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战火重燃(1 / 1)

修整期间,先后有杨文翰、裴月山领导的赣东北游击队与闽北党组织的最高领导人黄道率其领导的数百名游击队员来投,进一步壮大了红十五军的力量。其中杨文翰虽然职务不高、兵也不多,却引起了李卫华的高度重视,因为他当年看过一篇报导《揭密最后一支红军》,说的正是之前活动于赣东北地区的杨文翰部。历史上杨文翰因为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加之与国民党政权仇恨太深,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抗拒党中央的改编命令,连杀了五个组织派来劝说的代表,一直顽固地坚持反蒋,最终于1943年被国军全部剿灭,他一个人死也就罢了,却害了千百名革命战士和那五位党的干部,这令李卫华对其第一印象非常差。

由于红十五军干部一直不足,带着几百人过来的游击队领导加盟后一般至少也能当个团长,而杨文翰却只当了一个小小的营长,但他却并没有任何怨言,还出色地完成了多次战斗任务,这才令李卫华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历史上的悲剧人物。或许是此时的杨文翰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时间还不长,他的党性还在,又身处红十五军这个大集体当中,即使思想上有什么不对,也很容易改正,所以他并非像历史上那样无可救药。而在四面树敌的绝境下,历史上杨文翰能够带领他的游击队坚持到抗战末期,足以证明他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此后李卫华在不放松对其思想教育的同时,在军事上给予了他越来越多的表现机会,使其最终成长为红十五军的一员大将......

由于红十五军中真正的新兵其实不多,加之又有粟裕全权负责,经过将近一个月的修整与编训,红十五军的战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新编制也都完成了整合。但时间对敌我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在此期间,国军也基本完成了兵力部署,并由卫立煌部十万余人率先对苏区发起了进攻,而江西的陈诚与浙江的刘峙也都完成了增兵,围剿红十五军的国军总兵力多达四十万人......

李卫华这才意识到自己虽然在短短几个月里拉起了十几万人的红十五军,但与能够调动至少半个中国资源的老蒋相比,实力还是不值一提的,于是当初制定的发展策略又重新被其拾起。

红十五军主力还未展开行动,李卫华就接到了留守闽赣粤苏区的谭震林部受挫于卫立煌的消息,这其实是在李卫华意料之中的,毕竟卫立煌可是国军之中货真价实的名将,而谭震林虽然一度在红十五军中挑大梁,但只是因为当时李卫华实在是手下没人而已,别说和粟裕比,就算与叶飞比,谭震林的军事才能都要明显逊色,又岂是卫立煌的对手?何况卫部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都远在闽赣粤苏区留守部队之上......

但卫立煌部进入苏区以后大肆捕杀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的消息却令李卫华大惊失色,由于后世宣传的影响,李卫华一直以为卫立煌是“亲共”的,殊不知那是历史上他在“西安事变”与后来的抗战中见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与大公无私之后才转变过来的,在此之前卫立煌或许是将中国共产党看成了苏联分裂中国的工具,**极为坚决,死在他屠刀下的党员群众数以万计......

本来谭震林即便不能与卫立煌正面对抗,但靠着用熟了的游击战术,一样能令卫立煌焦头烂额,然而卫立煌如此残酷的手段却让李卫华有些投鼠忌器起来,万一游击战进一步激怒了卫立煌,令他做出更加过分的事情来,那该怎么办?将乡亲们撤进山里是个办法,但以卫立煌老成持重的用兵风格,肯定会在苏区逗留很久,到时候本就元气未复的苏区经济民生必然再遭重创,不说别的,光是一季的粮食缺口,就足以令几十万革命群众死于饥荒......

“不行,一定得将他引走!”,李卫华不禁心急如焚,但卫立煌用兵一向很有主见,只要他认为是错误的,即使是老蒋的命令他也常常顶回去,所以红十五军光是北上还不行,得打大仗,打能够动摇老蒋统治根基的大仗,才能逼迫他强令卫立煌北上救援,甚至因其抗命而撤了他的职。

1935年6月12日,红十五军主力以及非战斗人员共计十五万人东出浙江开化县,自此才真正开始了被后世史家称为“东路长征”的铁血征途。离开之前,考虑到谭震林军事才能未必够用,李卫华经中央批准,任命叶飞为闽赣浙粤皖军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还将位于闽浙赣三省交会处的兵工厂留给了苏区,虽然骨干与一些设备被李卫华带走,使得兵工厂基本失去了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但仅靠留下的生产线,也有相当可观的军工制造能力。

而且,留下的干部工人之中虽然没有几个专家(只有刘海这个年老体弱的主动留下了。),但他们却通过“依葫芦画瓢”不断新建生产线的办法持续地扩大着兵工厂的产能,到抗战全面爆发时这座“闽赣浙粤皖边区兵工厂”已经具备了月产300万发枪弹、手榴弹八千颗、爆破筒一千支、枪榴弹五百枚、冲锋枪九百支、地雷一万多颗的能力,并能够修理枪械和迫击炮、生产60mmm、82mm两种口径的迫击炮弹,为江南地区的抗战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在临行前,李卫华要求遭到进犯的苏区县进行坚决的坚壁清野,同时多布地雷,这样一来卫立煌部本就不快的行军速度就会变得愈发迟缓,在红十五军主力将其引走前能够祸害到的地域就会相对少得多。虽然这样做会令苏区东部诸县受到更大的伤害,但从整个苏区的全局来看,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被逼着硬起心肠做出这一决定的李卫华并没有意识到,他正是由此开始,逐渐具备了一个将军应有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