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巡抚凤阳(2 / 2)

皇明圣孙 西湖遇雨 6877 字 5个月前

“加之今年春旱,雨水稀少,庄稼收成不好,地主们便以此为由,克扣了更多的粮食。我们这些佃户,辛苦劳作一年,到头来却连口饱饭都吃不上。”</p>

老妪说到这里,声音已带上了几分哽咽。</p>

朱雄英听后,眉头紧锁,心中怒火中烧。</p>

奇怪吗?</p>

不奇怪,一点都不奇怪。</p>

历朝历代,历来如此。</p>

朝廷的恩泽,到了这些地主手中,成了他们盘剥百姓的工具,就是因为皇权是不下县的,即便下县,也很快就会跟地主同流合污。</p>

只是作为龙兴之地,作为中京凤阳,还是如此,就多少有些骇人听闻了。</p>

他环顾四周,只见村中其他人家也大多如此,破败不堪,生活艰难。</p>

“朝廷的旨意,难道就没有传到这些地主耳中吗?”身旁的铁铉沉声问道。</p>

铁铉是疑问句,但又不是疑问句。</p>

他在三法司系统打熬磨砺了这么多年,什么案子没见过,自然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这些地主往往与地方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朝廷的恩泽往往难以真正惠及底层百姓,更有甚者,他们还会利用手中的权势,欺压百姓,中饱私囊。</p>

而听了铁铉这句再明显不过的提示,朱雄英心中已有了计较。</p>

要想改变凤阳乃至整个大明的现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困难,必须要整个大明的经济都发展起来,才能有戏,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p>

但是解决不了问题,他还可以解决出现问题的人。</p>

朱元璋式的惩贪确实没啥用,直到有了朱雄英告诉他的考成法,才算是暂时扭转了一些风气。</p>

但不得不说,惩治那些欺压百姓、中饱私囊的地主与贪官污吏,确实是能解决眼前问题的。</p>

“老人家,您放心,此事本王定会上报朝廷,为凤阳的百姓讨回公道。”朱雄英语气坚定地说道。</p>

老妪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她颤巍巍地站起身,就要给朱雄英跪下。</p>

朱雄英连忙上前扶住她,温声道:“老人家,不必如此,您和乡亲们都是我大明的子民,本王理应为你们分忧解难。”</p>

继续前行,他们遇到了一户正在为生计发愁的农夫,田地因连年干旱而荒芜,家中存粮早已耗尽,妻子卧病在床,几个孩子饿得面黄肌瘦,围坐在破旧的灶台前,眼巴巴地望着空无一物的锅底。</p>

而跟之前的老妪不同,农夫见到朱雄英一行人,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却又迅速黯淡下去。</p>

因为他很清楚,这些衣着光鲜的贵人,或许能给予他们短暂的帮助,却无法改变他们长期以来的困境。</p>

这一路上,朱雄英一行人遇到了许多类似的贫苦百姓,他们的惨状如同一幅幅沉重的画卷,缓缓展现在众人面前。</p>

而一路走来的经历,都让朱雄英更加坚定了自己肩上的使命。</p>

他不想成为朱樉那样只顾着自己享受皇家的荣华富贵甚至欺压百姓的人,而是要心系苍生,为百姓的福祉而努力。</p>

朱雄英一行人穿过破败的村落,步入凤阳府城,眼前的景象并未因城池浩大的规模而有所好转,反而更添了几分苍凉。</p>

凤阳府城作为中京,看着很大,高大的建筑物远处都能看出来宏伟的规制。</p>

但实际上,走到里面,就发现民生衰败的厉害。</p>

除了祭祀的祭坛以及宫殿群落以外,府城内的街道狭窄而泥泞,两旁店铺大多门可罗雀,偶尔有几声叫卖声,也显得有气无力。</p>

走在最前的解缙,眉头紧锁,这时候的解缙,还不是那个一心往上爬的官僚。</p>

他低声对身旁的朱雄英说道:“殿下,这凤阳府城,竟是如此景象,与臣想象中的中京相去甚远。”</p>

朱雄英闻言,沉声道:“今日所见所闻,皆是我大明之弊,也是我们此行巡视之目的所在。”</p>

一行人继续前行,来到一处看似稍为繁华的市集,但仔细一看,市集上的商品稀少且质量低劣,百姓们脸上写满了愁苦。</p>

朱雄英停下脚步,走向一位正在卖菜的老农,轻声问道:“老伯,这市集上怎的如此冷清?”</p>

老农抬头,见是衣着不凡的贵人,叹了口气道:“贵人有所不知,这凤阳府连年遭灾,收成不好,百姓们连温饱都难以为继,哪还有余钱来市集上买东西?再者,府中的大户人家垄断了资源,我们这些小本生意更是难以生存。”</p>

