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 都是银子惹的事(1 / 1)

汉明 八无和尚 1015 字 9个月前

令范文程、洪承畴意外的是,该趁机报复的济尔哈朗,此时居然赞同地附和道:“二位大学士所言实为谋国之言,此借刀杀人之计,令人叹为观止……本王佩服!”

福临当场拍板,“……封安亲王为宣威大将军,率正白旗三千及新军一万,共一万三千大军即日增援海州!”

这手笔对于福临和此时的清廷而言,确实已经很大了。

满蒙人口历来是清廷军力的掣肘,在顺天府立稳脚跟之后,他们不得不征用汉人从军,这就使得满汉两族之间的不平等,其实没有了存在的土壤,试想一边要人上阵血拼,一边当奴隶使唤,谁能忍受?

加上有洪、范为代表的汉臣存在,分享权力就成了秘而不宣的默契。

当然,寻常百姓是享受不到的,能享受的自然是当代汉人的菁英人物,譬如洪、范。

而在入关之后的清军军队中,满蒙八旗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摆设。

倒不是说战力下降太快,而是兵力真的不够用。

往往都有派出一、二牛录挂名,然后充入大量的汉军,对外号称是八旗军。

可事实上,哪来那么多满蒙青壮?

无非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满人死不起啊,就算让满蒙两族可劲地造人,一个青壮,至少得十六年才能上阵。

所以福临此次算是下了血本,三千正白旗旗军,那几乎是正白旗满编的四成,也就是说,这支队伍要是出了意外,在多尔衮死后,福临揽进怀里的五旗,就等于去了二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八旗各旗,其实也不是兵力、实力相同。

象原皇太极掌控的两黄旗,兵力自然是满编的,而多尔衮所控制的两白和正蓝旗次之,其余三旗,也就四、五千人。

这就是满清为何在正式与大明交战之前,必须先东征韩国的主要原因。

可怜当时真正视大明为宗主的韩国人,在被皇太极率二十万大军亲征之后,不得不献国请降,最后的代价是,王子被挟为人质,三十万子民被充作了满清进攻大明的炮灰。

所以,清军入关,南下和各地抗清明军和义军作战,战死的人绝不是少数,只是满蒙两族死得人少了些,因为有了三十万韩国炮灰嘛。

“皇上圣明!”

这次称颂,倒没有任何夹带私货,都是真心的,因为,福临允准了他们的所有谏言。

投桃报李嘛,称颂自然也是真心的了。

这才叫君臣相得嘛。

……。

范府之外,一群身着华衣锦服、头戴员外帽的商人们翘首以盼,已经多时。

这些个老西儿,是这个时代商人的缩影。

他们明面上一掷千金、光彩耀人,可实际上,他们私下里抠搜得要命。

富贵逼人的皇商光环之下,其实是对自身的无法掌控,他们确实有财,可财,真是他们的吗?

天晓得,除了往地里挖坑,埋到连自己都记不清埋了多少、埋了多久之外,归于他们真正掌控的财富,其实并不多,因为清廷中那些个大员们,从来没有将目光,从他们的财富中转移过。

予取予夺,稍有差池,便是家破人亡啊。

所以,这些个商人在范府外,乖得象一只只鹌鹑,自然也不敢空手而来。

而今天,更是出手不凡。

他们各自身后,都是一长溜的板车啊。

板车上,全是一只只打着铜钉的朱漆实木箱,那镏钉在阳光下,发着明亮的光……啧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车上箱子里装得,定是价值不菲之物。

直到午时过去一刻,二位大学士的马车缓缓进入坊弄。

早已有人疾跑通知,于是,十多个商人们眼冒红光、一拥而上,啧啧,那架式,象是来得是二个妙龄艳伎一般。

……。

范府东南角的侧厅里,商人们带着阿谀的神情,纷纷陪笑着。

他们的眼睛里,满满的都是期盼。

也对,从义兴朝建立,吴争在杭州开府,这南北贸易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

原本高高在上的北方,从来都是凌驾于南方的。

最新奇的玩意儿,都是从北方流向南方,特别是宫中贡品,啧啧,但凡能看一眼,那就是祖上积德,就象闻见了真龙体香一般。

而南方,从来都是进贡的那一方,譬如粮食、织品,当然还有每年成例的特产贡品。

可如今,情况被慢慢反转了。

南方的织品还在北运,但已经不运关成品了,而是织造司出产的汉袍成品。

这半成品和成品之间,利润差是巨大的,特别是挂上杭州织造司的铭牌之后,更是一领值千金啊。

清廷禁运令一下,大运河航道一堵,天啊,这生意还能做得下去吗?

虽说南面并没有如北方一般颁布禁令,可商船但凡过了徐州,那一道道的水上关卡,愣是将汉袍原本翻倍的毛利率给消耗没了。

象皇商们还好一些,货物量大,一次喂饱喽,也就有了情面,可那些小商人们就难了,一路上使过路钱吧,利润没了不说,还得倒赔钱,不使就更不行了,一旦扣上通敌罪,被勒索是小事,把不准当场推到船边,一刀下去,头就掉河里了,家人拉回去的尸身不全,还得雇人从河里捞,可那么大的运河,水流又急,怎么捞?

小商人们平日里大都是依傍着这些个大皇商,如今遇上难事了,自然得去求抱大腿。

于是乎,大腿们终于按捺不住,抱团前来“请愿”了。

给泥菩萨还得上香呢,来“请愿”自然得有礼,有礼才显得真心嘛。

十几个晋商,凑了三十辆板车的大礼,雇了百人,拉到了范府门前。

打赏了门房,递上了名贴。

在府门外整整站了一天,直到夜色降临时,老范才从府中传出一句话来,“事晓得了,稍安勿躁,待明日进宫之后,自有分晓。”

于是,商人们结伴来,又结伴回,到了今日天色未亮,又乖乖等在府门外了。

可老范上朝时,从正门出来,连眼角都不带搭理一下的,顾自上了马车,入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