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借势(1 / 1)

第242章借势

“董师,拉几人入伙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司里知道这事儿。

董师,记住,只是让司里知道,不是让部里知道,此事只是事涉中医,与西医无关,咱们关起门来说小话就好。

陆军总院的说辞,可以汇报给司里,这事最好保密,不然显得我们别有用心。”

李胜利的话,让董师想笑,这还不是别有用心?

一个肺痨几乎就引起了中西医的争斗,这位在陆军总院还说过,纳西医手术、消炎为中医所用的话。

把人祖坟的坟堆都刨开了,他还敢站在人家的棺材板上说,我不是别有用心的,何其可笑?

至于李胜利嘴上只给司里说,不给部里说,董师是清楚里面脉络的。

五八年,部里有人反中医,那可真是振臂一呼,拥护者众。

为此,部里几乎被洗刷了一遍,但洗归洗了,部里的人,对中医的态度,不说依旧如故也强不了太多。

中医司令进京,也是无奈之举,中医司跟部里,虽说是上下从属,但其中的隔阂不少。

不用李胜利提醒,话题到了司里,只怕也会跟他说的一样,按下之后,司里直接关门开小会。

因为师从史老,又有过很长时间的坐诊经历,董师对于中医现状的理解更深。

中医治慢病,西医治快病,虽说有此一说,听上去也合理,但这话说的是全然不对的。

中医还有覆碗即愈一说呢,虽说也是片面,但施用泄泻类的药物,也确实有这样的效果。

在他看来,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说这样的话,都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病症。

你脸上长个疖子,无论中医用药还是西医开刀,都不会覆碗即愈,化结节、长伤口还要个时间不是?

这些争论,归结到一点,就是理论没有厘清。

如今的医家,不说其他大医家,就是面前的老师史老,你让他每个病症都循经据典的说一下中医理论。

熟识的病症当然没问题,但病症万千,老师能说出三成可医之病的理论,都是了不得的奇事了。

厘清中医理论,董师也认可李胜利所谓的亟待解决。

他们的中医研究院,也在致力于此,可跟老师说的一样,厘清中医理论,非是一家一人之力可为。

中医研究院自建院就在做的事情,眉目有了但各派医家又有了分歧,厘清中医理论,难如开山啊……

药典、标准、立法这三项,在董师看来不难,司里之前也有说法,本草及历代补遗,就是最简单的药典。

中医典籍即为中医标准,至于立法,中医三千年,规矩就是法度。

除去理论及药性,五项之中的三项并不难做,这也是之前有过讨论的。

老师史老,久不过问世事,对此不太了解,至于祝师兄,像中医官员多过像医家。

史家的师弟、师妹,则是跟史老一样,只是醉心医学一样不怎么理会世事。

如今史家能跟李胜利论事的,除了老师史老,只有董师一人了。

祝师不是不成,只是他半生所学都是西医,跟李胜利论道,只怕吃他暗亏。

李胜利不让五人入伙,董师这边想了许久,也没有眉目,只能将眼光投向了老师。

史老年迈,许久才收到弟子的眼神示意,想了一下之后,才慢慢开口。

“小董,有何不解,就直接问出来。

胜利,可以算作你的师叔,称呼你为董师,无非是想学艺而已。

只是他如今的心思,不在学艺之上,你们之间的称呼,就按胜利的想法来。

他叫你董师,你就得有师道担当,传道受业解惑。

他若是叫你小董,你就得低头俯身,冲杀在前了。

作为老师,我也不想看到他叫你小董的一幕。

但中医的大传承如此,我辈医者也要尽心尽力的。

你们也要听好,之前我便说了史家与柳氏携手。

到了冲杀之时,你们必须在前。

胜利,借司里大势,未必容易的……”

还是那句话,史老一生经历太多,人虽老迈,但只要给他时间,看不透彻的东西也不多。

李胜利,四九城小小医脉温病柳家的传承之人,人虽小,但心却很大。

目前所看,李胜利的这些谋划,于他自身并无太的裨益,可越是这样,史老越是不敢掉以轻心。

小小不然的时候,就敢挑动天下大势,而且做起事来游刃有余。

当年的袁大总统,在京师的时候,不过李中堂麾下一裨将,到了津门小站,却能横扫天下。

忆及往事,史老的眼神之中也多了探究,五项大事,李胜利做成了两三项,差不多就会有自己的小站新军。

想及已经登上日报头版的正骨八法,史老面带苦笑,只怕新军已经有了。

只要再弄好了中医理论,柳家医脉小小的李胜利,振旗一呼,可不是万千响应吗?

厘清中医理论,真要是面面俱到,肯定是浩大的工程,如果弄个似是而非的呢?

想及此处,史老眉头轻皱,若是让李胜利借了司里的势,再以陆军总院的肺痨联合用药发难,合北上传法解表药的吴门医家,真是大事可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