朱雄英听后,心中更添几分沉重。</p>

他环视四周,只见市集上的商贩们大多面露愁容,偶尔有顾客光顾,也是讨价还价半天,最终也只能无奈离去。</p>

“殿下,这凤阳府的问题,远不止百姓贫困那么简单。”夏原吉在一旁低声道,“这里的官员贪腐成风,与地主豪强勾结,欺压百姓,中饱私囊,长此以往,如何了得?”</p>

朱雄英点了点头,惩治贪腐、打击地主豪强、改善民生,正是当务之急。</p>

凤阳府的知府,叫做徐安,此人是浙江鄞县人,入仕后累官济南府知府,后调任凤阳府知府。</p>

如果历史线没有变动,等到七年后靖难之役爆发,此人就会兼着南军的转运工作,而灵璧决战以后,北军从灵璧出凤阳,被徐安暗中查明,于是拆浮桥绝舟船以守,让北军不得不绕路,朱棣继位后将其贬戍云南而终。</p>

徐安并不知道朱雄英的具体行程安排,因此并没有出城十里迎接,等知道了吴王到来的消息后,方才匆忙整衣,带着衙役们快步赶往府衙门口迎接。</p>

凤阳府的官员们听闻吴王朱雄英亲至,皆是又惊又喜,纷纷放下手头的事务,赶来府衙前等候。</p>

徐安站在府衙门前,望着远处尘土飞扬中渐渐清晰的队伍,心中五味杂陈。</p>

他深知这位年轻的吴王,不仅深受皇帝宠爱,更有着不凡的才智与决心,此番巡视,凤阳府的问题恐怕再也无法遮掩。</p>

队伍行至府衙前,朱雄英翻身下马,目光扫过跪倒在地的众官员,最终落在徐安身上。</p>

他上前几步,亲手扶起徐安,温声道:“徐知府不必多礼,本王此行乃是为巡视五京,了解民情而来。”</p>

徐安闻言,心中一凛,连忙道:“下官定当竭尽所能,配合殿下巡视,不敢有丝毫隐瞒。”</p>

朱雄英点了点头,示意众人起身,随后步入府衙。</p>

府衙内虽略显陈旧,但还算整洁有序,官吏们也都还算看起来有模有样,可见徐安在治理上并非毫无作为。</p>

然而,朱雄英也心中清楚,表面的情况掩盖不了实质的问题。</p>

在徐安的陪同下,朱雄英一行人首先考察了府衙的文书档案,查阅了近年来的赋税减免记录、赈灾款项的发放情况以及官员的考核报告。</p>

越看下去,朱雄英的眉头皱得越紧,心中的怒火也越烧越旺。</p>

“徐知府,这赋税记录上明明写着减免了百姓的赋税,为何本王在路上所见,百姓们依旧生活困苦,甚至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朱雄英将手中的文书重重摔在桌上,目光如炬地盯着徐安。</p>

徐安脸色一白,连忙解释道:“殿下息怒,下官在任期间,确实按照朝廷要求尽力减免了赋税,但无奈府库空虚,赈灾款项有限,加之今年春旱严重,百姓们的生活确实艰难。”</p>

他其实想说,再过两月秋收就好了。</p>

只是这个话,他实在说不出口。</p>

这里有一点,那就是洪武前期,凤阳府确实是免了十年赋税,但后面只是减免,而不是彻底免除,毕竟官府也要运作的嘛。</p>

所以,徐安也有徐安的难处。</p>

“府库空虚?赈灾款项有限?”朱雄英冷笑一声,“那本王倒要问问徐知府,这些年凤阳府的赋税都去了哪里?为何在百姓最需要的时候,却拿不出钱来赈灾?”</p>

徐安一时语塞,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深知,自己若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恐怕难逃责罚。</p>

