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小径一路前行,寻幽访胜,走了大半小时左右,转过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树茂林,众人眼前一亮,却是见到了一处山中湖泊。
湖水幽静,如一块瓦蓝色的巨大湖泊,安静沉睡中青山碧水之间。
湖边水泊处停着一艘乌篷小船,一个老头蹲在湖边的大石上吸着烟锅,一手提着钓杆,皮肤黑黝黝布满褶皱,好似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见到秦奋几人,老翁赶忙站起身来,摘下斗笠,问道:
“几位客官莫不是要渡湖去李家村?”
虽是满口的乡土味儿,听起来却很亲切。秦奋素来颇擅察言观色,见这老翁眉头微皱,眼中有丝丝忧愁萦绕,上前一步道:
“正是如此。我等闻讯而来,愿尽绵薄之力。”
这句话就是骗子忽悠人常用的套话了,只是口头上漂亮,其实半点儿实料都没抖露。不过秦奋却也不是无的放矢,而是顺着老头的问题开口。
简单几句交谈后,他便道自己几人是行走乡间的赤脚医生,出门行医。
那老汉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一抹欣喜,赶忙将众人让上船,撑起竹竿向对面滑去。交谈中得到了不少情报,比如老汉叫李良,是湖对面李家村的,祖传的摆渡人。李家村只有几百户人口,村子又位于深山老林里,很少与外界接触。原本倒也平平安安度日,谁成想近来村子里却频发怪事,不时有人上吐下泻,牲畜无故失踪,母猪半夜哀嚎
这艘船不大,长约8米,宽不足三米,小船的中部用竹子拱成了一个棚子,算是一个典型的乌篷船。船便上还站着几只比鸭子略大,嘴巴很长的水鸟,体态呈流线形,羽毛上似乎蒙着一层油光,正是捕鱼好手鸬鹚。
这艘小型乌蓬船颇有江南水乡的温婉味道,船体通身用比重极轻的木材打造而成,没有使用一根铁钉,然后刷上秘制桐油,经过各种复杂工序制作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艘乌篷小船可以算得上古法制作的纯手工船只。
在现代,随着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钢质船的普及,这种古法造船已经越来越没落,早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许多水上乐园出租的木船也被安上了发电机与螺旋桨,只有在某些农家乐中才有可能见到了。
以这艘乌篷船为例,它上面所使用的柚木、柏木、松木等等珍贵木材都是从直径超过一米以上的巨树取下来的,现在已经是难觅踪迹。这艘船若是被一些古船爱好者看见,肯定会被认为是暴殄天物,这种精致的艺术品应该是放在博物馆里郑重其事地收藏起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泡在水里,风吹雨淋。
可惜冒险者从来都不是爱惜文物的主,也不会多生事端。老翁正轻轻地划动手中的船桨,平稳异常地进入了镜湖腹地。
现在太阳在头顶正中,阳光正好。空气能见度非常好,目光所及之处,能够清楚看到遥远天际的雪山在金色阳光照耀下犹如镀上了一层金粉,一种神圣的气息扑面而来。
小舟飘摇,掀起一抹淡淡涟漪,从宛若镜面般的湖面划过,不时有调皮的鱼儿跃出水面,溅起的水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偶尔还能听到丛林深处隐约传来的猛兽吼叫声,更是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雪山、森林、湖泊、蓝天、白云,犹如进入了一幅绝美的画卷之中,令人沉醉。
十几分钟后,小船抵达对岸。老翁将小船泊好,边领着众人向前走去,边道:
“几位官人,再翻过一道山梁,我们就到了。”
秦奋点点头,“还请老人家前方带路。”
往前走了片刻,便遇到一片竹林,竹林侧旁是一处高有十几米的险峻山崖。山壁间汩汩的淌出一汪清泉来。这泉水甚是特别,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在一人多高的地方,那处有着大大小小十余处滴水的乳石,第二层则是天然的一个托盘形式,将上面的滴水徐徐汇聚起来,从盘边的一个缺口漏出,第三层则是人工开凿的一眼石渠,泉水至此便成了一条小溪的源头,叮咚青葱的的流淌向了竹林深处。
这时候秦奋等人已奔波劳碌了一上午,加上又急急的赶路,正有些饥渴,便上前去接了水一饮而尽。只觉得一股冷冽的冰线从喉咙溜下,身上的汗意立即一扫而空,舌面上等冰凉的感觉过去以后,回味却有一种微微清甜的甘美。
狼人科学家也拿手捧着泉水牛饮起来,美滋滋的喝了个饱,然后道:
“很不错,里面应该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盐份,经常喝能让人身体健康。”
“谁说不是呢,”老翁捧水洗了把脸,道,“这三眼泉在我小时候就有了,这些年无论天气如何干旱,从不断流,俺们村子许多人都从这里挑水回家,也确实很少生病。”
秦奋心中一动,道:“是不是也经常在这里饮牲口啥的?”
“那是。”老汉甩了甩胳膊,将烟斗点上,闷闷抽了一口,“经常有放养的牲口跑到这里来河水,甚至是林子里的野生梅花鹿、狐狸、角马啥的,也会趁着夜色到这边来喝水。”
秦奋点点头,看着这泉水附近铺着一层绿油油小草的地面,不再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