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没有办法的办法(1 / 1)

汉明 八无和尚 1014 字 9个月前

祖大弼有些不安起来,他闷声道:“这……祖某当时只为守城,原本想着,城中百姓,家中应该有余粮,熬个半月一月,应该出不了多大事。”

“怎能不出事?”蒋全义有些恼火,“虽说之前互为攻守,可你当时是守城主将,保一方平安,是你的职责……。”

吴争抬手阻止,“事情已经出了,埋怨、责怪无济于事,都想想吧,有什么办法可以搞到粮食?”

蒋全义瞪了祖大弼一眼,冷哼道:“今日才收复此城,哪来法子搞粮食……也只有问他了。”

祖大弼也有些懊恼,事实上,一天前祖大弼还想着泰州卫会最后望城兴叹,在他看来,最后泰州卫一旦撤退,战事平息,收拢起来的军粮就可以发放出去,粮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可谁能想到,东门一把火,焚毁了近十万石的储粮,这批粮食若在,哪怕发放给十几万百姓,撑个半月一月的,其实是没问题的。

所以,蒋全义的责备,让祖大弼也窝了团火,可他自知是新附降将,只能放低姿态,回吴争的问话:“回禀王爷,原先卑职奉摄政王多尔衮之命,率汉军镶黄旗南下时,曾承诺至少有不下于十万石的军粮,从运河运来,可到前些日,仅仅运送了三万石之后,就不见有粮食运来。卑职也不明白,在哪个环节出了错,于是只好收集城中粮食,以备守城……可不想东门大火骤起,十万石储粮化为乌有……。”

吴争摇摇手道:“这些本王已经清楚,不必多说……本王想问的是,是否还有别的办法,能搞到粮食?”

祖大弼一愣,随即摇摇头道:“卑职之前只是淮安守将,对淮安府周边各府没有辖制权……恐怕无法从周边调集粮食。”

吴争有些失望,“那就是说,没有办法了……。”

蒋全义有些憋不住了,“王爷,粮草之事如果解决不了,那这城守着何用?等于就是一处绝地,还不如收拢码头船只,沿水路向北打,一路打一路补给,以战养战,或许还是条出路……。”

“胡闹!”吴争愠怒道,“后无补给,前有强敌,怎么打……当山大王吗?你别忘记了,此地已是江北,敌人有骑兵,随时可以对我军进行突击,你想让一身单衣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硬抗铁甲和战马马蹄?一旦携带的弹药用尽,你拿什么去杀鞑子,用口水吗?”

蒋全义讪讪道:“我这不也是急吗……?”

说到此处,蒋全义突然想到一件事,“王爷,要不连夜出兵,与吴淞卫会合之后,攻下盐城,那儿应该不缺粮草。”

这话让吴争心里一动,是啊,两军会合,攻下盐城应该不难,那儿不会缺少粮食,况且盐城以北有蛤蜊港,可以让水师运输补给。

想到此处,吴争正要开口时。

祖大弼沉声道:“王爷,卑职以为蒋都指挥的谏言不妥。”

吴争眉头一挑,“哦……不妨说来听听。”

“徐州有清军八万之众,加上随英亲王阿济格南下的旗军,应该不下九万人……王爷如果舍弃淮安,去攻盐城,先不说多尔衮在盐城同样部署了重兵把守,就算可以攻破,一样会损兵折将……卑职惶恐。”

看着吴争脸色有些不善,祖大弼忙止住了话头。

不料,吴争摇摇手道:“不妨事,本王只是也想到了这点……你继续讲。”

“是。”祖大弼暗吁了口气,“王爷如果存有战后退回南边的心意,那舍弃淮安是可行的,将泰州卫与吴淞卫合兵,强攻盐城,然后在盐城周边收拢粮食、财富,最后从海上撤离就是。可王爷如果志在北伐,那请恕卑职不恭……舍弃淮安战略重镇,是为不智。”

说到这,祖大弼小心地打量了一眼吴争,见吴争脸色没有变化,再继续道:“淮安城紧扼黄河、运河,北上可攻山东、西进可攻凤阳,如此要地,弃之可惜啊……到时,徐州、凤阳清军向淮安合拢,王爷原来的泰兴、泰州不保,如此,江北之地,恐怕也就一个尚未攻下的盐城了……。”

吴争重重地点点头,“你说得对……如今敌骑东进,江都已失,泰州危在旦夕,泰兴、兴化随之就会失守。此时舍弃淮安,等于将这几个州府拱手让人,江北就再难有北伐军容身之地了。”

祖大弼见吴争肯听劝,松了口气,道:“既然援军已经在路上,何不据淮安城坚守?只要守住淮安,那战局就会从王爷被南北夹击,演变成泰州之清军骑兵,被王爷北伐军南北夹击了。”

吴争再次点头,“有道理!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粮食……至少没有多余的粮食发放给城中百姓,这样一来,二、三日之间,民乱必起,到时泰州卫不仅需要抗敌,还得平乱……难守啊。”

蒋全义突然道:“要不咱……抢?偌大的淮安城中,我就不信,就存了焚毁的这么些粮食!”

这话让祖大弼有些愣,他疑惑地看着吴争,心想,这是义兴朝亲王该做的事吗?

不料,吴争听了,眼睛一亮,都到了这时候了,活下去才是最要紧的,抢粮总比饿死人来得好。

“这事可行!”吴争颌首认可道。

蒋全义愣了,他是心中懊恼随口一说,哪是真的要抢粮,有道是兔子尚不吃窝边草呢,何况城中本就缺粮,抢什么抢?

“那……那个……王爷啊,城中没粮……抢谁去?”奸臣、倿臣、无耻恶毒小人等等,这样的字眼在蒋全义脑子里浮现。蒋全义后悔不已,这事若真干了,他得和吴争一起背骂名,因为这是他出的主意啊。

可吴争是当真了,他郑重其事地问祖大弼,“淮安城中有多少豪门、富贾,平日里家中储粮多吗?城中最大的粮商是哪几个……?”

一连串的问题,反而让原本懊悔不止的蒋全义眼睛亮了起来。

敢情,王爷动的是这个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