朱雄英见状,也不再追问,转而道:“徐知府,本王此行不仅是为了巡视地方政务,更是为了替凤阳的百姓讨回公道。你即刻派人调查府内官员的贪腐情况,特别是那些与地主豪强勾结、欺压百姓的蛀虫,一旦发现,严惩不贷!”</p>

徐安闻言,心中一凛,连忙应承下来这位年轻的吴王绝非等闲之辈,他的命令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p>

随后,朱雄英又走访了凤阳府内的几处贫民区,亲眼目睹了百姓们的艰难生活,他每到一处,都耐心倾听百姓们的诉求,详细记录他们的问题,并承诺一定会为他们讨回公道。</p>

夜幕降临,朱雄英回到府衙,心中满是沉甸甸的责任感。</p>

他坐在书房中,提笔写下巡视凤阳府所见所闻的奏章,他们携带了一部电台,奏章的内容,会被直接发到皇宫去,明天就能到朱元璋的案头。</p>

窗外月色如水,洒在朱雄英的脸庞上。</p>

要想改变凤阳乃至整个大明的现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终归是要坚持“事在人为”的,只要心系苍生,勇于担当,他就一定能够为大明的百姓带来希望。</p>

次日,朱雄英又代表皇室,去皇陵祭拜。</p>

守陵的官员,分别叫做刘英和汪文。</p>

这两个人的长辈,对朱元璋都有大恩。</p>

刘英本名刘大,是刘继祖的儿子,刘继祖何许人也?朱元璋所在村落的村中富户,当年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正是刘继祖慷慨地拿出一片土地,让朱元璋安葬了亲人。</p>

而汪文则本名曹秀,是汪大娘的儿子,为了纪念汪大娘才改姓汪,之所以要纪念,是因为汪大娘改变了朱元璋的人生轨迹,当年凤阳遭荒,失去家人的朱元璋眼看要活不下去了,是汪大娘帮助朱元璋置办了一副礼品,送他去皇觉寺当了和尚,让朱元璋活了下来,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p>

而等到朱元璋建立基业衣锦还乡之时,这两个恩人都已经不在人世。朱元璋把这份恩情,报答到了他们的祖孙后代身上,甚至刘继祖和汪大娘的牌位,也被朱元璋安置在皇陵,世代享受皇室的香火。</p>

朱雄英一行在晨曦中前往皇陵,沿途的庄严肃穆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p>

皇陵四周,松柏苍翠。</p>

刘英与汪文早已得到消息,亲自在皇陵入口等候,两人见到朱雄英一行人,连忙上前行礼。</p>

“微臣刘英(汪文),参见吴王殿下。”两人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清晰。</p>

朱雄英下马,亲自扶起二人,温声道:“二位不必多礼。”</p>

二人恭敬地引领朱雄英一行人步入皇陵。</p>

皇陵之内,气氛更加庄重,朱雄英缓步走在青石铺就的小径上,在刘英与汪文的指引下,朱雄英来到祖先的陵墓前,随后举行了祭拜仪式。</p>

祭拜完毕后,朱雄英又在刘英与汪文的陪同下,参观了皇陵内的其他设施,他详细询问了守陵人的日常生活、皇陵的维护情况以及关于防止山火之类的安全防范措施。</p>

而完成了理论上的主要任务以后,朱雄英就有充足的时间好好整顿一下中京凤阳了。</p>

奉天殿内,朱元璋也收到了来自朱雄英的消息,看到了朱雄英在凤阳的所见所闻。</p>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p>

随着一页页纸张翻过,他的心情愈发沉重,凤阳的荒凉与百姓的困苦,如同一记记重锤,敲打着他的心。</p>

“咱的老家,竟已衰败至此。”朱元璋喃喃自语,声音中带着几分不可置信与痛心。</p>

这才多少年?这才二十多年啊!</p>

难道凤阳的老百姓,就得一辈又一辈的受穷吗?</p>

朱元璋早晨没胃口,这时候正好马皇后来给他亲自送些粥喝,一旁的马皇后见状,轻轻叹了口气,柔声劝慰道:“陛下,凤阳之事,非一日之寒。但好在英儿已去巡视,相信定能有所作为,为凤阳的百姓带来希望。”</p>

