始随着师傅在漳王府中,后来慢慢熟悉情况了之后,也知道不能光凭漳王府。
因为新就藩的漳王虽然年轻,也不是那么好骗的,毕竟朱允炆的阅历制度有了作用,新漳王朱志堩在军中任过职,在地方做过官,又在京师呆了两年,早被磨砺的出政治经验,当然不会盲目的那整个漳王府做赌注。
利用他们看家护院还差不多,要是帮助他们发展白莲教,那才是昏了头呢,而且,白莲教的消息,就是朱志堩暗示过有关大臣后,才能被朱允炆这么快的知道,朱志堩不傻,想有自己的力量,但也不想和白莲教有瓜葛。
金刚奴这个老狐狸,看出来这一点后,就让曾阿牛出了漳王府,跑到这四百岭开始经营自己的基地,为什么要曾阿牛呢。因为这个地区畲族人多,而曾阿牛正是畲族人,号召力还不错,,四百岭上有曾阿牛在这里发出召唤,很多原来不满汉族的人纷纷前来投奔。
金刚奴很看中曾阿牛的这一点。他知道山寨边民素来民风剽悍,而且特别畲族人十分团结,又熟悉附近地理民情。隐匿在大山之中发展,可能更加稳固一些。而唐赛儿作为白莲圣母,要展示部分神迹给新的信徒观看,暂时也在四百岭中生活,所幸的是这里距离漳州并不远,唐赛儿经常可以和夫君见面,也没有什么怨言。
但是东南亚诸岛刚刚发展起来的教众不能不理会,那样也会给朝廷一个新的针对方向,从获知道教的护教神兵南下那一天起,金刚奴就知道刚刚在东南亚诸岛的发展起来的根基保不住了,但如果现在放弃,无疑是将宗教之争引之漳州,所以在四百岭方向秘密经营的同时,金刚奴做出壮士断腕的举动。
他隐瞒了真相,命令白莲教全力向海外发展,并将一些嫡系的弟子全部派到了东南亚诸岛进行传教,借此吸引朝廷以及道教的注意力,并打算牺牲掉这些弟子和新的信徒。
金刚奴这么做能不能成功呢?
——————————————
ps:月底求支持!!!!!!!,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