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想(2 / 2)

出身穷苦的刘备可不是什么“何不食肉糜”之人,且刘备的耕田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对于农事颇为了解,自然清楚耕牛意味着什么。

尤其是需要开垦新田的话,耕牛更是重中之重!

刘备沉声地开口说着。“备会尽力联系各方商贾,不惜钱粮,全力求购,务求不会误了百姓们的耕种大事。”

然而,刘备同样清楚身处吴地,便是想要买几匹可用战马的价格都贵得吓人,更别说是价值更高的耕牛。

想要在一年时间内从商贾手中求购到满足六十万百姓需要的耕牛,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只是刘备纵使知晓此事极难,但亦不是会放弃之人,便是多购得一头耕牛,那也能使不少百姓受益,得以饱腹。

“主公,依基拙见,此事主公或可写信求助于幽燕之地的故友。”

李基温声地提醒道。

“中原战乱灾害不断,耕牛也是越发紧缺不假,但是幽并在黄巾之乱波及不大,且两州北接草原,各种马牛流通频繁,以一年时间缓缓图之,料想不难。”

刘备点了点头,作为土生土长的幽州人,自然清楚李基说得没错。

类似于张世平之类的马贩子,在幽州并不罕见。

又或者说,几乎所有马贩子都是往着幽州并州钻,干着倒卖战马赚取差价的生意。

且或许在别的地方马牛之类是希罕物,整个扬州都凑不出一支成建制的三千骑兵队。

但是在幽州,公孙瓒可以因为单纯由于喜欢白马,就豪横得凑了三千纯色白马来组建“白马义从”担任禁卫亲军,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子坤,幽州买卖马牛确实不算困难,但是如何运至吴郡可是个大难题啊。”

刘备有些叹气地说着,显然也是清楚运送的困难。

“主公莫非忘了造船工场乎?”

李基笑着开口道了一句,然后在桌案上翻找出了一份竹简递给刘备,道。

“主公,请看。”

刘备翻开竹简看了起来,发现上面的赫然是关于造船工场的消息。

在吴郡始终不遗余力的支持下,造船工场可谓是以着不可思议的速度飞快地建立了起来。

尤其是李基这段时间一直源源不断地从流民之中挑选工匠往着造船工场进行安置,这更是让造船工场的各项进度有了飞一般的提升。

在“相互协作”这一方面,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可太擅长了。

人手充足的情况下,往往会爆发出各种不可思议的奇迹。

尤其是那些自中原难逃而下的工匠,对于刘备更是可谓感恩戴德,几乎就能拼了命似的,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回报刘备的活命之恩。

因此,非但造船工场已经建立了起来,甚至已经开始尝试着根据刘备收集到的船只图纸开始打造第一艘海船。

“如若顺利,只消三五个月便能建成第一艘作为试验的海船。”

“而后待那些工匠积累到一定经验后,就能让他们对海船进行一定的改造,将其改成适合运载马牛或各种货物的海船,用于往返幽州之地进行贸易。”

刘备闻言,只觉得心中振奋之余。

刘备亦不禁感慨李基于治国之道可堪是一步十算,那原本只图前往海外寻找稻种、金山银矿的海船,反而是解决了一个当下的大难题。

只是,唯有李基清楚海船的出现,将会是何等的重要。

只要完全掌握了海上的优势,那么今后看似占领江南之地的刘备是偏安一隅,实则却是将大汉漫长的海岸线完全都控制在手,随时都能调兵于中原或北地的任何一处地方登陆。

“倘若那海船当真能如子坤所言那般运送耕牛,那备这便联系尚在幽燕之地的好友,恳请相助之。”

刘备有些欣喜地开口说着。

“那便麻烦主公了。”李基拱手道。

刘备也不含糊,当即就起身告辞离开,急匆匆地去准备书信联系去了。

而待刘备离开之后,李基方才略微舒了一口气从袖子中将布包和布帛取出来。

随即,李基又先拿出那记事小竹简,在竹简之中的“耕牛”画上一个圈,方才重新拿起那布帛再度细细地浏览了一番。

又莫名觉得似有蜜水自喉而入,润于心中。

只是,待李基思索起如何给蔡昭姬回信之时,这倒是让李基给犯了难。

琢磨了好一会,愣是只写下了一个字——“想”!

与蔡昭姬这等才女相比,李基的文学素养显然是不够看的,在写情书这方面更是赤裸裸的小白。

可是,除了写“想”之外,还能写什么?(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