朱元璋闻言,微微点头。</p>

“皇后所言极是,英儿乃是我朱家栋梁,定能不负咱的期望,解决凤阳之困。”</p>

随即,朱元璋唤来侍立一旁的太监,沉声道:“传旨,命凤阳府知府徐安全力配合吴王朱雄英的巡抚,务必确保吴王所提之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同时,责令刑部、都察院派遣得力官员前往凤阳,彻查贪腐案件,严惩不贷!”</p>

太监领命而去,朱元璋的目光再次落在奏章上,心中暗自思量。</p>

朱元璋很清楚,要彻底改变凤阳乃至整个大明的现状,仅凭朱雄英一己之力远远不够,还需从制度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p>

想到这里,朱元璋提笔挥毫,开始设想他关于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的改革思路。</p>

在凤阳府城,得到了圣旨的朱雄英也在紧锣密鼓地部署着。</p>

他首先召集了凤阳府的各级官员,宣布了即将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严惩贪腐、减免赋税、兴修水利、鼓励农耕等。</p>

官员们闻言,有的面露喜色,有的则忧心忡忡。</p>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知道,这位年轻的吴王决心已定,他们只能遵从执行。</p>

毕竟,这是嫡皇长孙,这是手里捏着尚方宝剑的“天使”!</p>

很快,大规模的搜查和扣押开始了。</p>

凤阳府城内,随着朱雄英一声令下,一队队身着飞鱼服的随行锦衣卫穿梭于街头巷尾,目标直指那些涉嫌贪腐的官员府邸以及地主豪强的庄园。</p>

徐安亲自督战,他深知此次行动的重要性,不仅关乎自己的前程,更关乎凤阳百姓的福祉。</p>

很快,就有几处府邸被查出大量不明来源的金银财宝,以及账册上触目惊心的贪污记录,那些平日里耀武扬威、欺压百姓的官员和地主,此刻如丧家之犬,被一一押解至府衙候审。</p>

朱雄英站在府衙的高台上,目光冷峻地注视着这一切,他心中没有丝毫的怜悯只有彻底清除这些蛀虫,凤阳才能有短暂的光明。</p>

随着搜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聚集在府衙外,这些平日里饱受欺压的人们,终于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他们纷纷开始检举贪官污吏。</p>

朱雄英走下高台,亲自扶起几位年迈的老者,温声道:“乡亲们请起,本王此行便是为了替你们讨回公道。从今往后,任何胆敢欺压百姓、中饱私囊之徒,都将受到大明律的严惩!”</p>

百姓们闻言,无不欢呼雀跃,整个凤阳府城仿佛重新焕发了生机。</p>

一时间,凤阳府城内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正义之风。</p>

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协助锦衣卫搜集证据,揭发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贪腐之徒,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让整个凤阳府城都为之震动。</p>

朱雄英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彻底根除凤阳的贪腐之瘤,让这里的百姓真正过上好日子。</p>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些隐藏极深的贪腐官员也逐渐浮出水面,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地主豪强勾结,巧立名目,盘剥百姓,中饱私囊。</p>

朱雄英对这些人毫不手软,一律严惩不贷。</p>

同时,他还下令将查抄的财物用于赈济灾民,修建水利设施,鼓励农耕生产,力求从根本上改善凤阳府的民生状况。</p>

凤阳,不是没有水。</p>

钟离之战伏尸百万,为之断流的就是淮河,凤阳境内就有淮河。</p>

问题在于,淮河的水现在因为黄河的流入,不少地区都出现了改道和漫灌,主河道也离凤阳越来越远,所以必须开凿大量的沟渠,才能实现对农田的灌溉,而这里面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肯定不是地主愿意去承担的。</p>

在朱雄英的推动下,一条条灌溉渠道被开辟出来,一片片荒芜的土地得到了水的灌溉,成为良田。</p>

百姓们纷纷响应号召,积极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每个人都很清楚地知道,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p>

随着时间的推移,凤阳府逐渐展现出了新的面貌,百姓们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p>

然而,朱雄英并没有因此而满足。</p>

凤阳只是大明的一个缩影,要想改变整个国家的现状,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p>

朱雄英离开了凤阳,继续从江淮地区北上中原,下一站的目的地是开封,他要走完自己巡抚五京的旅程,将改革的火种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p>

(本章完)</p>

。</p>