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利处(2 / 2)

毕竟普通的底层百姓,有几个认识字的?

君臣二人达成了共识。

……

秦国,河内。

时值雨季,天空中乌云不定,一天功夫能下三四场雨,街道上人们戴着斗笠,只有那些略微有钱的,则持着雨伞,

“您请,五十枚,铁钱!”

牛车停在面前的悦来客栈前,幌子被湿透耷拉着,不过巨大的招牌却很是显眼。

韩林刚掀开车帘,就看到车夫结巴地说着这几个字,非常绕口,有一股别扭味。

显然,他是个秦国本土人。

“太贵了,四十枚行不?”

“不,行的。”车夫摇摇头,脸上很是坚决。

“罢了。”韩林从怀中掏出八枚铜钱,放置其手。

后者欢天喜地的离去。

他摇摇头,拎着行礼入了客栈。

在秦国,施行的是银—铜—铁模式。

即,一枚铜钱兑五枚铁钱,一银圆底一千铜钱,五千铁钱。

真没办法,谁让秦国缺铜、银。

所以只能锻造铁钱来活跃经济。

只不过铁钱廉价,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更喜欢铜钱,所以实际是一铜兑八铁。

但这群秦国人聪明,一眼就能认出外人,付出铁钱也就罢了,一旦出铜钱,必然按照明面上的兑换来。

当然了,铜圆,银毫也是收的,不过韩林怕其找不开罢了。

韩林步入客栈,其风格与大明无异。

一间房包三餐,一日得费一银毫。

在大明来说甚是便宜,但在秦国却是昂贵了。

“我这银毫可不好拿。”韩林排出银毫,目视掌柜道:“你这是占我一百枚铁钱的便宜,得再加壶酒,而且还得有肉。”

铜圆自动上浮两成,这比铜钱可多许多,自然不能轻易了放过。

“客官,您放心,一定,一定!”

掌柜的心痛不已,只能应下。

一个青菜豆腐,一碟小鱼,外加一碗粗米饭,以及一壶米酒,算是齐活。

韩林坐在桌上吃着,他看着上菜的小二,随手就是一枚铜钱赏赐。

后者抿着嘴,眼眸中满是欣喜,但却一副了然:“客官,您是有什么想问的吗?”

“听说秦国粮食由王室掌控?”

“客官想要贩粮?”小二轻笑道:“您倒是来晚了,如今满大秦,只有三家粮商,基本是秦王和高官们的囊中之物。”

“如今怕是连残羹都吃不上了。”

听到这话,韩林并不气馁。

因为秦国的出口中,虽然有香料、绢布等特产,但大头却是粮食。

如此庞大的利润,自然被觊觎,专卖也是应有的结果。

据传,秦国一年兜售云南、广西,海南,广东,吕宋等地的粮食,就超过了百万石。

即使按照一石粮五毫来算,也是五十万块银圆,对于缺铜少银的秦国来说,着实解了不少渴。

“秦国可有什么好玩意?”

“这我可就不知道,大明跟秦国毕竟不同。”小二无奈道:“我要是知道了,早就去镇南关兜售了,赚了大钱。”

在陆地上,秦国与云南、广西接壤,交通条件便捷,交往频繁,广西段计有“三关”“百隘”。

其中镇南关、平而关、水口关最为有名。

秦国是藩国,自然对大明贸易渴望,大明对亲儿子也开放,允许在三关设立榷场,收税交易。

在这三关,无论是珍珠玛瑙,还是象牙犀角,哪怕是铁,盐,火药,都可以兜售,约束极少,不会像蒙古那样有限制。

韩林无奈,只能让其介绍起河内城。

“客官,河内如今有三十万人,附近的御军就有五六万,每天人来奔往,是大秦一等一的大城,每天流动的铜钱海子去了……”

听完了介绍,肚子也填饱了,韩林这才出了客栈,寻找商机。

不过,他还是找了两个向导带路。

沿街而动,因为是王公贵族们的消费,所以各色商铺齐全,商品应有尽有。

只是北货更贵了些。

至于南货,沿街商贩叫卖,此起彼落。

无论是招牌还是幌子,都是汉字,让人极为亲切,仿若在大明一般。

他在外城转悠了一圈,然后又在城外的村子里张望着。

这时候,他发觉,秦国的水牛很是普遍,每个村子里都有许多的牛,适合其生长。

当然,牛筋,牛皮昂贵,也是军用物资,他是不敢涉足的。

但牛角多呀!

在两广,云贵,以及湖广地区,习惯用牛角制造乐器。

更别提了,可以作军号,牛角梳、刀鞘,甚至可以辟邪镇宅。

当然了,牛角更是一种药材,各种药铺都是要收的。

顽童随意拿牛角打闹,显然不知其价值。

也对,这玩意太多了,不值钱。

似乎靠近河内,村落之中竟然有一个学堂,一些孩童在摇头晃脑的读书,朗读着略显走调的官话。

授课内容,无外乎三字经、百家姓了。

有向导,语言不同解决了,于是韩林在村中五枚铜钱收一支牛角,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一下子就得了二十来支合格的牛角。

如果回到广州,一支牛角可得一银毫,翻了二十倍。

忽然,有个汉子偷偷摸地道:“犀牛角收不收?”

韩林脸上浮现巨大的惊喜。

犀牛角价值极高,一两可比十两黄金。

如果是真的,这一趟就赚大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