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血染长江(1 / 1)

结果没过几天,日本俘虏就少掉了一大半,李卫华也不后悔,反正他只需要有战俘就行了,数量多少无所谓,俘虏之后才开始大开杀戒,只是为了遴选出比较容易改造的罢了,要不然杀得只剩几个却都是刺头,那可就成鸡肋了。等到日本战俘知道害怕了,李卫华让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邓子恢管理和教育日本战俘,再实行中共“优待俘虏”的传统政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后来,日俘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在中共强大的政治攻势下转变了立场,甚至有十几个战士最终拿起武器向对外侵略、对内却残酷压迫人民的日本军阀宣战,成为了后来“日本人民解放军”的先驱,其他的日本战俘也至少能够安心接受劳动改造。军人都成功改造了,大冶铁矿的那些技术人员就更好对付了,除了区区几个软硬不吃的,其他的都老老实实地为红十五军干活,其中的几个技术骨干更是对中国的工业化贡献不小,尤其是日本工人的认真工作态度,李卫华后来多次号召中国工人学习。

由于后世资讯发达,李卫华当年又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对日本人的文化相当了解,既没有沿用红军一贯的俘虏政策,也没有将其统统杀掉泄愤,而是摸索出了一条新路,令改造日本俘虏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后来他的经验被众多兄弟部队学去,对抗战胜利贡献极大,甚至连毛主席受其影响也开始注意各国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并不耻下问向李卫华等留过洋的了解情况(历史上毛主席对外国的了解基本全部来自于书籍报纸等文字材料,缺乏直观的认识,虽然靠着过人的见识,在很多地方看得很准,但误判也是不少的,而且他在国内问题上的错误很大程度上也因其不了解外国而对现代社会缺乏准确认识所致。),后来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外援助政策因此与历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分别......

或许是之前红十五军攻克杭州与南昌的两战铸就了威名,大冶铁矿失守后,负责指挥湖北省全部国军的何应钦担心红十五军进攻武汉三镇,居然一下子将二十万大军都集中到了武汉,再加上何应钦虽然软弱无能,但与日本人一向过从甚密的他对于间接炮击这种新颖战术却是早有耳闻的,因此自然不会再给李卫华钻空子。在这种情况下,何应钦以优势兵力猥琐地龟缩死守,红十五军还真没有这么好的牙口。

对此李卫华的应对颇有些阳谋的意思,他大摇大摆地让人征集船只准备渡江,如果何应钦派兵阻挠,那就消灭之,如果不来,李卫华就率军渡江,以武汉到大冶的距离,等到行军基本靠走的国军赶到渡江地点的时候,红十五军早就全到对岸了,毕竟这一带的长江江面可要比长三角地区窄得多了......

几天之后,何应钦还是没有半点动静,本想借机除掉这个卖国贼的李卫华只好遗憾地下令渡江,但他却忘记了一件事,何应钦虽然没本事,但他地位高,不光湖北陆军都受他节制,空军也都随他调遣......

当红十五军差不多有一半兵力过江的时候,一波足有数十架飞机的庞大机群从西面飞来,江面上的大小船只顿时遭到了灭顶之灾,若是在陆地上遭到轰炸,至少还可以卧倒规避,但在船上,却只能绝望地等死,一些不甘心白死的战士端起步枪或是机枪对空射击,却很难对天上盘旋着的国军飞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而此时已经到达江北的李卫华空有神奇的炮术,却因为没有射高与射程足够的大口径高射炮(同样的口径下,高射炮比一般的火炮重得多,不靠汽车牵引,40mm就已经是能够自由进入山区的极限了,所以在杭州缴获的几门大口径高射炮李卫华都放弃了。)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部下遭受屠杀却根本无法伸出援手,心中就像刀割一样,布满血丝的两眼瞪得溜圆,不顾形象地大叫道,“快一点,快点过来!”

李卫华虽然焦急,头脑还是很清醒的,这年头飞机的飞行时间与弹药携带量跟后世没法比,过不了多久它们就得返航,如果江上和南岸的红军指战员们动作快一点,即便这一轮的空袭只能硬挨,至少还可以赶在这些飞机下一次飞来之前全部渡过长江,只要脚踏实地,飞机的威胁就没那么大了。他的理智避免了红十五军更大的损失,当国军飞机再次赶来的时候却发现红军已经全部渡过长江,只得悻悻而去,终究没敢轰炸严阵以待的红十五军主力部队,毕竟飞高了投不准,飞低了又容易被机枪和小口径高射炮打下来,还是轰炸目标大得多、防空能力又不行的船只更加轻松愉快得多......

即便如此,红十五军在渡江中的损失还是超过了一万五千人,而且其中大部分都阵亡了,船只一旦沉没,纵使水性再好的战士,被湍急的江水卷走后也是九死一生。或许李卫华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让专家、技工、学员等非战斗人员先上船,而侥幸地没有蒙受任何损失......

看到触目惊心的阵亡与失踪人数,李卫华自穿越以来第一次恸哭出声,断后的可都是精兵,损失一万余人,足以令红十五军的战力削弱两到三成。李卫华可不是一个吃了亏就这么算了的主,但考虑到红十五军的现状,李卫华还是决定先率部队北上再说,因为那里是昔日的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十五军(徐海东、吴焕先领导。)的老家,而其地理名称在后世更是无人不知――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