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章 质问群臣(1 / 2)

百官入殿,韩佑瞅了半天,还是在北门御庸的指引下带着众人来到了应该站着的位置。

因为今天有很多使节在外面待朝,一会就会进入大殿,坐在龙椅上的老八还特意戴上了玉冠,也就是帝王冠冕。

冠冕有十二束垂旒,老八平常是不佩戴的。

皇帝平常上朝不顶着玉冠,明显是不合礼制的。

再者说了,这东西是权利的象征,哪怕是前朝昏君上朝也会佩戴。

不过本朝没人说过老八,有传闻说老八登基后和一些老臣开过一个小会。

当时在景治殿中,十二垂旒冠冕就摆在御书案上,老八指着冠冕说这玩意最早是被千古一帝始皇帝所佩戴的。

要知道冠冕世代相传,各朝各代的地方虽有改动,却也大差不差。

在礼乐兴盛的周朝时,不是现在这个周朝啊,反正那时候的周朝,冠冕并非只有天子御用,大臣与士人都可以佩戴,就是垂旒数量不同,按照阶级不同,数量不同,颜色和珠石材质也不同。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主打的就是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各国在继承周礼的同时,因不同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冠冕文化,比较出名的就是齐王冠、楚王獬豸冠、赵惠文冠等。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开始“收而用之,上以供至尊,下以赐百官”,也就是将齐王冠赐给近臣谒者,变为高山冠,灭了楚后,将獬豸冠赐予掌法典的近臣,灭赵后,将赵惠文冠赐予近臣,也就是武冠。

之后秦始皇开始废弃周礼,祭祀天地时不再用天子十二章以及对应的冠冕制度,统一采用黑色服饰和冠冕。

到了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也就成了皇帝的代称。

根据小道消息传言,老八刚登基时望着冕旒,有感而发,至于具体发了什么,是真是假也没人知道,只知道老八似乎是觉得自己没资格佩戴冕旒。

高句丽的女王用的是冕旒,十二束的。

瀛岛皇帝也是十二束的。

就连北关外的突厥和凉戎,后者祭祀也用十二束。

估计这让老八很恶心,一群异族弄了盗版货,还全是十二束,让他很排斥,让他恨不得将这群人的脑袋拧下来。

所以人们就猜测,除了重大意义之日佩戴外,想要让老八日常上朝也佩,应该是在打服或者打没所有盗版货之后。

这样的野心、鞭策之心,的确让群臣们没办法说个“不”字,因为老八此举带点卧薪尝胆的意思。

明天就是演武,老八将冕旒佩戴在头上,意义可知。

有了冕旒,群臣也就无法看清楚老八的面容了。

随着大周朝首席助理大内总管天子近侍山寨太监文武文公公一声开朝,老八率先开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这话一开口,不少文臣们神情微动,不少武将则是面面相觑,没太听懂。

这句话出自《礼记》,大致的意思就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全天下是各阶层所有人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干的人都挑选出来,讲诚信,注品德,人们不单供养富裕自己的爹娘和子女,还要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为国朝效力,也要让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还有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以及身患残疾的人,都会被供养,男子有事做,女子有好的归宿。

没有臣子吭声,不明白天子的意思。

明天就要演武了,天子一开朝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着实令人费解。

“朕,虚心求教于诸位爱卿,朝廷,做到了吗?”

群臣都低下了头。

问的不废话吗,要是能做到,那不是盛世来临了吗,做没做到你这皇帝心里没数啊。

“好,诸臣沉默不言,那朕再问。”

玉冠后的天子,声音依旧平稳:“民有所依,伍有所赏,子有所育,这,总该做到吧。”

老八说的很慢,而且说的时候不停的扭头,转换视线。

说民有依的时候,看的是刑部。

伍有所赏的时候,看的是兵部。

子有所育的时候,看的是礼部。

那么不言而喻,民有所依,依的律法,律法保障百姓的权益。

伍有所赏,立了战功就要奖赏,田或钱,或身份。

子有所育,既是教育,也是养育。

毕竟是看三个衙署,都没人吭声,要是看一个衙署的话,那这个衙署必须出班。

“朕记得昨日开朝时,刑部言,工律颁于各道,政令通达,百姓无不赞扬朕,无不赞扬朝廷。”

提了刑部,尚书吴定弼只能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